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易传》发展了《易经》的伦理思想 ,使《易经》由一部卜筮之书成为伦理学著作。它的天人合一的道德本体论 ,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研究《易传》的伦理思想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经》最早使用"小人"一词。古经爻辞指出"小人"具有见识浅陋,没有主见,不知进退,恃壮凌人,"革面顺上"等特点。《易传》则上升到道德层面,提出"小人"是不守礼法、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据此,《易经》告诫人们要"小人勿用",远离"小人",对"小人"保持"不恶而严"的态度,在必要的时刻,还要果敢地去除"小人",这样才能"天自佑之,吉无不利"。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评判与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功利主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经济关系,使得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找寻到了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功利主义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来谈论利己主义、自我牺牲、享乐等道德观念,使得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与交往条件出发厘清了上述道德观念的本质;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使得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憧憬明晰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  相似文献   

6.
《易经》的思维方式极具诗性品质,是美学性质的。《易经》思维方式的诗性品质由以下三种特质构成:“类”性思维特质规定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构建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总体框架;“象”性思维特质凸显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唯象特征,生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运思模式;“悟”性思维特质揭示了《易经》思维方式的心理机制,形成了《易经》思维方式诗性品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中华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真正源头,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说或者说是对人们影响最大的学说,《易经》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世纪,《易经》思维是21世纪中国经济管理模式在世界舞台演出大剧最重要的基础,是建立中华民族与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条件下具有真正竞争力的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隐逸思想通常被认为源于儒、道两家,孔孟和老庄通常被奉为隐逸思想的开创者,这是一种误读。隐逸源于《易经》,可从《易经》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刚柔共济思想以及《易经》中的"贤人"与"隐士"进行考辨。《易经》把人天性中的刚柔与外界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生哲学,无论是在现实人生中的积极进取,还是退让隐忍,儒、道两家都可以从《易经》中寻觅到为之所用的文化因子。因此,《易经》应是隐逸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9.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容隐制度,作为对儒家“亲亲互隐”的道德观念的确认,在《唐律》中得到了完备而详尽的表述。容隐从一种观念变成一种制度,与国家权力相结合。然而,法律制度却并不能够承担起道德教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12.
<经义概>是刘熙载<艺概>中专论八股文的一篇.刘熙载在论述时强调"文行并重",表现出卓越的批评眼光与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经义自身产生、发展的论述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经义概>中还有很多关于经义写作的理论,对于文章写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医精诚》是唐代孙思邈巨著《备急千金要方》绪论第二,提出了医生要精诚双修,尤其注重医德提升。文章论及内容广泛,对当代医学生教育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易传》,经、传有着不一样的女性伦理价值观。《易经》女性伦理呈现国家、社会、个人伦理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格局;而《易传》倾向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妇妻社会伦理,体现了统一性,并对这种统一的女性伦理接通天人之际,凭借形上的根据以证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周易》的这些女性伦理观,是我国古代女性伦理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后世的女性伦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今人在分析《周易》女性伦理时,应当坚持经、传相分的观点,才能准确地把握其女性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管辂传》裴松之注引"始读《诗》、《论语》及《易》本",前人认为《易》本很可能成书于东汉时代,为一部"术数家书"。但经仔细辨析,上述意见其实是对原文的一种误解,《易》本即是指《易经》,并由此揭示了《易》学的衍化与社会习俗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太玄》拟易之时保留了很多特别的用法,这些用法和古文易说基本相同,是易古义。《太玄》与古文易有较密切关系,古文易除文字外,在易义上也颇有可取。在易学史的研究上,《太玄》对于《归藏》和简帛易的研究,对于易本义的探讨均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万里不仅是南宋中兴时期的诗坛领袖,同时他还是一位理学家,对易学颇有造诣,著并有《庸言》、《心学论》、《诚斋易传》等哲学著作,其审美·心态与诗学观念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杨万里将易学中的通变观念、安平乐道、修辞立诚等核心思想引入到诗歌创作理念中,从而将哲学与诗学在思维、审美、情感领域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文学与理学互动发展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易经英译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译本经久不衰,至今仍被西方汉学家视为易经外译的典范.本文对理雅各及其易经英译本进行探讨,旨在发现其翻译的特定思路以及译本的优势与长处,寻找其不足与误译,以利新世纪易经英译的进一步精化与更为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家庭伦理思想包含《易经》和《易传》的家庭伦理 ,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伦理思想体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的融合形成了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源头 ,对中国社会的伦理、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