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个体的这种双重存在和内在矛盾,不仅使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构成蕴含于社会发展深层的基本关系,而且使其始终作为社会发展的中轴。规定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合理阐明个人与社会各自的地位与作用,并在实践中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协调和统一,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因而也必然是人类思维关注的中心和面对的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2.
韦伯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是理性存在与非理性存在的统一,是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载体。在此人性论基础上,韦伯诠释了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体现在:人是社会行动的主体,人通过价值观念和社会行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人存在的“场”,社会通过秩序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和自由。文章认为韦伯的观点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3.
在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 ,首先要考察的是人与社会的本体连接关系。即人是以社会的主体的身份而具有社会的本体论地位 ,是以人为基础对社会进行的哲学思考。本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应该从多方面来立论 ,但由于传统哲学虽然承认社会是人的社会 ,但总是把人和社会分开地加以思考 ,这样所造成的结果是 :人学没有能真正地说明人 ,脱离人的社会研究既未能关注人 ,也不能合理地说明社会。因此 ,我们在此主要从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的方面来思考社会。一、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一般来说 ,人们都承认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也是社会的人。但是 ,在传统的学科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说过:“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占主体?这不是一个出于情感基础的道德和信仰原则,不是一个政治判断,也不是一个为坚持而坚持的问题;它是一个由生产力标准发展而来的不能离开人来谈的社会现实与历史的准则。因为从中国的现实看,从世界的长期发展趋势看,它比其它任何一种私有制都优…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深入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对于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质,对于充实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一篇论文不可能论及人与社会关系的所有方面,仅就以下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取向问题是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心理人类学家和跨文化心理学家多年来颇感兴趣并不断努力探索的一个问题。大体上说,社会心理学家就这个问题所做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心理人类学家就此所做的专门研究则可上推到本世纪五十年代,跨文化心理学家则是从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不同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如果考虑到与这一问题的研究有联系、较接近或有交叉重叠的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的话,如关于国民性、民族性的研究、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研究,则上溯的起始年代更为久远,因而可以涵括在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研究这一范畴之内的研究和文献也更加繁多,浩如烟海。在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今天仍在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人的社会分合关系及其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可国 《东岳论丛》2000,21(1):81-84
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社会结合与社会对立两类关系。人的社会结合具有人性基础 ,具有社会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 ,具有一元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变动性、个人性和社会性、自愿性和强制性等特质。人的社会对立关系包括恶意、敌视、憎恨、疏远、反感、竞争、斗争、冲突等层面 ,它们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属性。要改善人的社会关系 ,一方面必须极力推进人的社会结合 ,另一方面则必须调整人的社会对立关系 ,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8.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燕杰  张磊 《人文杂志》2013,(1):107-113
本文从中西比较视角论述了关系社会资本及在转型经济中的变化.作者认为,相对于西方社会资本的弱联带性、功能单一性、偶发义务性,中国的关系社会资本具有强联带性、功能复用性、频发义务性等三个特征.在转型经济中,竞争程度和体制不确定程度越高,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越大;如果竞争程度的提高势所必然,那么,缩小关系社会资本的作用空间,必须大力增强体制的确定性.作者以中国民营企业为实证依托,为证明这一理论观点提出了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
林剑 《学术研究》2015,(3):1-8,159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究竟存不存在历史规律,这历来是哲学历史观中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历史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也是承认历史规律的。但不同的历史观对历史规律有不同的理解,历史上大多数的决定论者都对历史规律诉诸神学的与唯物主义的理解,唯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规律问题上既坚持历史的决定论,同时又赋予历史规律以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人的社会、社会历史、社会历史规律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因而对社会历史规律也应赋予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社会历史发展之所以是有规律的,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规律的。社会历史规律虽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创造与改变历史规律,历史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一旦形成也具有客观性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社会历史规律的展开表现为历史进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历史之所以表现为不断进步,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实践能力与水平是不断提高的。社会历史规律是有客观性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取消与改变规律,但正确地认识与把握历史规律可以充分利用规律积极的方面,减轻历史负效应对人们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10.
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最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历来都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一是人和社会谁更根本?二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在这些问题上,目前理论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社会及其发展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另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时空范畴的独特视角是人的活动,这是由人的活动的性质和社会时空本身的 特点决定的。人的活动与社会时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因此,社会时空是人的活动的存在 形式,具有不同于传统唯物辩证法所阐述的时空的特性。研究社会时空的出发点就是要揭示时空 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联系和作用规律,使之上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提高公民意识,在追求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着自己。  相似文献   

13.
<正> 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五中全会的决定中也指出:要“逐步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这个问题能否得到切实的纠正,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就如何认识分配中的差距,解决分配不公的思路与对策等谈几点粗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传统的哲学教科书在谈到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时,总是不加分析地强调“凡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把它作为铁的定律,其实这是一种历史假象。在前一段的讨论中,有的同志已经提出应当放弃这一提法,(参见张曙光《试论社会发展中的规律性与社会发展中的自觉》《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笔者亦有同感,并打算就此问题做一些新的探讨。 我们知道,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大部分,从自然规律来看,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下自然界也会按客观必然性发展,但是如果有人参与,那么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也会发生变化,例如从鸡蛋到孵出小鸡,正常  相似文献   

15.
稳定是我国当前压倒一切的大局。没有稳定,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是,实现稳定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具体地认识和解决它赖以实现的条件和手段。一个社会的稳定,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实质上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处理和调整。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特点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不断产生、正确处理和解决,就使整个社会保持正常稳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和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都具有对社会的控制和调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人到社会,个人要发生一种新的文化性变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这种新的文化性变化即是人的社会角色化.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为了获得这个存在形式,需要经历一番文化化或社会化转变.人参与社会组合和社会生活,目的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与人的社会角色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中国社会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要实现社会和谐、保证社会有序运转,法治是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注重法治社会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正是司法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以法律的实现为目标 ;社会公正则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理念 ,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基础。司法公正与社会公正有对“公正”这一价值目标的共同追求 ,在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里 ,二者应当是协调一致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正确理解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解决冲突 ,追求其良性互动 ,有利于协调法律和社会的关系 ,对于我国司法制度的发展和法治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这种建设落实到千家万户、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这就涉及到社会精神文明、家庭精神文明和个人精神文明之间的诸多问题,本文仅就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试作一些论述。一、社会精神文明对个人与家庭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决定着个人和家庭精神文明的一般性质和总的目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个个人与家庭,客观上存在着千差万别,因而产生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构成扑溯迷离的社会现实,展示出个人与家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购买力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听到把“购买力多少”和“錢多錢少”混同起来的说法。有些同志只要看到国家供应的某些商品超过了群众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数量,就以为这是“货币少了”;反之,他们只要看到国家供应的某些商品少于群众可以购买这些商品的货币数量时,就以为这是“货币多了”。从这种看法出发,这些同志常常把上述现象归因为银行发票子太少或太多,要求银行用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