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民间借贷契约文书与流行契式来看,元代的保人担保按照所担保的事项可分为留住保证和履行保证两类;若保证事项未实现,保人需承担代偿责任;在履行保证中,按照保人代偿责任的范围,可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而以后者担保责任更重。蒙文契约中大都采用留住保证,汉文契约则更倾向于采用履行保证,一些契约中还约定了连带责任保证。元代汉文借贷契约中“履行保证”的兴起,反映了债权保障趋于严密、担保制度逐步完善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近出土、考释并公布的大量俄藏、英藏、国家图书馆藏的西夏契约文书,是一种真正的原始文献,对于研究西夏时期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借助于西夏法律和出土实物契约,本文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西夏契约的种类,有买卖契约、借贷契约和典当契约三种;西夏契约的基本内容,即立契时间、缘由条款、事实条款、还贷(典)约定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立契者等人的签名画押;对西夏契约的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认为西夏政府对契约的签订和执行主要有干预制度、双方合意及订立书面契约制度、担保制度、对借贷(典当)利息的法律规定等.可见,西夏有比较完备的契约制度.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合同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买一赠一合同系若干种合同的概括称谓 ,其中的单纯买卖合同应适用我国《合同法》关于买卖合同的规定 ;具有一定依存关系的结合类型属于一种无名合同 ,在解释论的层面上 ,应认定我国《合同法》第191条的规定不尽符合立法目的 ,适用范围过宽 ,应该承认例外 ,即存在瑕疵担保责任 ,在立法论的层面上 ,制定民法典时应规定瑕疵担保责任 ;买卖合同与赠与合同各自独立时 ,赠与合同中无瑕疵担保责任。格式条款的最终解释权不在商家 ,而在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商家不允许消费者选择退货的条款无效。商家保留选择顾客的权利条款应区分情况 ,而后决定其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契约本性是自由的,平等是契约自由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中国古代契约充斥着大量反映契约自由和平等的套语,这些语汇与当时的刑事、民事法律术语及政治语汇的精神一致。古代中国存在着权力、身份所不能决定的东西,这就是契约的自由与平等。古代中国政治、社会与家族内部等级上的差异,并未消灭经济生活中契约的自由与平等。缘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伦理生活与经济生活不同,古代的中国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本身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契约本性是自由的,平等是契约自由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中国古代契约充斥着大量反映契约自由和平等的套语,这些语汇与当时的刑事、民事法律术语及政治语汇的精神一致。古代中国存在着权力、身份所不能决定的东西,这就是契约的自由与平等。古代中国政治、社会与家族内部等级上的差异,并未消灭经济生活中契约的自由与平等。缘在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伦理生活与经济生活不同,古代的中国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本身也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契约精神,是对契约的敬畏,将约定等同于法律;是对契约的尊重,视约定优先于规定;更主要也更为基础性的是,中国人对契约的理解,本来是将其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以为契约是"立信"、"结信"、"征信"的。古代中国社会与国家的结构方式,政治等级、社会等级、家庭内部等级的存在,并没能消灭经济生活中的契约的平等,古代的中国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契约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的契约精神,既是一种法律精神,也是一种文化精神。它完全可以与西方法律精神相衔接,成为构建新型法治的"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7.
儒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献给君主的一个温柔的紧箍咒.为了得到与秦始皇下场不同的长治久安与人民内心的尊奉,君主必须自身接受儒教伦理的约束,即以民本主义为政治的出发点和目的.而君主接受民本主义的好处,就是君主制度的神圣化、伦理化与不可侵犯性.这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皇权的一次最为重要的妥协,一个古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契约!这个社会契约的核心同样也是对专制权力的限制,它理论上最大的受益对象,是有别于契约双方的第三者-百姓.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买卖契约不但继承和巩固了宋元以来契约格式固定化的成果,而且还表现出了契约内容形式化的迹象,这在契约主体的签署、契约标的"物"的界定、"权"源正当性的声明及担保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契约发展至"烂熟"阶段的反映.进一步讲,在清代社会,买卖契约的形式化不仅具有其社会功能上的可能性,甚至由于"田骨"买卖契约所具有的特点,这种形式化还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与出卖人同姓的中人大量出现在清代土地绝卖契约中,其参与是一项重要的契约规则.同姓中人既是出卖人的土地共同所有者,也是出卖人的担保人,在契约中既有获得中资的权利,也要担保出卖人土地无权利瑕疵.同姓中人的出现弥补了清代私法制度的匮乏,是人们在社会关系博弈过程中自行创造出的有利于资源交换发生的规则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买卖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考察了买卖合同与《合同法》总则的关系、买卖合同的特征、买卖合同的瑕疵担保、风险负担及其与其他有偿合同的关系等问题。认为《合同法》框架下买卖合同中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已无存在必要 ;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负担是与违约责任相分离的一个问题 ;认为其他有偿合同在参照适用买卖合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赖娟 《南方论刊》2007,(10):27-27,86
流质契约作为担保物权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既体现了督促债权人及时偿还债务,降低担保实现的交易成本等优势,同时,又蕴涵着可能造成设定人与担保权人利益失衡,损害其他债务人利益的弊端。虽然目前我国颁布的《物权法》对它持禁止的态度,但也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董春华 《兰州学刊》2008,(8):119-122,118
产品质量担保责任是产品诉讼的重要依据,是产品侵权责任的重要补充,是产品召回的配套制度。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分为明示担保责任和默示担保责任,其在判断上有不同的标准。不管是合同担保责任还是法定担保责任,其归责原则都是严格责任,但生产商有一定抗辩,如消费者擅自改装产品、误用产品等。美国、加拿大产品质量担保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产品质量担保立法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立法和学理上的流担保契约禁止原因,主要是指防止债权人的"乘人之危",纠正债权人的"不当得利",维护债务人所有权利益。流担保契约解禁需要平衡两个问题。第一,担保制度功能和流担保契约功能之间的衡平。第二,流担保契约制度与债务人及其债权人以及担保物上其他担保权人利益的衡平。我国台湾地区流担保契约自由主义立法模式可供借鉴,可以很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该模式特点在承认流担保契约自由的基础之上,辅以任意性的清算义务和登记对抗制度,兼顾各方利益,在利益价值判断上为流担保契约的成立理顺了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胜梅 《学术探索》2012,(10):10-13
市场经济是自由与民主的商品交换经济。作为包含着自由、平等、民主、协商等诸多品格的契约精神对于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今中国社会,契约精神严重缺失。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就必须培育契约精神,实现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化,实现社会生活的契约化,并构建完善的契约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实质在于对政府与社会主体间责任承担进行合理划分。政府将服务供给任务交由社会主体承担后,自身从服务生产者角色退出并转向担保者、监管者角色。政府责任就从过往进行直接供给的履行责任,转向了督促社会主体所提供服务合格的担保责任。政府担保责任具有坚实的制度基础、深厚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实践指导,其在性质上与民事担保责任存在显著差异,也呈现出对行政法属性的背离,从而具备了社会法属性。基于保障老年人权利和社会公益充分实现之目的,政府应担保居家养老服务价格可接受、供给不中断、市场竞争有序、质量符合标准、普惠均等实现。未来可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改进政府治理能力、健全监督管理形式等措施,来推动政府担保责任有序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武航宇 《理论界》2008,(7):102-103
在公法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传统的契约文化,没有体现在法典中,而是广泛存在于大量的契约文书当中;虽然没有系统的契约原理的支撑,却在传统和谐观念的指导下实实在在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利益。其中,租佃契约是联系民生最为紧密的契约类型,充分解析租佃契约以及“租佃”的涵义,对于理解租佃契约在构建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雅难 《理论界》2007,(11):64-66
本文通过对《物权法》第176条的检讨,明确以下两个问题:物的担保与人的担保并存于被担保债权,债权实现的途径;在第三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第三担保人之间是否有追偿权和代位权。检讨之目的是要表明《物权浸》对物的担保与人的保证并存于同一债权关系处理较以往担保制度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8.
张梦珣 《理论界》2012,(9):62-64
因住宅缺陷引起的纠纷在世界各国均是常见问题,英国默示担保制度在解决此类纠纷方面显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在分析英国合同法默示条款的基础上,结合判例研究了英国法院如何认定住宅缺陷的默示担保责任,以深化对默示担保制度在解决住宅质量纠纷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混合担保人之间是否享有追偿权一直争议不断,理论上形成了追偿论和无追偿权论两种观点。体系融贯视角下,混合担保无追偿权论具有妥适性。追偿论中代位求偿论与连带责任论存在强行推定共同担保意思的瑕疵。混合担保规则在逻辑体系上的融贯性体现为:该规则使数人担保责任形成了共同担保、混合担保、按份担保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数人责任体系中,混合担保规则外部呈现连带关系,内部无追偿权,从而区别于其他数人责任类型;混合担保规则与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区别在于立法目的不同,前者体现对意思自治的维护,后者体现对侵权行为的制裁。从价值体系融贯性角度而言,混合担保规则与平等原则无关,以意思自治原则为核心价值遵循,兼顾效率与公平,可实现价值之间的体系融贯。  相似文献   

20.
事实契约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事实契约理论的提出针对的是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一般契约条款和强制缔约制度,主张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仅因事实过程而成立契约。这一理论与传统的“意思契约”理论是不相符的,因而受到批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契约自由原则的衰落,在合同判断上重要的不再是当事人的真正的合意或意向,而是他们作为有理智的人被认为已经同意或预期的事项。合同从形式化的意志理论中解放出来,责任、激励、救济成为合同法研究的主题。对事实契约理论的解释力也需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