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道家哲学所包含的"道法自然"、"知足知止"、"物而不物"、"法天贵真"等思想,及其批判性反思的人文传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而独特的思想智慧。从"儒道互补"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看,道家上述思想应受到充分重视,它们对于当下文化哲学的建构能够提供可资参照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建设标准一词,语境意蕴深远,语义绪远悠长。"标准"的建设问题,不只是一种目标价值的"允许原则",也是衡量事物发展优劣和立意育人境界高低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四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规则和"立德树人"集忱社会义理的任务,需要一种载体统领全局,需要一个平台互动交流。如果说载体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价值转移和承重起能动的态势,那么平台的价值则要担负起新的办学精神和能量再造。今天的一些学校之所以出现办学理念雷同和内涵无特色的局面、大多由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理论水准平面化、理念思想概念化所致。学校好建,学校文化不好建。学校文化标准,就是要体现校长文化使者的精神气质,体现师者先善其德的崇高形象,体现校园文化浸润心灵的环境建设,用"道"的方向引领优化组织结构,用"术"的方法模式建立独有话语权,用文化兴校战略形成长远发展路线图。不管今后什么人继任校长,都会在既定的文化行动纲领中,依循学校的精神理念来布局;不管什么样的活动冲击,都会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展示培养栋梁之才的至善之美。  相似文献   

3.
军事文化哲学是在传统军事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新兴的研究方向。从军事哲学到军事文化哲学的转向,具有深刻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从未来信息化战争、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军营生活多样化、军事软实力提升等方面来说,这一转向是军事实践活动的现实需求。从文化哲学、军事哲学和军事文化学等学科领域来说,这一转向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从传统军事哲学的研究视角来看,军事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还存在着文化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卡西尔文化哲学经历了从文化批判走向哲学批判的独特道路,存在着从认识论到人类学的立场转换,发生了一场哲学观的变革。首先,符号形式哲学在认识论立场上实现了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现代转向,推进和深化了现代哲学的文化转向;进而,文化批判从文化的理论问题转变为文化的实践和伦理问题,文化哲学从实践诉求转变发展为人本主义转向。由此,人类文化哲学在人类学立场上实现了从文化批判到哲学批判的变革,从文化视角提出并回答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作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形态,除了先验性、唯心论、精神性之类的基本问题外,根本问题在于以文化视角作为文化哲学不自觉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文化的本质与社会效用,阐述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对文化进化有重要意义,提出文化包含垃圾文化和优秀文化,也包含落后文化和先进文化,判断文化先进性的标准要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以真善美为价值取向,以及是否具有凝聚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反本质主义”的以多元文化论和小写哲学观为基本内容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本质上是反映和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是以哲学术语表达出来的美国“单边主义”价值观。其“反本质主义”所“反”的“本质”实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其“反”乃是作为“反本质主义”的标榜者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的社会关系空前日益紧密的局势,企图“超越”这种现实的社会关系而不受它的制约,从而获得其绝对的自由;其不相信“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的观念,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否定“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空前日益密切的社会关系的真实性。正是由于其无视这种社会关系的实在性,才导致了其虚无主义的真理观,并因而企图“超越”追求“与其对象同一”的“大写的”真理的“大写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坚持实践标准的关键.特定时期的历史任务规定着实践的内容从而也规定着实践标准的具体内涵.复兴中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开发利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资源的客观根据.中国人民当前的经济、政治、丈化建设赋予了实践标准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的特殊意蕴.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不是全球文化一体化,而是深层文化多元化与表层文化趋同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文德尔班所倡导的文化哲学的使命在于揭示普遍有效的文化价值,并把这种永恒的、本身有效的文化价值当作文化规范来对它们的有效性做出说明,以便为人的文化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明确的理性之法(普遍有效的文化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0.
文化资源环境一旦开发不当,必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应确立文化经济在发展新疆中的地位,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产业优势转换,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使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新疆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的承诺和坚守——聂鑫森文化小说创作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鑫森先生的文化小说专注于独特生命存在的言说和传统历史文化题材的发掘,表现出深切的人文情怀和高雅的文化品格,在快餐式的写作和快餐式的阅读甚嚣尘上的社会转型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贯彻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厘清文化事象的本体论内涵是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文化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独特性,是文化主体生活方式的总和.基于文化哲学的本体论观点,借鉴"文化基因"隐喻和"文化共生"理念,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应在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多元及主体性的原则,关注文化选择中占主位价值立场的方法论原则,由此兼顾文化传递与保护的"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学者们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文化的内涵。大学文化首先是一个文化论域中的问题,而文化本身又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厘定和解释。文化哲学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视角确定大学文化是主体的大学人和客体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双向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推动了大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原生性,丰富性,民族性,大众性,区域性的特点.保护与开发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于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庙会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民间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信仰的主要途径,其文化是中国底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方式。同时,庙会文化又是中国民间民俗习惯的表现方式,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民间人民朴实地保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俗的方式和方法。另外,庙会文化是中国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主要途径,其与地方经济也息息相关,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庙会文化的正向影响。此外,庙会文化还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天然的联系,社会民众通过庙会文化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不满,喜悦与幸福,从而实现内心的平和,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总之,庙会文化具有记录、认知、教化、变革和融合等多种功能,对于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坝州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古老的羌族释比文化、红军长征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引起了人们对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重视;但文化旅游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提出了如何使开发和保护与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云南旅游的开发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开发中,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是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含量,实现旅游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本文重点阐述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文化资源之争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争是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价位上升的产物。这种争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是要提高认识;二是要通过立法进行规范;三是各地在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时要以大局为重;四是民族文化资源的认定必须把地域性与民族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考察;五是专家学者要恪守学术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会尽量避免民族文化资源的恶性之争。  相似文献   

19.
郫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域内各类文化资源富集,分布广泛.本文从文化名人、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对郫县文化资源的构成和分布状况作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郫县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三个不足之处:一是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二是文化品牌特色不突出,三是文化资源开发不全面.本文建议,郫县的城市形象可定位为"古蜀王都,生态鹃城";郫县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应立足于古蜀文化和生态文化;郫县的城市发展应着眼于建设西部健康休闲城.最后,本文还对郫县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施措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当代中国哲学关于和谐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一分为三”与“合二而一”的论争到“和的哲学”与“斗的哲学”的讨论、矛盾论与和谐论的探讨等几方面的再认识和重新定位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