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 ,“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但在 80~ 90年代的文学中 ,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 ,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另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 :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 ;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 ,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史诗性”是最优秀长篇小说的代名词,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史诗性争议颇大。以宽严适度的现代史诗尺度为据,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那些配称史诗或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分为史的规模大于诗的内涵、诗情胜于诗意、史与诗和谐发展三种类型分别予以评析;概括地指出它们对“十七年”的“英雄史诗”的超越和对世界上“现代史诗经典”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郭澄清以自成一家、成就卓越的短篇小说和史诗性的《大刀记》而跻身中国当代文学著名作家行列。但是由于所谓“文革文学空白论”、重写文学史反而对郭澄清产生了某种遮蔽与误读,这就是“郭澄清现象”。通过对郭澄清小说的解读,可以发现其对中国当代小说史的独特贡献,认识“郭澄清现象”的文学史价值,恢复其历史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4.
僧格林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历史人物。从主观思想看,他以“忠于皇帝、忠于朝廷”为宗旨,本文探讨了他这一思想形成的根源;从客观作用看,他既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的“工具”,又是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他是“有异于其他腐烂的统治阶级中人”、“还知道担当起抵御外来侵犯的责任”的人,并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历史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中,"史诗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在80~90年代的文学中,反史诗性是先锋文学和新历史小说解构宏大叙事的基本策略之一,它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中别一种历史叙述.本文论述了反史诗性的三个主要表现质疑客观真实、颠覆英雄神话和消解庄重风格;主要结合新历史小说,论析了文学转型中小说家的历史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从“有我”通向“大我”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理想境界,是世界文化的共同追求。这一真挚追求具体表现在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既禀有诸多人民性精华,也存在诸多历史性局限。对其中的局限进行革命性矫正和超越以及对其中的精华进行创造性吸收与升华的历史任务,最终历史地落到了历史伟人毛泽东的肩上,并得到了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实践,就是具体的历史见证。而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一具有宗旨意义的理论主张,就是这一光辉实践中一个最具东方特色的亮点,也是现代中国的人民革命之所以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决定性根由。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是一部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衰败走向繁荣的历史。这其中 ,有几组“三”字理论 ,基本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对它们的研究 ,有助于更深入地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它们的研究 ,可以使我们懂得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的历史 ,是一个充分体现“三个代表”的历史。这几组“三”就是 :三民主义、三大法宝、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9.
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的《史记》,不仅因其以独创的“纪传体”记载悠悠千载的中华历史而傲立史林,后世无与争锋,也因其以“史诗性底笔峰,出之以唱叹的抒情诗底旋律”,表现出浪漫的激情、激烈的壮怀和满纸的幽愤震憾,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相似文献   

10.
本文力求把老舍的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打通”了来研究,找出老舍戏剧与其小说在现实主义、幽默、京味、史诗性等美学层面上的联系和沟通,从跨文体创作角度更加深入地把握和理解老舍戏剧的风格特点,同时也利于全面地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流变。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之后,诗歌基本上沿两个向度发展:一个可以看作是在对“朦胧”持深化的基础上向史诗性方向迈步;一个可以看作是在对“朦胧”诗反拨的基础上向及史诗性方向挺进。同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诗歌还有可能陷入“经济技帅”的漩涡。从这几方面考察,均显示出当前诗歌处于困境。然而,作为“潜流”的“民间诗歌”似乎透露出了当代汉诗走出困境的某种可能。因为写作者是在用双手养活自己的身体,用思想创造自己的精神。本文力图提出一种现象,以期引起诗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曼吉和她的“苹果树”李恒方为什么要献身艺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认为“只能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为了巨大的幸福和人的伟大”。①正因为如此,他的小说,他的剧本,才那样忠于生活。他说:“生活──这是伟大的和诱人的奇遇。”②而“作家的职责就是...  相似文献   

13.
人贵有志。若有远大而又合乎实际的志向,并尽力去实现它,就必然能成就一番事业。而在众多的志向中,起统领作用的,便是一个人生活的总目的、最高的信仰,也就是常说的“人生观”。古代士人生活在阶级社会中,他们最好的信仰和生活宗旨,也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大范畴。但其忠于信仰的精神,以及局部具体的如忠于国家、忠于友谊、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14.
剥削阶级进步思想家的唯物主义哲学同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同意笼统地讲是“根本对立”的关系。这种观点只看到剥削阶级同劳动人民之间矛盾的一般表现,忽视了这一矛盾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我们认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步的唯物主义哲学能够部分地反映或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血色黄昏》三个版本的详细比较,文章论述了其创伤记忆书写的意义(自我心理创伤疗救;历史启蒙、“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十分浓厚的私人化色彩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叙述),长期无法出版的原因(意识形态与文学成规)和出版后的巨大轰动(实现了治疗心理创伤的巨大功能)以及小说在忠于记忆(治疗创伤)与忠于历史(历史见证)之间的犹疑。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血色黄昏》的创作与修改是一个矛盾体,其边缘缠绕着文学治疗与历史见证、历史档案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就创伤记忆书写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见证文学及其记忆的真实性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问题而言,《血色黄昏》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文本: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人对历史创伤的真实记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出创伤记忆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四人帮”为了给他们炮制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动政治纲领鸣锣开道,随心所欲地玩弄历史,把历史科学变成了“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他们利用近百年史,影射攻击党中央领导同志,最卑鄙、最露骨的一手,就是捏造历史,栽赃污蔑。因为他们搞影射史学已黔驴技穷,需要在影射的同时,也搞些直射了。一九七六年,张春桥在毛主席《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上,写下的反动批注就是一例。毛主席在这篇光辉著作中,批判资产阶级的“科学救国”论和“教育救国”论时,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  相似文献   

17.
岳飞忠于赵宋皇朝,岳飞有忠君思想,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不能设想八百年前会出现一个没有“忠君”思想的岳飞。作为南宋皇朝的一员战将,不能不听命于圣旨,不能不服从宋高宗赵构,否则他就是杨么而不是岳飞了。世人举忠君者,“言必称岳飞”,不是全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有明确的论述。 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对他们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了清算,初次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们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  相似文献   

19.
李鸣生的七部长篇航天报告文学是兼具历史文献价值与文学审美价值的史诗性文本,填补了拟态环境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空白,以更为全面丰富的事实和更为理性的认知,还原历史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努力消解历史的“冷酷无情”,将中国人发射导弹、卫星、载人飞船的豪迈与悲怆、奋争与困惑刻写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用"互文性"这一西方理论,将不同历史题材小说内部相互关联的隐性内容提取出来,让它们之间进行充分地对话,以达到彰显"现代性"的目的.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史诗性"与"反史诗性",展现了一种现代性的宏大叙事意图;其次,通过对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螺旋上升"中的必然与"循环往复"中的偶然的形式的分析,彰显了现代性的进化论与传统型的循环论;再次,利用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人物形象的类比,表达了其"向内转"的现代性思考;最终将新时期历史题材小说的隐性联系归结到"现代性"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