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阳出土汉画像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汉画像的文化价值,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通过对汉画像石的普查、清理,出版汉画像石总集,召开汉画国际研讨会,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利用电视传媒平台,构建汉代文化圈等几个方面对汉画像的科学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汉画像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作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南阳汉画像石与古埃及壁画因其时间与空间的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南阳汉画像石稚拙、粗犷,讲求气势美,其特征是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夸张变形、灵活多变,以线造型,具有人神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而古埃及壁画单纯、凝重,讲求稳定性,具有规则性特征,表现手法理性写实、平面对称,在造型上讲究正面造型与特殊空间处理,凸显出宗教化艺术世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发现,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都依附于它的时代和民族,依托于其独有的社会文化。这种对比带来的启示,可为现代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南阳是我国目前出土汉画像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大多数都带有乐、舞场面,长袖舞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河南南阳汉画像长袖乐舞在表现形式、乐舞服饰、动作语言上都极具地域特色,如一字铺开的画面布局、宽大厚重的裙裤服饰以及多维度的运动体态,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舞蹈审美特征:由细腰到厚体的服饰变化和反向平衡的动作规律,这种反向平衡的动作规律使舞者的动作充满了拉伸感。由此,才构成汉代艺术沉稳厚重和古拙大气的审美外貌。  相似文献   

5.
李立 《南都学坛》2015,(3):10-14
河南南阳东汉时期尤其东汉中晚期乐舞百戏画像中巾舞、长袖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等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艺术叙述功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为情境化和情节化的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而戏楼的出现又为歌舞戏的表演提供专业性的舞台条件。汉画像及考古材料能够为古代代言体戏剧于东汉时期尤其东汉晚期河南南阳地域出现的认识给予艺术表演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徐丽娟 《南都学坛》2005,25(2):19-21
南阳汉代画像石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汉代艺术形式,其中的人物艺术形象,为我们研究两汉人物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艺术的审美心理、画面布局、人物形象、造型技法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对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语言及其艺术渊源、今天的人物画创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各地汉画像石的风格因制作材料的制约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多有不同,南阳"二桃杀三士"画像石以楚文化绚丽多姿的浪漫主义直抒胸臆,以高超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在诸多同题材画像石中独树一帜,堪称精品。  相似文献   

9.
金爱秀 《南都学坛》2007,27(3):18-19
南阳楚汉文化的发展脉络体现在实物方面,就是由青铜文化发展到砖石文化。南阳汉画像不仅在具象上多继承楚青铜纹饰,在制作手法、审美风格以及生死观、宇宙观等方面都和楚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0.
金爱秀 《南都学坛》2009,29(5):15-16
汉画像石艺术想象是汉代艺术家对大脑中所存储的记忆表象进行改造,创造出一个彼岸世界场景的心理过程。汉画像石墓的形制、随葬品的种类、画像的刻画及其在墓室中的配置,源于汉代特殊时期的生活逻辑。创作中倾注了汉代艺术家的丰富感情,对人们普遍认同的形象加以美化,对厌恶的形象加以丑化。神秘、质朴的艺术趣味性使汉画像具有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6,(6):18-21
南阳汉画图像有着充实的视觉艺术形式,扑朔迷离、千变万化的点;形如流水、周而复始的线;简洁明快、玄妙深奥的点、线、面的融合,这些是沟通观众与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基本介质,是自然造化和人工的统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点、线、面的完美结合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气韵更加生动。  相似文献   

12.
韩冰 《南都学坛》2008,28(4):148-149
南阳汉画像石重于意境和思想底蕴,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把深沉雄大、古朴淳厚、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人物形象古朴粗放,注重形体的夸张,画面构图疏朗,表现动感、力度和气势,其效果强烈,大气磅礴,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现存汉代画像石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成就之一。它完整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绘画表现、艺术审美的追求,是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的重要资料。南阳汉画像石在散点透视、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4.
王峰  曾艳 《南都学坛》2005,25(5):18-20
南阳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而以“驱鬼娱神”为主题的画像随处可见,是其重要特征之一。“鼓舞”、“熊(方相氏)”、“方士升仙”、“犀兕”、“蹶张(宗布神)”、“拥彗”、“斗牛”及“旱魃”等画像中蕴含着丰富的巫文化。南阳汉画巫文化浓郁的特征当与楚文化“好巫信鬼”之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占全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区的两个区域。南阳区仅画像石时代分明,每时期有典型墓葬,且题材丰富、雕刻手法多变,并以完美画面高扬线性韵律,表现神秘意境,揭示出汉代艺术精神。苏鲁豫皖区汉画像石在豫之商丘、登封密县两地出现,它们反映了汉墓壁画与画像石刻的形成与结束关系,表明了河南中部汉画像石对中国雕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汉代画像,体现了汉代人朴素的时空观.他们的思想自由出入于凡间与神界,穿行于神话丛林和历史丛林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日常生活信息,还有丰富复杂的神话和历史信息.其中,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楚文化的影响、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等诸多因素导致汉画像时空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王大勇 《南都学坛》2005,25(4):16-17
南阳汉画像石和篆刻的艺术风格虽然各有千秋,但两者在肌理美、布局美、边栏美、刀趣美、形式美上也有共通之处,相互之间更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篆刻艺术在借鉴汉画像石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对当代篆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薄清江 《南都学坛》2008,28(4):35-36
数以千计的南阳汉画像石(南阳汉画)是中华远古本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形象载体,也是汉代社会生活的曲折展示。它是佛教全面影响中国之前的比较纯净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形象展现。它上承浪漫、强悍的楚秦文化,下启魏晋佛教造像艺术。又处在黄河长江之间文化交汇的中原腹地,在汉代被称做"帝乡",是"商遍天下"富庶的人群聚集地。天时、地利、人和共同构筑了以画像石刻为载体的南阳远古文化的厚重和丰富。  相似文献   

19.
李伟男 《南都学坛》2002,22(5):7-10
南阳建筑汉画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反映了汉代建筑地面、屋顶、门户等的装饰情况,展 示了丰富多彩的汉代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南阳汉画像石的"祥瑞"装饰,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落的完整过程."祥瑞"画像石构图通常以均衡的方式、线与面的变化、构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其"祥瑞"气氛更加浓郁,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产生一种清新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达到良好的装饰效果和形成趋吉避凶的心理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