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冷战后日本面临西方国家分担经济和防卫义务的要求.海湾战争期间,日本的"一国和平"主义的"免费乘车"行为遭到各国的唾弃.日本政坛的"战略"保守派导入小选区制,以此树立两大保守政党制,以保守政党间的竞争即"保守内的革新"代替"55年体制"的保革对立,这是继战后民主改革后日本最重要的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2.
日本战后农地改革法案的制定 ,是美国占领当局下达的直接指令 ,与日本政府试图揣摩美国占领当局的改革意图而颁布的试探性改革措施相结合的产物。在盟军总司令部内也存在对日本农地改革的分歧意见。日本战后农地改革的最终完成 ,是在国内外各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由于推行改革的主体是占领军当局 ,因此改革最终放弃小地主制 ,选择了小土地所有的自耕农制。从而把农村中最富于斗争的佃农变成土地所有者 ,使农村成为针对共产主义运动的防波堤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农村成为保守政党的“票田”  相似文献   

3.
1955年10月,日本左右两派社会党实现统一后,11月,两个保守政党自由党和民主党也实现联合,成立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此后,自民党在众议院拥有2/3左右议席,成为日本势力最大的政党.社会党在众议院占1/3议席,成为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党.由此,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了以保守的自民党长期执政、以社会党为主要在野党的政治格局,史称"55年体制".该体制自1955年形成到1993年崩溃,持续了38年之久.其形成、长期存在及其瓦解有其深刻的国内外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为“三大法宝”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以及“企业工会”制,构成了日本战后独具特色的企业经营方式。“如果用“劳动契约+能力待遇”作为欧美企业经营特点的概括,那么日本企经营管理体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终身雇佣+年功序列”。 与欧美式企业管理体制相比较,日本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制度下,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牢固纽带,不只是受同命运的利害关系的制约而且更有感情、思想意识作为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佐藤诚三郎认为,1955年以后的日本政治体制是典型的一党优位制,自民党是世界上最强有力且稳定的政党。日本政治体制的一党优位制是指日本自民党自1955年获得政权以来,至1993年大选之后,除自民党和日本共产党之外的七个政党和一个会派组成的八党联合政府的38年间,完全由自民党单独执政,未发生政权更替的政党体制。判定是否为一党优位制,具体来说,必须满足三个要件:一是选民看起来是稳定的;二是绝对多数门槛被明显地超过,第一政党和第二政党间的差距较大;三是连续三次确保绝对多数议席。可以说,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符合时间上的这三要素。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重性格”是日本近代土地制度的显著特征 ,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地税改革是日本全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是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资本来源。地税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但其所形成的寄生地主制则典型地表现出日本资本主义的后进性。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制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 ,共生共长 ,阻碍了农业向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日本对外扩展侵略的重要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7.
明治维新之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处于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在经济上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极其落后。封建幕府的儒学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明治维新后,落后于欧美各国的日本,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尽早地发展成为能同西欧各国相抗衡的强国”,竭力向西方学习,采取近代的军事、行政、财政和教育制  相似文献   

8.
1937年 7月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对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实施全面战略进攻 ,日军攻占厦门、广州、香港、福州和海南岛等地后 ,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战略 ,在工矿企业、农业、金融、商贸等领域实施全面的经济掠夺和统制 ,给华南地区的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根源在于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包制、企业系列制、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主银行制、政府主导为特征的日本现行经济体制,形成“政官财铁三角”,实际上是无责任型资本主义,它抑制了创业与创新,随着日本高速经济增长的结束,其弊端凸显,要使日本经济恢复发展必须动大手术.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影响巨大的政治人物,长期主持清政府的洋务及外交工作。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联日”、“防日”、“师日”的复杂发展过程,但“轻日”倾向非常明显,而且贯穿于李鸿章对日活动之中。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尽管李鸿章有一定的“师日”趋向,但“制日”的思想是主流。  相似文献   

11.
激进与保守一向被视为研究近代思想史的一种范式,在此视角之下,纷繁复杂的思想往往被“一分为二”。全盘西化派与中国本位文化派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两种代表。但是,深入到二者论争发生的思想语境里,探究各自的言说本意及言外之意,则可发现本来认为对立的两派竟有难得的相“和”之境,趋“同”之实,并且彼此也认同各自的弦外之音。可以说,曾被过分渲染的所谓论争,只是发生在名词层面,实际上的思想则是难得的一致。个中意味更加凸显了近代思想演进的主流:只有“激进”,而没有“保守”。“保守”只是一种变相的“激进”。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近代历史为何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巨变。  相似文献   

12.
外国律师曾有一度可十分自由地在日本执行律务:1872年8月3日日本太政官(即当时的内阁)通令颁布的《司法事务规章》(日语即“司法职务定制”),就已经约略提到了日本认可一种以法国律师制为基础的律师制度。1876年2月司法部通令公字第一号首次颁布了旨在全盘引进西方律师制度的《律师章程》(日语为“代言人规则”),同年七月司法部又以公字第十号通令对此作了补充规定(第十六条):“案件原告为外国人者,被告人由其外国律师提出答辩之权不得剥夺之。”  相似文献   

13.
小泉执政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在当前日本政党的]变、历史观、修改宪法及扩充军备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日本政治文化的传统以及当前日本政治文化的建构行为体——日本政党和积极参与政治并且怀有高度政治认同感的民众的政治思潮,是日本当前政治右倾化加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徐旭 《天府新论》2015,(2):44-52
诞生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保守主义是相对于自由主义而言的“保守的自由主义”,所以,保守主义的原始意义既不以进步与否为衡量标准,也不以开放与否为评判准绳,而是参照于自由主义又对立于激进主义,并以反思现代化为本质特征而彰显其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学术术语,保守主义一词在被引入中国而指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保守思潮时,往往被误用,其意义也随之发生变迁,并历经从消极意义向中性意义的转变。纯粹的西方意义上的保守主义的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论究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保守主义,至于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一类的试图契合中国论域的新概念其实也存在这一问题而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5.
小泉执政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在当前日本政党的演变、历史观、修改宪法及扩充军备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日本政治文化的传统以及当前日本政治文化的建构行为体--日本政党和积极参与政治并且怀有高度政治认同感的民众的政治思潮,是日本当前政治右倾化加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晓光 《船山学刊》2008,(4):217-219
日本的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成为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也是日本经济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熙宁变法前的嘉治平时期(1056~1063),虽号称“盛时”,但实际上已是危机四伏。此时保守政治继续发展,与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从而引起了广大士大夫的不安与不满。他们反对保守,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革主张。各种改革主张在反对保守政治方面是一致的,但却存在着是否变法的根本性分歧。其中,只有王安石坚决要求变法的主张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8.
日本由前近代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历史意识勃然兴起,一部部以“万国史”冠名的教科书和历史书籍鱼贯而出,载述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甲午战争后,日本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这一政治观念支配了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眼光,他们亟需改写“万国史”,将日本史纳入世界历史,阐发日本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与“帝国日本”的崛起相伴而生的,是日本人愈加汹涌澎湃的“世界史”意识。他们将“国家”的历史与“世界史”连接起来,通过解释“世界史”来争夺历史的主导权和文明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李汉卿 《兰州学刊》2024,(4):127-137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且实现乡村振兴的国家,其发展经验颇受关注。然而,中国学者的研究聚焦于日本政府各项助农政策的实施及乡村振兴某一方面经验的借鉴。尽管有少部分学者关注到日本农业农村发展的政治因素,然而仍没有揭示出日本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密码。应该说,日本乡村振兴的政治机制不容忽视。日本乡村振兴的两大基石是《昭和宪法》的颁布与农地改革的实施,农协的组建和发展则成为了日本乡村振兴的组织化平台,五五体制下自民党与农协的联合实现了保守力量的结盟,进而形成了农业政策领域中自民党、日本政府与农协之间的“合意空间”,从而促进了日本的乡村振兴。日本农业政策“合意空间”形成的宏观基础则在于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促使国家权力向现代型转变进而所形成的“国家嵌入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0.
日本民族是个极有特点的民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父。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这可以说是对日本民族性格生动而形象的概括而导致这种矛盾状态的,不可否认其价值观念上的原因。日本人对待事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