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刘旧邑考     
周族五迁而兴 ,其所居之邰、歧、丰、镐皆有确解 ,唯公刘旧邑所在之“豳”歧说纷出 ,有晋陕之争、陕甘之争 ,成为先周文化研究的一个至今悬疑未决的问题。考察史志与周代史诗所载公刘处豳、古公父自豳迁歧诸事所系之渭、漆、沮、杜、五水及歧、梁二山的确切地理方位 ,参以“西土”所在及“豳”之民俗 ,证以考古 ,钱穆先生之“公刘旧邑 ,实在山西”说实难成说。豳地当在子午岭西麓南段及东南 ,即今甘肃省之庆阳、合水、宁县、正宁 (古北豳 )及陕西省之县、旬邑、永寿、长武 (古南豳 )一带广大范围。  相似文献   

2.
王学军 《殷都学刊》2012,33(4):65-72
自后稷(弃)开始,周族世居邰地,不密时周族遭遇大难,首领失去官职,部族也不得不离开邰地.首先经过或暂居到“赤国妻氏”、“大比赤阴”等与周族血缘相亲、地理相近的周边姜姓部族.之后周族先西行迁徙至距邰地直线距离约两百公里的庆州一带,又继续西迁至与昆仑之丘、不周山及西王母所居玉山相去不远的稷泽地区.稷泽地区远离周族祖居邰地,山峰丛立,河流密集,盛产玉石,多大湖泽,稷泽即为其一,利于潜藏,但不利于定居耕作,发展周族擅长的农业生产,因而周族又辗转迁徙到都之广野,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有较长时间的停留.考虑到长远发展,周族最终在公刘率领下迁居关中豳地,重建邦国.周族窜于戎狄之间、最终重建邦国的历史与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相似,依据目前零散不完全的记载推知周族大致迁移地区与方向为:邰一不密故城一稷泽地区一都之广野—豳.公刘迁豳于周族意义重大,“周道之兴自此始”,因而《大雅·公刘》盛赞公刘功绩,周族在草创之际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行新国杀礼.此新国杀礼不仅标志着周族重返关中、建立邦国,更是周族坚忍不拔、拓展进取精神的仪礼化展现.  相似文献   

3.
公刘迁豳辨析——先周历史初探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直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文王亦“遵后稷,公刘之业”,并认为“周道之兴”始于公刘。公刘在先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是,在一些历史著作和文章中,对公刘业绩的叙述则是比较粗疏,特别是对公刘迁豳、居豳的论述还有不少含混和错误之处。为此,笔者试图作初步辨析,以正确阐明先周历史。  相似文献   

4.
公刘迁出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大雅·公刘》是周人史诗之一,它叙述了周人先祖带领周民迁豳的史绩。诗中生动地描述了周人告别故地、沿途辗转、寻找、最后定居于豳的情景。但诗中并未明确交代迁出之地。自《诗毛传》以来,治《诗》者多主自邰迁出之说,然按诸史籍,殊为不符,故今为之考。公刘迁豳非自邰邰,是周的始祖后稷的封地,故址在今武功县境内。首倡迁由自邰说者为《诗毛传》。《公刘》第一章《毛传》:“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公刘乃辟中国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邑于豳。”其后,治诗者多从其说。郑玄《诗·豳谱》、孔颖达《毛诗正义》、王先…  相似文献   

5.
先周文化渊源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明 《人文杂志》2001,(4):118-121
关于先周文化的起源,学术界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关中土著说"和"晋南说",后有人主张周族起于山东.前两种说法都与周族发展的时代不能照应,后一种看法却有明显的合理性.目前,人们对周族的世系认识比较模糊,许多人认为<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存在缺环,其实并不如此.周族祖先自弃至不窋都为后稷之官,历时夏朝始末,这一时期,他们便处在邰,其地当今山东章丘以南,这应当就是周族的渊源之地;不窋至公刘在今晋南和陕西西安东南古杜国一带;公刘迁到豳,古公亶父又迁至岐山以南的周原.  相似文献   

6.
旬邑沿革考     
旬邑,地处古雍州,因系公刘迁豳之地,故有“公刘旧都”之称。据《路史·国名纪》载:“邠之三水东北二十五里栒原上有古栒城”,可见栒邑由栒原而得名。 早在夏太康(约公元前十六世纪时代,后稷的曾孙公刘为避戎狄,由庆阳迁豳,国号曰“豳”,其地就在今旬邑县。到古公亶父时才由豳迁往岐山县的周原地区。 西周时,文王第十七子姬荀,封豳地,为郇侯(郇是旬的同音),故为豳国,都城在今之职田镇。西周时置邑·属王畿,为栒邑,这就是旬邑名称的由来。周平王东迁,以豳地赐秦襄公,承郇侯之封,仍置邑为郇邑。 春秋战国时旬邑属秦。秦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据《史  相似文献   

7.
儒家伦理与西周文化的紧密关联已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情,在一般的儒家伦理研究中,我们很少去关注它跟周部族拓荒时代的关联。儒家伦理如何受到周部族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中可以认识到。尤其是《豳风》,《豳风》反映了周族先贤在豳地的经历、生活和文化,儒家伦理受《豳风》诗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伐柯》这首诗上;此外,《大雅》的《公刘》、《绵》等诗篇对儒家的政治伦理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从《诗经》的这些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伦理确实受到了周族先贤及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周,应指周人古公宣父迁岐山之前,在泾水流域创业和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泾水是一条文化河谷,自然地理环境为远古文明的生成提供了舞台,也为先周文化的生成创造了特殊的条件.泾水流域是黄河文化的主要区域之一.先周基业的创立和周文化缘起的早期,就是在泾水流域生成的.在先周的创业史上,公刘是一个重要人物,他带领周人南迁都邑于泾水岸边,立国于豳,为周人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不断生成,西周的基业已经奠定.周人早期的创业与周文化的形成,是在迁徙岐山周原之前这一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依托的就是特殊时期泾水流域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泾水流域与周人早期创业与周文化生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族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居住在陕西渭水中游以北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落,在时间上,大约与夏、商两族同时。从历史记载来看,周的始祖名弃,弃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史记.周本记》记载:有邰氏之女名姜嫄,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而受孕,生了一个男孩,名弃。自弃始,周人才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弃善于经营农业,尧举他为农师,舜封他于邰(今武功),号曰“后稷”。后来的大约二百多年里,周人为了躲避混夷侵扰,进行了两次大迁徙。第一次由第四世祖公刘率领从邰迁至豳(今旬邑)。第二次由周文王的祖父,第十三世祖古公亶父率领,从豳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今…  相似文献   

10.
《诗·大雅·公刘》载公刘率周族迁徙至豳地时,“其军三单”。这里所说的“其军三单,一般情况下往往根据郑《笺》解释,理解为三军。其实,此时周人尚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根本谈不上有正规军队,当时的成年男子都是战士,其军事组织也同于氏族组织。这些是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共同情形。可见“三军”之说若用后来的西周兵制作解释,单纯以为是一种军事现象或军事形式,鄙以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12.
《诗经·大雅·凫鹥》首句“泾”字,传本《郑笺》谓“水名”.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该“泾”字与篇中“沙、渚、潨、亹一例”,今本《郑笺》“水名”为“水中”之误.本文依《诗经》及《周易》的书法体例,证实段说不误.或据误本《笺》语谓“泾为豳地之川,公刘国豳,故即所见以入咏”,断《凫鹥》为公刘时诗,恐难为的论.  相似文献   

13.
姬周族“窜于戎狄之间”与泾水流域考古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姬周族历史发展过程中 ,从不到古公父共十代均“窜于戎狄之间”。本文以《诗经》等文献与考古资料相印证 ,指出这一特别历史时期长达 50 0年之久 ,其活动范围先在今甘肃庆阳地区 ,后进入陕西境内的豳州地区。这一时期姬周族的社会生活状况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过着戎狄游牧生活 ;另一方面已有了较发达的农业 ,进入了初级青铜时期 ,并有了相应的阶层分化和礼仪制度 ,相当于人类学上所谓的“酋邦阶段”。  相似文献   

14.
原诗九章的首章六句: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古公亶父, 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旧释: 汉毛(亨)注:“绵绵,不绝貌。瓜,绍也。瓞,瓝也。”“民,周民也。自用土居也。沮水,漆水也。”又:“古公,豳(音宾)公也。古言久也。亶,父字。或殷以名,言质也。”郑(康成)笺:“瓜之本实,继先岁之瓜必小,状似瓝”,“喻后稷乃帝喾之胄,封于邰。其后公刘失职,迁于豳,居沮漆之地。”“古公据文王,本其祖也。”“复者复于土上。凿地曰穴,皆如陶然。”唐孔(安国)疏:“郑于《生民》之笺以姜嫄为高辛氏之世妃,而生后稷。《经》云,即‘有邰家室。’《周本纪》云: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是稷为帝喾之胄,封于邰也。”又注引《考工记》曰:“有虞氏上(为尚之讹)陶。《说文》云:陶,瓦器灶也。”近代释者吴(闿生):“亶父,太王名。”又“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圵而穴之。”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纳西族以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纳西族研究一时蔚为大观。据粗略统计,有关纳西族的专著和文章达三百余种。本文仅就笔者管见所及,对国内研究提出的一些问题,试作述评。一、族称和族源族称一九三六年,陶云逵先生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写了《关于么(此夕)之名称、分布与迁  相似文献   

16.
楚族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要追溯的楚族之源,是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草创楚国之前辗转迁徒而来的楚国统治集团及其族属的先族,不是荆楚之地土著居民的先族.春秋时代所谓"华夏"族称楚人为"荆蛮",楚人也毫不隐讳地自称"我蛮夷也",以别于中原诸国.不过,这种蛮夷华夏的分野并不反映鬻熊以前,也就是周文王时代以前的情况,而仅仅是西周春秋以后凝成的地域——文化观念.我们认为,所谓"华夏"族,无非是统治了中原,或多或少地融合并文明化了的蛮夷戎狄.华与夏原是黄河下游与中游东西对峙的两大部族,楚人的先族出于黄河下游的"华族"部落联盟.一楚人与鬲楚人与鬲有着特殊的关系.楚人最显赫的祖先就是祝融和?熊,出于楚族的变竟因不祭祀祝融、?熊而被楚国所灭(《左传·公二十六年》).可  相似文献   

17.
成都这个地名,最先出现在《战国秦策》。原文为“西控成都,沃野千里”。后世因为蜀国都城就叫成都,便分别把苏秦所说这个“沃野千里”定为蜀国之地,而把“成都”二字定死为蜀国都城的专称了。从公元前316年秦灭蜀,置成都县起,迄今二千二百九十六年来,只北宋初年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解释过成都二字的取义。他说:“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这一推断,显然有三重错误。(1)、蜀族与周族都是唐虞以后,分别从梁州与雍州发展起来的。在周族迁歧以前这两族没有过政治军事的交涉,和经济文化的联系。这就不能说蜀  相似文献   

18.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徽州,当地兴建宗祠相当普遍。嘉靖十五年祭祖今为徽州宗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徽州宗祠祭北始迁祖的兴盛还与汪华、程灵洗的地域神崇拜有关,元代徽州学者主张祭礼始祖也推动了宗祠建设;明代徽州宗族建祠祭祖的特点是宗祠的发展,即以祭祀始迁祖统宗合族。  相似文献   

19.
先 秦 史 华夏族形成的时间和组成成分 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时间 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另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族是与夏代国家同时形成的;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族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以上观点的论据详见《学术月刊》1994年第2期第95页。)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的迁徙与社会发展──哈尼族迁徙史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流传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一部长达5600行的哈尼族迁徒史诗。它详尽地记述了哈尼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艰难曲折,从遥远北方向南迁徙的事迹。这部史诗是研究哈尼族历史、族源、族性、风俗演变、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研究,作者认为,这部史诗不仅是一部哈尼族的迁徒史,而且是一部形象生动、脉胳清晰的哈尼族社会发展史。由于哈尼族社会是在长期迁徒流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其社会发展的轨迹和社会文化的形成都具特殊性。其突出表现为,(一)社会进程的周期性失衡;(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