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我国政治输出尤其在农村遇到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必须有效地遏制地方保护势力与国家政治输出的对抗,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推广电子政务,完善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把原则的坚定性和实践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政治输出要掌握一个度.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群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因此政府应发挥在政治参与中的利益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党的领导为基层自治的良性运行提供了政治保障,它要求乡村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农村政治事务的决策遵循自治的原则.使基层自治的发展更加规范和理性。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的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也是中国农村基层实行民主自治的政治特色。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可以更好地使乡村社会形成健全的政治体系和良好的自治状态,使整个社群成员对基层自治形成发自内心的坚守和由此而形成艮好的基层社会秩序与状态。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期,在基层自治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具有鲜明的政治内涵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利益保障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对于保障农民工的政治权力、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意义深远。农民工利益的政治表达受到制度、组织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必须建立农民工有效表达利益的诉求机制、保障机制,构建完善农民工素质的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农民的利益表达面临着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呈上升趋势、利益表达缺乏组织性等困境,政治制度建设滞后、城中村农民的政治素质低、利益表达缺乏组织性是城中村农民利益表达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从健全城中村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城中村农民的政治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入手来提升城中村农民的利益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政治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农民为主体的利益表达型政治参与的扩大进程。但是,由于基层政治体系所具有的封闭性与排斥性,广大农民群体的各种利益表达活动得不到制度化的吸纳,以致游离于正式政治制度的约束之外,进而对基层政治体系造成腐蚀性影响。因此,迫切需要打破目前基层政治体系的封闭状态,努力推进基层政治的制度化进程,以制度化方式将农民这一最为庞大的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吸纳进国家政治体系之中,以实现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和谐演绎。  相似文献   

7.
妇女参政不仅是妇女获得解放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妇女自身的发展和妇女群体权益的维护,有利于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妇女的政治权利自建国以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保障,然而农村基层少数民族妇女政治参与仍存在困境:参政比例低,缺乏参政意识;参政能力不高,缺乏有效参政实践;地区差异大,缺乏有效支持系统。通过立法、社区合作、社会倡导等综合措施逐步克服这些困境,将有利于少数民族妇女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有利于整个民族地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运用网络实现自身政治权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扩大了弱势群体的知情权,增强了弱势群体意见表达、政治参与、政治监督的自由度,改变了议题设置方式,便利了弱势群体利益团体的组织等,但目前也存在着弱势群体自身素质和网络利用能力参差不齐、网络政治参与无序、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和政策回应不规范等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明晰网络表达的法律规制,建立公益性的网络参与平台,培育网络舆论领袖与弱势群体成员之间的代言-支持关系,引导规范网络舆论,构建规范化的政府回应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公共政策是社会利益得到良好分配的现实性表现。中固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结构的逐渐多元化,要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治参与机制,以保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更加规范化、明晰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利益表达是主体与政权机构之间在政治层面的交流互动,是主体维护自身利益、权利,提升政治地位的有效方法,是政治系统有序运行的基础。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面临着利益能力有限、弱组织性、立法机制不健全的困境,严重阻碍了农村的民主发展。在此形势下,我国应通过增强农民利益表达能力,加强农民利益表达组织建设,完善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等方法,构建农民利益表达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在繁荣阶段,我国学者对政治参与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尚没有出现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著作。近十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参与的概念界定和分类、政治参与的价值判断、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私营企业主和农民的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等领域。当前中国一方面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能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导致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频繁发生;另一方面社会群体间政治参与具有不均衡性特征。因此,今后的政治参与研究要在科学借鉴西方政治参与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研究理论框架和体系;重视我国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研究,探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和路径;加强如何理性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防止公民非理性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和失序;加强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和成本研究,力求减少公民政治参与成本,提高政治参与效率;重视政治参与不同利益群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推进我国政治参与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东亚特定的人文地理环境出发,对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主流文化的输出流向及其影响,以及作为对主流文化反馈的逆向文化输出,从文化交往的互向性、依存性角度,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国家决策层主观认识的变化而相应变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强欺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无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党和政府始终把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置于极高的位置,在对外关系中积极维护和主动拓展国家政治利益。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核心,强化其政治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剖析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的原因,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功能、政治组织功能、政治传导功能、政治服务功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治生态是我国农村地区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优良的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关键少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理顺农村基层组织权责关系等,从而有的放矢推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治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6.
言语输出中的言语失误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失误是英语言语输出时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为停顿、重复、改正、口吃、失言等多个方面,是认知、心理、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就言语失误现象的特征、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民主政治的良性运转需要以一定程度的经济平等、宪法的权威地位、良性的政党体系以及健康的民主政治文化为基本条件,缺乏这四项基本条件的民主制度常常难以发挥其预期作用,并取得其预期效果.泰国的民主政治就是这样一个案例.泰国自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制以来,从政治结构上讲,泰国已经具备了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但其在政治发展历程中却不断出现动荡和混乱,原因就在于缺乏此四项基本条件,即经济发展两极分化造成选举困境,以宪法为核心的权威结构尚待巩固,政党及政党制度的畸形发展以及缺乏健康的民主政治文化.因此,泰国的当务之急即是创造这四项基本条件,使其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在正常的循环轨道上运转.  相似文献   

18.
语言输出理论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语言输出假设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教学不仅要提高听力材料输入质量改进输入的方式 ,而且语言输出应和输入相结合 ,听、说、读、写相结合 ,从而使所听内容经过大脑思维创造 ,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终达到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完善了地缘政治格局中国家利益概念的解读。在探讨国家利益与国际政治的密切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放在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需要和欲求及其在此基础上试图得到的国家发展和国际尊重层面上进行研究。文章同时对国家利益的考量标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能力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基,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层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在基层主要体现为7个方面,并着眼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分析了观念、体制、方式和工作机制与制度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和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能力的4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