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怀中 《回族研究》2004,(2):150-153
阿洪经师是回族伊斯兰教的柱石。在中国内地早期的阿洪经师是由来华的域外穆斯林学者担任的,如晋江清净寺的阿林是夏不鲁罕丁。清净寺是宋代绍兴年间所建,约公元1 2世纪30年代至5 0年代。元皇庆年间(1 31 2—1 31 3年) ,开才龙人不鲁罕丁到晋江,他在这里主持寺务达6 0年之久,他享有1 2 4岁的高寿。他主持该寺的名义是“摄思廉夏”,“摄思廉”即今译之伊斯兰,“夏”今译为“谢赫”。“摄思廉夏”意为伊斯兰教长老,今译掌教。后来,不鲁罕丁就以“夏”为姓。由元至明,他的后裔相继主持清净寺;杭州的真教寺创建于元延间,约公元1 4世纪1 0年代…  相似文献   

2.
一、东寺的沿革 东寺座落于今甘肃省定西地区岷县梅川乡河抱山麓,原名灵鹫寺,一度称重广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诏改大崇教寺(),藏语为曲德贡寺·隆主德庆岭()。东寺是民间对该寺的俗称。东寺在安多地区影响甚大,被誉为“第二卫地”。  相似文献   

3.
桑嘎古都寺(sras mkhar dgu thog dgon)座落在西藏山南地区洛札县色区(sras),这所寺庙,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噶举派(bkav brgyud)祖师玛尔巴(mar pa,公元1012—1097年)的著名弟子米拉日巴(mi la ras pa,公元1040—1123年),在公元1077年—1084年间创建,此后近八百年间几经修葺扩建,逐步形成一个以九层  相似文献   

4.
西宁大佛寺     
西宁大佛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教场街东南端,东、西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宁教场街甜食馆等毗邻,南面隔西大街与青海省农林厅办公楼相对。它建于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是藏传佛教的古刹,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的圣地。过去,曾是西宁市城内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时间之早,名声之大,远在西宁市的宏觉寺、经塔寺、专经寺之上。据史书记载,公元838—842年,西藏藏王朗达玛实行了封闭佛寺,破坏寺庙设施,  相似文献   

5.
栖岩寺浅探     
栖岩寺位于山西永济市城西南20公里的中条山巅。北周建德年间建寺,初名灵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今名。同年,隋文帝奉送舍于三十州,诏令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此寺即其中之一。隋、唐时寺况极盛,宋以后各代屡有修葺,于山巅、山腰、山麓分置上中下三寺。  相似文献   

6.
<一> 位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历史上滇藏茶马互市的交通要塞,在州府所在地中甸县中心镇的北面,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这就是康熙皇帝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所敕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中甸归化寺。中旬归化寺又称噶丹松赞林,兴建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初时有喇嘛330名,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寺院僧侣增至1226名,以后其寺院的僧侣数额一直保持在1200—1500名之间。解放前,归化寺在中甸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藏家以送子入寺为僧为荣。富裕之户,家家有当喇嘛的男儿。削发为僧者,既出家又当  相似文献   

7.
马明 《回族研究》2003,(3):42-43
济南清真南大寺现存有一块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立的《济南府历城县礼拜寺重修记》碑。这块弘治碑是济南伊斯兰教明代碑刻中仅存的珍品,是济南伊斯兰教第一碑。据可靠资料证明,明代碑刻在全国存留为数甚少,而济南的这块弘治碑,可能是全国伊斯兰教现存的第六块碑。据说全国原有三块元碑,其中一块已毁,现存留两块。第一块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杨受益撰。第二块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广州《重建怀圣寺记》碑,郭嘉撰。第三块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清净寺碑》,吴鉴撰,已毁。明代碑刻现存留有:1.明永乐五年(…  相似文献   

8.
噶玛寺     
噶玛寺又名噶玛丹萨寺,座落在昌都县以北130公里的嘎玛区察拉乡加云山西麓海拔3800米处。为塔布拉杰的门徒都松钦巴于公元1147年主持创建,是塔布噶举(白教)传出的四大派之一——噶玛噶举的祖寺,噶玛噶举派便因此寺而得名。该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康区历史最悠久的古刹。寺庙创建人都松钦巴(意为知三世),本名却吉扎巴,1110年出生于康区朱倭下区  相似文献   

9.
元代西藏“止贡之变”及相关问题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藏历第5饶迥金虎年),萨迦(sa-skya,《元史》作萨斯迦)地方势力和元朝廷所派蒙古军队,攻破扰乱地方的止贡派(vbri-gung-pa,《元史》作必里公或迷儿军)政教势力的大本营,烧毁其根本道场止贡替寺(vbri-gung-thil,地在今西藏墨竹工卡县直孔地方),杀死僧人一万余名,成为元朝西藏地方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藏史称此次事件为“vbri-gung-gling-log”(止贡之变,或止贡寺之变)。  相似文献   

10.
色拉寺及其创建者释迦益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色拉大乘洲寺的创建者乃名闻遐迩之大慈法王释迦益西(史译“释迦也失”)。此位上师诞生于具神经院(LHa Ldan gtsug Lag Khang译注:即拉萨大昭寺)以东之蔡公塘下方,生于公元1354年(木马年)。降生伊始便以先后天智慧而通晓多种经典,三门(译注:即心、口、意)平和沉静,出家法名为释迦益西(Shava Kya ye Shes),精勤练习读、写和施行、默记、背诵经典。最初,任大宝法王(译注:即宗喀巴)之司膳。该时,对上师意乐加行一如律仪,于显、密二宗博闻强记。尤其是在色拉曲定寺的两年(公元1407年火猪年——公元1409年土牛年)当中,柳梧西卡为施主,  相似文献   

11.
甘丹寺,全称卓山甘丹囊巴杰维林,位于拉萨以东四十公里处,为杰宗喀巴·洛桑扎巴于公元1409年所创建。该寺为黄教首寺。宗喀巴本名洛桑扎巴,于藏历第六绕迥火鸡年(公元1357年)在朵麦东部的宗喀地区(青海湟中)诞生,父名塔尔卡切·鲁朋格,母名星萨阿却。宗喀巴三岁时,从法主噶玛巴·瑞维多吉受居士戒,取名贡噶宁布。七岁时出家,  相似文献   

12.
大理三塔寺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三塔寺,是我国现存古代佛塔中造型最精美的建筑之一,它位于大理县城西北约三里处的苍山第一峰即小岭峰下。据《南诏野史》记载,三塔寺是南诏丰佑时期自公元八二○年开始修建,到八二五年建成的。这个时期,正是中原的盛唐时期,当时在云南西部白族和彝族建立的南诏国,在文化上曾大量吸收了中原  相似文献   

13.
夏琼寺,藏语称“夏琼德庆云丹旦杰林”(一译夏群寺、妙翅崖寺、法净寺)位于今青海省化隆县查甫公社黄河北岸的高山之巅,势如大雁展翅,雄伟壮观,因之得名。公元一七八七年,清乾隆帝颁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夏琼大乘功德昌盛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六大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境内。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当时为了迎接藏族活佛嘉木样·阿旺宗哲(嘉木样一世)来此地传经授道。僧侣及平民们大兴土木,开始创建了这座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宗教寺院。经后人不断扩建维修发展到今天的建筑局面。拉卜楞寺坐北向南,座落于大夏河北岸的山间盆地上。依山傍水,寺南林木葱葱,河水潺潺。远眺琼楼玉宇,棕墙金瓦,廊檐垣壁,香烟燎绕,峰峦环抱之下的拉卜楞寺尤如仙境一般风光秀美,景色诱人。拉卜楞寺总称为“具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之为扎西奇寺“拉卜…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在陕西一带传播有很长的历史了。这里地处古丝绸之道,相传早在唐代就有景教盛行。景教是天主教的一个教派,唐太宗贞元九年(公元635年)叙利亚人阿罗本教士携经来到长安,所建教堂称为波斯寺,后称为大秦寺(大秦指罗马帝国)。后来,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随着历代帝王的好恶而几起几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教务虽断断续续,但没有中断。从外国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士,再到神学院的毕业生,天主教在中国早已民族化、本土化了。我们杂志的特约摄影师杨延康深入陕西教区,历时多年,用朴实的镜头纪录了这里信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古寺新貌     
木里藏族自治县城北120公里处,屹立着一座古老的喇嘛寺。木里黄教喇嘛渊源久远,盖大寺喇嘛始祖松赞嘉措,曾与达赖共事宗喀巴为师,故木里喇嘛赴藏打茶或参加经忏大会特设座位仅次于达赖与班禅。相传公元1678年喇嘛松典绒布到甲休色日里布山选寺址,某夜,他的帽子被狐狸叨到罗布林(现寺址)。此兆,视为神的旨意,要定寺址于此,乃开始建寺。 1920年前,木里宗教和土制均效西藏,实行土司、大喇嘛为一体的“政教合一”制,建为木里大寺。1922年,美国农林部专员罗斯福总统之子骆约瑟到此,被大寺奇特的风采迷住,摄影收藏。1981年班禅大师提出,要进一步开放木里大寺。从那以后,国务院、四川省政府、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木里县政府先后拨款50多万元整修,使寺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7.
白居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江孜县江孜镇,由著名的江孜法王饶丹·贡桑帕( 1389—1442)在一世班禅大师克珠杰·格勒贝桑布( 1385—1438)的帮助下创建于公元1418—1436年间。整个建筑由围墙、寺院、吉祥多门塔和僧舍组成,是一座塔中藏寺、寺中有塔、寺塔相得益彰的典型藏传佛教寺院。寺、塔内立有无数精美的塑像,满壁都绘满了金碧辉煌的壁画,是一座集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于一体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艺术博物馆。由于它在宗教上的特珠地  相似文献   

18.
历代噶玛巴活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噶玛巴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继承人的称谓。噶玛噶举派黑帽系是塔布噶举传出的四大支系之一,这一支系在西藏最早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其实力很大,分布较广,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的创始人都松钦巴(1110—1193)于公元1147年在西藏噶玛地方修建了噶玛丹萨()寺,噶玛  相似文献   

19.
清凉寺,位于任县固城乡后台南村,建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则天和明朝正统、成化、正德嘉靖年间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记载:“清凉寺方圆18亩,房200间, 住僧300余人,占树500余株”,盛况空前。时至清末,僧去寺空。民国初期,寺内改建为台南小学。1963年一场空前的特大洪水, 冲毁了清凉寺的全部遗址,仅留下一株古槐。隋代古槐——清凉寺留存下来的唯一见  相似文献   

20.
闻名遐迩的拉卜楞寺,自康熙四十九年(即公元1710年)创建至今,仅有270余年的短暂历史。然而,其声誉和影响,却与拉萨甘丹、哲蚌、色拉和日喀则的扎西伦布及青海的塔尔寺齐名。之所以蜚声蒙藏,与寺主历辈嘉木样活佛不遗余力、精进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嘉木样活佛的转世系统究竟源于何时?本文拟就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及经过作一个粗浅的论述。不妥之处,诚望识者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