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论述,是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我认为,“二元经济”理论及其相应的政策主张,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2.
张彩江  马庆国 《学术研究》2004,71(11):33-40
本文研究了剩余劳动和劳动剩余概念的区别 ,建立了劳动力状态静态模型和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方程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因素。在此基础上 ,评价性分析了Lewis模型和Ranis -Fei模型的不足 ;并进而详细研究了乡镇企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指出这种转移产生了“农业剩余深化”、“劳动剩余深化”和“工业剩余深化”的重要现象。这种研究为深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 ,寻求工业化新模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主要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当前中国农村的制度特点和外出务工存在风险的角度去考虑,利用期望收益、效用函数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农产品价格、期望工资变化后对农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对劳动力流动中出现的现象和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 ,必须着力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程度 ,把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协调区域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本文首先分析了南京近年来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其次描述了当前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最后文章提出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位一体”的“力系”。本文认为 ,发展应对产业 ,拓展就业机会 ,增强城市拉动力 ;发展“草根工业” ,开发农业产业 ,增强乡镇消化力 ;发挥市场功能 ,减少转移障碍 ,增强市场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结构论”最初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的,后由耶鲁大学教授费景汉和拉尼斯等人加以发展,所以也被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这一理论被西方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是解释不发达国家剩余劳动吸收过程的“普遍真理”。该模型主要揭示了落后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城市工业部门与乡村农业部门在结构、经济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两个部门有一个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这确实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奠定了这一模型的理论价值。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论”…  相似文献   

6.
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提出了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供求关系和均衡理论建立了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了城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供求均衡和转移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现阶段主要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其次是在工作区域生活休闲的效用.农村必要劳动力与弹性劳动力收入差距是农业补贴的重要依据.根据必要劳动力和弹性劳动力相关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地区转移、就地转移、城乡相对转移和移民转移的具体途径,最后对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做了结论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国家人口战略提出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开发人力资本的战略背景,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人力资本的影响和具体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劳动转移中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实现平衡的条件与机制,探讨劳务经济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劳务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人力资本提供定位明确职业技能、技术技能、法律规章和城市规范的培训投资,从而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整体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双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分析中,大多是以单一的模型进行分析。而我国的劳动力转移的形态却是多样化的,当前劳动力移动的主要形式为“离土不离乡”型和“民工潮”型。不同的劳动转移形态在其转移机制上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分析这两种形式的劳动转移的特征,明确了我国劳动力转移上存在的双重机制,为在理论分析中建立准确的分析模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探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传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的原因,进而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作出经济学理论解释,认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可以依据中国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流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社会资本起到了决定作用,而人力资本起到了支持作用;在农民工与城市融合过程中,人力资本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社会资本起到了支持作用。在转移和融合中,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分别起到“两级遴选”的作用。由于人力资本比社会资本具有长期性与“门槛性”,影响变量更多,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融合比向城市转移更具艰巨性。由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两级遴选”机制的存在,在农村社会与城市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征扩展了人才获得理论的基础模型,认为在迁移引起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增加和存在迁移门槛的条件下,迁出地也有可能因留在本地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平均水平上升而获益,但是由于迁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存在,人才获得理论在我国实践中可能受阻.通过对省际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劳动力迁出地区未能从劳动力流动中获益,原因在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差异改变了迁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相对差距,导致更多劳动力选择不接受教育而直接迁移,从而使迁出地的人力资本积累受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春天,在我国农村还存在无限供给农业劳动力的条件下,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吸纳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部门支付民工的工资偏低,这使西方古典和新古典二元经济学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已不适应我国国情。我们由此建立的非完全古典假设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模型认为,利用工资的激励职能,即通过提高工资可实现工资与利润的共同增长,从而保证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进行,直到我国完成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相似文献   

13.
在对人力资本投资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根源及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后认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拉动作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发动机”。文章最后对如何加强和完善农村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以期能对决策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论提出以来已有半个世纪,但对于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与资本及劳动力的相互关系,目前仍无定论.在人力资本文献中,常常可见把资本与劳动力相对立,又把人力资本从劳动力全体中区别开来并于资本的现象,以至于人力资本、资本、劳动力概念模糊不清.必须从人力资本论开创者的人力资本定义出发,重新定义人力资本,对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范畴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乡城人口流动模型和三部门理论对解释中国非正规就业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却无法解释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就业和主动的非正规就业问题.为弥补以上缺陷,本文借鉴“三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解释非正规就业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主动型和被动型非正规就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要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从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在经济发展就要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理论支配下,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普遍遵循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设计自己的发展战略。刘易斯模式将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这一阶段中,资本稀缺,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率高于农民收入率,农业剩余劳动开始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劳动力不断转移,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第二阶段为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是经历一个被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的过渡阶段。所谓“二元结构”,通常是指生产率水平差别巨大的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结构”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发挥“后起优势”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二元结构”如果得不到及时改造,将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二元结构”改造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非农产业的转移,只有完成了这一任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才会发生质的飞跃,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四川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通过对四川省1996—2007年间物质资本存量及初、中、高级人力资本存量测算,利用卢卡斯扩展模型计量分析了不同学历层次积累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劳动力投入是四川经济增长的关键;人力资本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较少,其中中等教育人力资本对四川经济增长有相对强的解释力。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初级、中级、高级人力资本存量现状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各级人力资本存量波动大,人力资本要素没有在四川经济增长中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在劳动投入中提高了劳动的质量,增加了劳动的复杂程度,也就增加了实际的劳动供给,导致产出增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然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际体现着人力资本的一种积累,因此从投入和产出的意义上看,推动经济增长的是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 一 学术界经常用人力资源概念.这对经济、人口等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有用的概念。但是,人力资源,一般来说既指自然人力资源,又可以包含人力资本资源,它是一个概括性的范畴,如果要反映劳动力素质的程度,应当引入人力资本,因为资本是一个反映价值量的概念。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劳动力素质实际是人力资本价值在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反映;劳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