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徜洋百扇阃     
廉肃 《老年世界》2009,(15):34-34
扇子,历史久远,据说始于唐尧时期。夏季炎热,怕厨房里的肉食腐烂,就用一种大叶的瑞草——差来扇凉、驱虫,于是,“莲”(音霎)便成了扇子的老祖宗。至今,还有文人墨客用“差”来称呼扇子(宋庆龄故居有“蓬亭”,就是个扇形亭)。虞舜继往开来,把莲蒲草加工后,用来扇凉解暑。后来的帝王用丝绸等材料做成长柄的团扇,由侍女捧侍左右,成为宫廷一景,渐渐失去实用价值,变成了仪仗。而老百姓不管那一套,继续用菖蒲做成“大蒲扇”。  相似文献   

2.
暑天话扇     
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制作,称为“翟(dí)扇”。当时扇子不是作为拂暑用具,只是作为一种仪式饰品。周朝时,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称“羽扇”。汉代以后,用丝织的绢素制成的纨扇在宫廷中兴盛起来,称为“宫扇”,开始用于取凉,多为圆形、椭圆形。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朝鲜的折扇开始传入我国。到了明初,明成祖觉得折扇使用方便,便“命工如式为之”,折扇从此风行。浙江、江苏、四川和广东等地,由于盛产毛竹、鸟羽、绫罗、纸张等,相继出现了专门制作扇子…  相似文献   

3.
夏天到来,不由想起昔日的扇子和扇文化。中国的扇子历史悠久,一把小小的扇子,本来是为纳凉、驱暑之用,不意却成为抒发情怀之物,更因能工巧匠的精良制作或名人雅士的绝美书画而成为世间的收藏珍品,形成了一种饶有意趣的扇文化。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江户末期,有一位大画家叫谷文晁,他成名前生活清苦,门庭冷落。经过一番思考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除夕的那天晚上,他带着1000把扇子出去了。事前,他在扇子上画上了富士山和财神。走到没人的地方,他就把扇子丢在路上,这样,丢遍了大街小巷。第二天是元旦,行人出门一见地上的扇子,马上捡起来,打开一看,上面画的是带来好运的图画,都非常高兴。于是,每个拾到扇子的行人都把这件事告诉亲戚朋友,并把他们带到谷文晁的店里买画。谷文晁应接不暇,从此生意兴隆。后来,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成为他的…  相似文献   

5.
画扇与名人     
扇子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纳凉之物,而且是精美的艺术品,为历代名人所钟爱.他们在用扇之外,或将扇子作为文学描写的素材,或把扇子作为舞台表演的道具,或在扇面上题字赋诗作画,与扇子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马亚伟 《老年世界》2014,(15):32-32
日前收到朋友寄来一把小巧的折扇,寓意“夏日送清凉”。不觉欣喜,感动于她巧妙的心思。久违了,扇子!我轻轻一捻,“哗”一声打开折扇。我的动作依旧娴熟,并没有因为多年的疏离而陌生。小扇轻摇,摇来凉风习〉--j。扇子,曾经多么鲜活地在生活中舞动着,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光阴的脚步轻巧散淡地游移,一页页有关扇子的记载依旧清晰。夏夜,月色铺满二庭如水的清凉,蝉声已歇,夏虫昵喃,树影婆娑。  相似文献   

7.
一首打油诗说得好:“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炎天暑热,扇子是不借的,即使得罪朋友也在所不顾。还有一首:“扇子能生风,摇在我手中,倘有人来借,烦等到秋冬。”岂非笑话!扇子是热天一宝,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子有关的文化,令人感到意趣无穷。 扇书 扇面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不少书法家都有扇面书法佳作。最早见于《晋书》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  相似文献   

9.
葛瑞原 《老年世界》2013,(11):34-34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爱好相近、情趣相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朋友,打球则为球友,下棋则为棋友,玩牌则为牌友,跳舞则为舞友,集邮则为邮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则把那些不伦不类、相互利用的人称为酒肉朋友,而茶友则往往成为淡泊雅致、披肝沥胆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个夏天到处洋溢着“儿童情结”。 在北京天桥附近的一个小摊上,不到十几分钟的时间,九把“迷你”型小扇子就卖完了。这种小扇子以一种特殊的塑料为扇骨,极为轻巧,扇面上贴着印有图案的纸或绢,内容多为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如有人缘的史努比、懒洋洋的加非、乖巧可爱的Kitty猫、经典的米老鼠等。有的甚至配上了俏皮活泼的文字。艳阳下,用一把乖巧可爱的小扇子来遮挡阳光,既免了头顶报纸、手搭凉棚的无奈和尴尬,又能平添几分妩媚和童真。  相似文献   

11.
张婕 《现代交际》2011,(5):191-191
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陶行知先生主张的“艺友制”对此项培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是新时代下,“艺友”的涵义需要与时俱进。开卷有益、案例分析、观摩教学和实践操作等具体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应用“艺友”的理念来进行组织。  相似文献   

12.
“摄友”     
姚泽芊 《老年人》2008,(2):52-52
退休之后,我无心去发挥余热,却成为了一名“摄友”。 所谓“摄友”,其实就是一群因爱好摄影而聚到一起的朋友。我们常戏谑地把自己称为“好色(摄)之徒”。说是聚到一起,也并非天天扎堆,而是通过互联网联结到一起。  相似文献   

13.
煮发海参法     
《老年人》1995,(2)
煮发海参法大多数海参都可采用热水发制。把清水烧开后,将干海参投入,加盖煮5分钟,然后把锅端离火炉;待水凉后再上火煮8小时,用刀把海参肚子划开,掏净肠肚;锅中另换清水烧开,投入海参,加盖5分钟,端离火口;待水凉后再上火煮,并将发软海参拣出放在开水盆中泡...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今,扇子总是我国人民夏季最亲密的生活伙伴。暑夜,或工夫茶一泡,手摇蒲扇在凉台谈天说地;或伴友人一道,手执折扇到公园湖畔散步闲逛,亦极富情趣,小小的扇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扇文化:·扇联·扇子最主要的功用是取风纳凉,喜欢对联的人士撰制了许多抒情言志的扇联。有这样一到扇联道出了扇的妙处:“举处随时消酷暑;动来常伴有清风。”古今扇联,最有味的莫过于“明月入怀,团可喜;仁风在握,被拂无私”。上联说的是白团扇,将家人团聚的意愿寄托扇上;下联则暗喻持扇者立身品德高尚.·扇谜·民间流行的扇谜…  相似文献   

15.
炎热的夏季,扇子带给人们阵阵清凉。扇子不仅是实用的纳凉工具,同时也是受人欢迎的艺术品。自古以来,中国的扇子就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而备受推崇。  相似文献   

16.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文化、行为规范、掌握基本技能、从一个自然意义上的人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过程。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社会化产生决定性影响,友伴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青少年的社会化历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探讨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把友伴群体纳入研究视野,是极为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友伴群体是指价值取向相近、生活情趣相投、以共同娱乐为其主要活动形式、靠情感联络起来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娱乐友伴群、友谊友伴群、学习友伴群以及所谓讲“哥们义气”的“朋友圈子”、甚至犯罪小团体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友伴群体。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都可能接触一些友伴群。儿童最早接触的是游戏友伴群,在游戏活动中,通过与游伴相处,他们开始懂得友谊、谦让、互  相似文献   

17.
李倩倩  木子 《职业》2010,(2):24-25
天气一凉,就涌现了一批“职场冰美人”,天天热水不离手、暖水袋不离身、一层层把自己包裹成严严实实的粽子,还是免不了手脚凉得吓人。夸张点说“职场冰美人”正在“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8.
字谜     
《老人世界》2011,(3):62-62,22
1.开窗乘风凉,门下立大将。你说楚霸王,我说关云长。2.口中一木栽,非困又非呆。若要把杏念,趁早你莫猜。  相似文献   

19.
友,有也,相保有也。—《尔雅·释名》[译文]友的涵义与“有”相通,相互保护帮助,使彼此有益,这就叫友。同门口朋,同志日友—《周礼·司谏》疏引郑玄语[译文]同一人师门的叫做朋,志向相同的叫做友。明而不心,面耶也;友而不心,面友也。—《扬子法官·学行》[译文]表面上是朋,但不一条心,这就中西朋”;表面上是友,但不一条心,这就叫“面友”。才非交不用,名非交不发,身非交不立。—呕御资加奋406引刘钦《新论》[译文]才能不通过交往就得不到应用,名声不通过交往就得不到宣扬,人自身不通过交往就不能立足于世。益者三友,损…  相似文献   

20.
细腰 《现代妇女》2010,(11):32-33
她写着一手漂亮的诗歌.在各大报刊发表着一篇又一篇或刚或柔的文章;她是新新人类的偶像,行为叛逆,言语总是惊世骇俗.但她更是一个有思想有深度的女子,就像是夏末最后的一笔蓝,凉是凉的,但有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