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通行观点 ,提出了以下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和世界本原问题是有区别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世界本源问题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中 ,第二方面是第一方面的前提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以感性形象为中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真、善、美的问题 ,因为思维方面包括形象思维 ,存在方面包括主体自身的存在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多重世界”中 ,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多重世界”的基本关系 ;不可知论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否定回答 ,而是不回答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文中,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另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①恩格斯接着指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近年来,我国哲学界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但对第三个基本方面的理解,又各不相同。②笔者赞同哲学基本问题应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的观点,并认为,第三个基本方面应是:思维能否改造现实世界即世界能否能动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具有的“唯一性”,是由它的对象决定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存在于多种多样的具体的哲学理论中,但这些具体的哲学理论是在“统一性”基础之上表现出的“多样性”,它们没有、实际上也不可能超出“统一性”。哲学的对象决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必须把一种哲学理论中是不是存在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家有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明确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批判”了哲学基本问题,而是明确提出并合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坚持哲学基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哲学正象任何科学都有其基本问题一样,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由恩格斯首先提出并由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所极力强调和深刻论述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是人类关于宇宙认识的普天之下两个最高的极度抽象的概念,因而正是把二者的关系问题确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才使“哲学”获得了自己的性质而成为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检验各种哲学派别的试金石,是理解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然而,现在这一不成问题的问题居然又受到了挑战——似乎是列宁当年(91年前)批判过的现象又重新出现。有人认为,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已经过时”,再讲哲学的党性原则,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已“失去意义”,“有必要打破这个僵化的模式”等等。这一问题决非枝节之论,而是关系到哲学命运的大问题,是哲学上的大是大非,不可不分辨清楚。笔者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未过时,它永远不会陈腐,哲学如果否认了这一基本问题,就等于哲学的自杀,那将后患无穷。近20年来社会现实中渗透于气功阐释中唯心主义思潮、“灵魂不死说”的流传以及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宗教世界观扩大的趋势,特别是邪教“法轮功”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这种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理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史上是已经确定了的唯心主义命题,用它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会抹煞认识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应该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如果只用“同一性”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就会抛弃斗争性,违反对立统一规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应该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恩格斯是这样表述的:  相似文献   

6.
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的教材和专著,通常都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並把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视为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其实,二者並非一码事。恩格斯之所以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其深意在于: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虽然主要表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全等的关系,存在的概念要宽于物质的概念;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除从谁是本源的角度,还从认识本质方面,更全面地揭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讲过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志,也从来没用过“可知论”这样的术语。它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中心观点。柯林武德看到了历史存在与历史思维的相互依存及转化关系,但在具体阐述二者相互转化时,却陷入逻辑矛盾及以观点剪裁史实的错误。作者在澄清柯林武德的错误观点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先必须弄懂的问题。目前有的教科书把这个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种表述不符合恩格斯的原意。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一论著中,并没有把哲学的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只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论证的方便,我们不妨把恩格斯在这一论著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引证于下:“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  相似文献   

9.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我们当前在哲学理论研究上之所以缺乏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误解而引起的。本文引入类型理论,把哲学与哲学的具体类型区分开来。哲学是唯一的,与它对应的问题是哲学的元问题,即“什么是哲学”?哲学有许许多多的具体类型,所谓“哲学基本问题”不是对应于哲学而言的,而是对应于具体的哲学类型而言的,有一种哲学类型,就有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它不是唯一的。实际上不应提“哲学基本问题”,而应提“某某类型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只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知识论哲学类型的基本问题。现代西方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知识论哲学传统,所以它与近代西方哲学(知识论哲学的典型形式)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马克思哲学是从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它不是知识论哲学,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所以它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一基本问题也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重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将使我们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获得许多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众多学者曾经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和研究,他们的见解或多或少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三一”模式,即一个基本问题,三个方面内容,一种实践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这种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能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概括。理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在哲学史上是已经确定了的唯心主义命题,用它来概括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会抹煞认识领域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应该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如果只用“同一性”来概括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方面,就会抛弃斗争性,违反对立统一规律。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我们认为,哲学基本问  相似文献   

12.
思维如何建构存在?——哲学基本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如何建构存在?——哲学基本问题解析王效民(山西财经学院马列部)恩格斯总结欧洲哲学历史,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对恩格斯这句话的理解,哲学界存在一种倾向:简单地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同于意识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13.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主题及其研究方法的转向是思维方式的转换。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于确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方式”: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不同意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另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作为观点群内部存在诸多分歧。其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最具理论冲击力,它批判了“物质本体论”,也与“实践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但在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然存在疑窦,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一、哲学的问世,宇宙论和本体论 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它的特点是理论思维、概念推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然而,并非哲学一问世,就具有鲜明、完备的理论思维特点,哲学基本问题也不可能十分明确提出来。  相似文献   

15.
司马志纯、陈祖华、林先发等同志(以下简称司马等同志),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一期)一文中,阐述了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基本看法。此文虽未指名与我们商榷,但它所批评的主要观点,是针对我们去年八月二十三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篇拙文的。为使这一讨论得以遵循“双百”方针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特别是不失去再次就教于司马等同志的机会,我们感到有进行答辩或进一步阐明自己观点的必要。我们认为,这对于读者进一  相似文献   

16.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国内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以下两种看法很有影响。第一种是比较流行的,几乎写进了每一本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看法。它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认识论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二种看法则试图对哲学基本问题做“一元化”的理解,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我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未揭示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实质内容,只有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是内在统一的。可是人们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解释中,往往把辩证法视为外在于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从而把辩证法变成脱离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实例的总和"。因此,我们必须把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联系起来,认清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统一的实践基础,从实践论的观点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样就会形成动态的、活生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18.
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除了应从思维入手外,还必须弄清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而物质与精神则是两种现实的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不等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混为一谈,是哲学界长期未弄懂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团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以“仁”为核心,以如何做人为主题,其哲学思想消溶在对“仁”的论述当中,但“仁者,人也”、“人怎样实现人的本质”并不是孔子“仁学”的哲学基本问题。“仁”本身并不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仁”的本体论依据、根本标准和实现的根本方法,都需要到“天”、“道”、“理”那里寻找。只有探讨“天”、“道”、“理”的实质,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解决“仁”的本原问题。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孔子“仁学”的哲学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