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版本学及其观念在隋唐五代有较大发展:隋朝开始重视图书的收集与整理,在古籍整理与版本复制方面卓有成效,尽管其时未出现相关的理论表述,但其时版本复制及有关处理方法,对唐代及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官修本上,影响更为明显。唐代图书版本形态虽仍以写本为主,却又出现了雕版印书。这一时期的书本用纸与装帧也表现出新的发展迹象:隋代在版本装帧上产生了分品装帧收藏方法;唐代出现了旋风装、经折装、连脊装等比较先进的装帧式样;用纸方面唐代则出现了少量的皮纸写本。晚唐五代作为中国古代版本学又一重要发展时期,在版本学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监本《九经》的刻印和家本《九经》的刻印,以及诸如毋昭裔家刻诸史、贯休自刻文集等其他刻本,表明其时不但刻本范围有所扩大,且刻书机构也日臻完善。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版本学的确立准备了物质条件,亦对后来中国印刷史及版本学史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版本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版本学是研究文献版本源流及其鉴定规律的科学,其范围不能局限于古籍版本,而应是古今中外所有文献的版本。版本学学科体系包括版本学基础理论、版本学史、图书版本源流、文献版本鉴定及版本学分支学科建设。继承和发展传统版本学的方法,重视现代文献版本,加强版本学的实用性,是当前版本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身为两代帝师的翁同龢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他收藏的书籍多为善本、珍籍。在长期的古籍收藏、鉴赏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版本学知识,熟谙各种古籍版本的鉴定方法。他对版本的鉴定主要依据书籍的形式特征、文字内容以及其它相关的资料,方法独到而又有创见。翁同龢之所以在版本鉴定上有如此显著的成就,与其家学渊源、学术修养、藏书实践以及与著名藏书家的交往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版本的研究历史悠久,从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其间,版本学由开端、发展而成熟,并出现过几个高潮,而宋代、清代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清代,版本学成为当时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版本目录和版本著作十分丰富,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济济一堂。  相似文献   

5.
<正> 一、版本学与新文学的版本书籍用“本”来记数,这是从写在纸上,装订成册后开始的。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之 F 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书林清话》)在印刷术没有盛行之前,古人称雕板印刷之书为“版”,称手写之书为“本”。后来,印刷术广泛流行,版本就成为一个较为固定的名词了。在宋朝人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已经把版本做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埃及和西南亚更早一些。跟人类社会一样,图书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字体、载体、制作方式屡经变迁。它是文明的伴生物,又不容分辩地受到文明的检验,一批又一批被无情的历史所淘汰,存活的只是少数。但是,人们仍然以“浩如渊海”来形容。正确地识别它们,确认其制作的时间,进而阐明书籍变迁的一般线索,乃是书史学家、版本学家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目标。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版本问题阐述看法。  相似文献   

7.
版本学经历了唐的发展和宋元的兴盛以后,在明代前进的步伐开始放慢。但是它在这一历史时期仍然取得了为后人所称道的成果。本文试从版本学的社会基础、学术理论两个方面对明代版本学的发展加以阐述,以期对明代版本学的发展脉络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版本学、校勘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绕不开的研究"基础",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而中国古代艺术研究属于传统文化研究谱系的一支,虽有其自身的学理,但也需要关注版本及校勘问题。"版本者,研究之本也"。如果古代艺术史研究不注重版本学、校勘学研究,就可能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甚至造成学术硬伤,最终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在艺术类著录题跋、序跋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证明版本学、校勘学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海源阁以藏书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然杨氏不惟收藏,对其藏书亦精心研究,尤其是在版本学研究上,颇有创获。杨绍和对二百余种宋元校抄进行了鉴定评估;对版本的递刻与递藏源流进行了考证与梳理;通过实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善本观。这对后人进行版本研究,完善善本观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版本与目录之关系浅释——中西目录学分类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研究古典目录学的人,过去习惯地提到“版本目录之学”或“目录版本之学”时,一般地说,有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指有关版本鉴定的目录学,另一种含义就是指广义的目录学本身,指合版本与目录为一的学问。因为从古代校仇学兴起,讲到目录,就不能不讲版本。版本之与目录,正如目录之于校仇一样,是二而一的事。故合而言之。曰版本目录之学。随着学术分支的日趋精细,有人认为版本学:“可以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要求把版本学从目录学中分化出来。这种设想,单就版本学而论,未可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我国古代图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家刻本与官刻本、坊间刻本三者成鼎足之势。家刻本对文化的贡献有裒辑文化典籍、传扬尚文之家风、促进私人藏书的发展;对版本学、目录学的形成及发展,亦有贡献;宋代家刻还出版了最早的综合性丛书。由于家刻本重视质量,成为后世珍贵典藏——宋版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刻书业及其兴盛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书院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其版本价值较高,历来倍受文士学者重视。清代两湖地区的书院兴盛且日益官学化,书院刻书业比较发达,留下大量作品。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公元1753年一南京船漂着于日本八丈岛,船上带有441种中国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被写成《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成为一份重要的书籍史研究资料。本文以《大意书》作为例证,分析了清乾隆时期中日书籍交流情况,并进而探索大意书内容在中国目录学与版本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江户时代持渡书书目、大意书与中国公私书目、及今日馆藏书目的比较研究,以扩大书籍史的研究范围并提高其水平。  相似文献   

14.
《书林清话》十卷,近人叶德辉撰著,是一部涉及版本学、目录学、书志学的综合性著作。该书的特色是采用笔记体裁撰述,较为集中地提供了古代图书的一些史事,述及图书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印刷术发明后,关于古代雕版印书的各项专门知识,书籍和版片的各种名称,历代刻书的规格、材料,工料价值的比较,印刷、装汀、鉴别、保存等方法,古代活板印刷、彩色套印的创始与传播以及各时代特出的著名刻本、抄本、刻书、卖书、藏书的不少掌故,对于研究我国书籍发展的历史和考订宋元明清版本的真赝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南宋乾淳年间是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各个学派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学理层面的充分完善和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大致有三:一是重视教育活动,兴学校,立书院;二是积极为理学先贤立祠;三是重视理学书籍的刊刻与传播。以张栻为中心进行考察,我们发现理学士人热衷于修建学校和书院,因此催生了一大批宣扬理学教育思想的学记文;理学士人积极为前辈理学家立祠,伴随而生的祠堂记文成了他们构建道统谱系的一种方式;理学士人重视刊刻理学书籍,与之相关的序跋文大量出现,客观上传播了理学思想,扩大了理学阵地。总而言之,南宋乾淳时期理学士人的典型活动对学记文、祠堂记文、序跋文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不仅存在于南宋乾淳时期,也延续到了南宋后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太平天国在戎马倥偬之际编写、刊刻了大量的书籍。但是,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对太平天国刻印的书籍极力查禁销毁,致使太平天国刻印的书籍流传下来的寥寥可数。根据有关文献考察可见太平天国刻书的概况和版本学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早期白话诗集《蕙的风》是湖畔诗人汪静之的代表作,一共有若干版本,1922年亚东版、1957年人文版与1992年增订本具有较高的版本学价值.在这三个版本的校释与还原中,既彰显了对应于不同时代的白话式口语写作与普通话写作的内容,也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初与50年代初、90年代初这些阶段中中国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变迁.《蕙的风》数个版本名同而实异,折射出诗人不同时期的审美心态与时代应对,是新诗史上诗集异动序列中的一个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8.
出土刻本主要发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集中在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大量出土刻本残页的存在,说明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条以传播刻本为主的“书籍之路”。黑水城出土的一组宋刻《初学记》残页便是“书籍之路”上保存下来的具体而微的文化遗存。黑水城出土《初学记》与日藏南宋本《初学记》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版本关系,前者的刊刻地点应为福建建阳,刊刻时间的上下限在南宋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1147)。宋元时期由江南通往塞外的西北线“书籍之路”的形成过程是中原文明向西域地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之路”在西域华化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因为它秉承晚唐印刷技术而来,又奠定北宋书籍刊刻发展和兴盛的基础.吴越国是这一时期具有印刷文化传统的重要国家,由于其保土安民的国策,对中原正统强国纳贡称臣,加之与书籍印刷相关的文化移民的涌入.从而导致晚唐延续而来的书籍刊刻文化在这一地区得以平稳发展,并为北宋时期的书籍刊刻准备了从印刷书籍母本到书籍校勘、印刷人才及技术的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五代时期吴越国的印刷文化与传统.  相似文献   

20.
戴南海同志长期在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历史系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不但具有古籍文献方面的丰富知识与实际经验,而且对于版本、目录、校勘之学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做出显著的成绩。 文献学的研究大体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具体的文献典籍进行整理(或曰古籍整理),例如对某一部书的标点、校勘、训释、今译等;另一方面是对文献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例如关于文献的价值与功能的研究,关于历史文献学的结构与体系的研究,关于版本、目录、校勘的方法、历史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等。古代的文献学,亦称“校雠学”,其广义的内容包括有关版本、目录、校勘等研究在内。迄于清代乾嘉年间汉学学术的长足发展,广义的文献学逐渐趋向分化为狭义的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独立的学科。由此,也就提出了把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建设成为广义文献学的分支学科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