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方哲学有一种追寻哲学普遍性的传统,而这种追求最终导致了哲学本身发展的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就包括了对哲学普遍性的否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来分析哲学普遍性问题,不仅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的需要,更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务之急。对哲学普遍性的否定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理解结构为基础的,是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拓展、新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哲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实践合理性 ,指的是人们以普遍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以追求合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更加完美理想状态的总体性目标历史过程的观念反映。实践合理性是一个由各个要素、层次、部分相互联结的有序结构系统。文章分别从普遍有效性。总体目的性、普遍有效性与总体目的性的关系三大部分对实践合理性的结构进行论证、分析和说明 ,并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初具有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思想的哲学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限者”学说,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则奠定了哲学追求普遍理性的最初根基。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以及古希腊“原子论”学派的实体实在论也都具有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韵味。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的普遍性是正确看待"中国模式"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否定"中国模式"的普遍性意义,意味着否定"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借鉴作用;承认"中国模式"的绝对普遍性,首先不符合普遍性获得的逻辑,其次易使部分西方国家产生误解。从哲学角度,检讨普遍性及其获得途径在历史上存在的差异,说明"中国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但不具备绝对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是在融摄西方生命哲学、会通中国哲学《周易》和《中庸》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早年融摄西方的过程中,他在吸收柏格森、尼采等人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生命哲学的取向,但也造成了理性与非理性、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转入中国哲学研究之后,在《周易》和《中庸》的“生生之德”与价值理论的启发下,他修正了早期的矛盾观念,确立了“普遍生命”这一最高概念,并为普遍生命规定了生之理、爱之理、化育之理、原始统会之理、中和之理、旁通之理六大构成要义,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机体主义特征的生命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为思想而存在的,思想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哲学现在已越来越变成文本阐释和习惯性理解而不思想了.作为思想,哲学区别于科学的知识追求,它是对观念的反思与重构,根本上是对人类自身生活及其生活世界的创意构思.传统哲学在今天已变得无用了,这就要求哲学必须从"天事"之思转向"人事"之思,才能重建哲学的现实生活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必要的思想依据.哲学作为观念之思本身是无观念前提的,只有不受观念的支配才能对观念本身进行思考;观念之思又是实践之思,哲学应在实践的根本性、普遍性层面上开展其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观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9.
人们争议较大的马克思社会发展形态理论“普遍性”问题即是否“普遍必经”和“普遍适用”问题 ,实际上是两个不同问题。“普遍必经”是作为结论的理论在所有的民族那里是否能得到普遍验证的问题 ,而“普遍适用”则是已有的理论作为方法是否能够普遍的运用于所有民族的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普遍必经”是否定的 ,但该理论的成立根据不在于“普遍必经” ,因为它是在“人类历史”范围内成立而非在“民族历史”范围内成立。而作为方法 ,在限制性条件下 ,“普遍适用”则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为中国哲学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一个重要面向就是关于“哲学”的定义,我们认为,冯友兰从早年就坚持哲学需要以人生问题为指归,同时特别注重哲学的“普遍性”,这两大追求为中国哲学学科注入了重要的学科基因。然而因为冯友兰先生受西方哲学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理解限制,冯友兰先生一度把哲学的重心转向对于名言概念上的抽象的“普遍性”的关注,然而在《新原人》代表的思考中,冯友兰先生以“境界说”与“境界-工夫”合一的视野重新定义“哲学”,将中国哲学兼重视“普遍性存在”(“道体”)与具体性过程(“工夫”“经验”)的特质着重阐述出来,这一思路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哲学”与进行“哲学研究”还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在“交流对话互动”与“身心实际经验”真正实现“普遍性追求”是我们要“接着”冯先生的工作继续回答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以康德的审美普遍性为代表,揭示了审美普遍性存在的理论基础,即审美无功利性、审美共通感和美的理 想。审美的阶级性、专家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审美普遍性所遭受的现代挑战,这些无疑是对审美普遍性的 补充和发展,而不是否定。同时,审美普遍性还对前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文学批评标准客观存在,理由有三:必要性;可能性;中外文学批评标准存在的客观事实。但是文学批评标准没有普遍性,它有着种种破坏普遍的异质因素:历史推移性、民族性、主体多元性。而诸如美学的历史的观点、真善美的标准都因过于抽象,只能作为方法论原则起指导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儒家道德信仰的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看来,道德信仰的根据有二,一是性本善,道德信仰是人的本质的确证,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内在根据;二是天人合一,道德信仰是人对天意的自觉体认,以此赋予信仰道德的外在权威性。立足于世俗的理想人格为人们将道德信仰付诸实践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儒家关于道德信仰根据的思想天才地猜测到了某种道德真理。  相似文献   

14.
周扬与胡风之间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发生于我国文学界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典型理论建设的初期阶段.胡风更强调典型中的普遍性方面,周扬更强调典型中的特殊性方面,这构成了双方典型论争的最主要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15.
论“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以由必然性和普遍性来理解“底”。有一个各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的阶段 ,这是必然性 ,尔后再超越这一阶段 ;有一个各国人民在交往中共同遵守和拥有的平台 ,这是普遍性 ,在此平台之上 ,每个个人都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由逻辑的与历史的关系可知 ,必然性是普遍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辩证法的普遍性是有其逻辑依据和人类认识根源的.辩证法作为哲学法则也是不会过时的.虽然实践哲学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不能用它来取代全部的哲学或把哲学消解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中的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人性的异化方面,但是,无论传统悲剧理论还是现代悲剧观念,即对“悲剧性”的认识,在表现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生存困境、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些根本问题上,却大抵是一致的;悲剧从古典戏剧文体发展到现代美学范畴,是在美学家或艺术家面临现代型社会形态的困境时对感性生存的本体论位置的忧虑、对个体生存实践的自由意义的探索中出现的;人类历史的悲剧性、人生的悲剧性是永恒的,人类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是永存的,那么作为人类生活审美化超越的艺术就不会失落悲剧的价值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不少组织的绩效评估最后都成了其管理“滑铁卢”,有相当数量的探讨者将其失败归因于“中国特色”或“中国企业特色”,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绩效评估中政治行为具有普遍性,而高层管理者未能真正正视、重视、理解和研究它。对这个原因的正视、重视和研究,是寻找改善对策的关键前提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教化”概念是一个描述精神内在地生长成型的过程和结果的哲学概念。精神活动有两大类 ,即理论性活动和实践性活动。从理论性活动来说 ,精神所受到的教化可名之为“理论性教化” ,它可以包含“记忆教化”、“语言教化”和“自然审美教化”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史学与政治不可分离,史学的政治化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史学是在政治生活中生长的;政治的发展激励着史学的昌盛;史学史上那些表面不容于政治的史学家政治情结更浓;被人们所称道似乎与政治史对立的文化史关注域外史、社会生活史和下层人民史,实际上是现代政治权力的扩张。政治是史学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