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犹太复国主义是国内犹太学界关心的主要话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丰富.本文拟从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犹太复国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后犹太复国主义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有关犹太复国主义的论述做一简要述评.最后,文章对国内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直陈.  相似文献   

2.
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场旨在推动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的世俗运动,是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孕育下兴起的,因此具有了无可置疑的现代性。它试图塑造现代人格,培养"犹太新人",实现犹太文化的现代化,并在世俗主义、集体主义以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的基础上建构犹太社会。  相似文献   

3.
锡安主义运动是犹太人于19世纪掀起的一场建立犹太国家、复兴犹太民族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在国际上得到英国的明确支持后取得长足进展,为后来犹太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基础。另一方面,锡安运动的发展交织着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运动,两者的碰撞与摩擦无时不有,直至演变成无休止的暴力冲突,这迫使作为“受委任国”的英国不得不一次次调整其对犹政策。  相似文献   

4.
复国主义思想在犹太族群内部存在分歧,他们无法就锡安山建国是否符合上帝旨意达成一致.《丹尼尔·德隆达》未强调犹太族群内部之异见,未展现业已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利益.艾略特在小说的文本场域中行使权力,有意识建构了犹太复国主义主题,反应了19世纪欧洲民族统一和民族国家建立这一政治风向,反拨了当时欧洲社会流行的反犹思潮,强调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政治理想.不可否认,小说家无法彻底摆脱现实中的帝国思维影响,但后世评论家不应就此批判艾略特滥用犹太复国主义主题,苛责其对巴以冲突等20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变化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5.
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同早期的犹太宗教文化存在各种内在联系。它不仅容纳了不同的犹太思想流派,而且赋予犹太教中的返乡复国以时代内涵,借此实现了古老弥赛亚观念的现代复活。以色列诞生后,犹太多数派中的强硬思潮长期影响着以色列的国家发展朝向和以阿关系,并且规范着犹太复国主义的走向。冷战结束催生的批判性的后犹太复国主义新思潮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犹太人的悲惨处境和复国梦想以及 19世纪欧洲的思想文化影响 ,使赫茨尔从赞成同化转向倡导复国。赫茨尔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不仅反映了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和犹太民族的新觉醒 ,并且把犹太复国主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世界性的政治运动 ,为现代以色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内部党派林立,各党派有自己的纲领。纵观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产阶级政党及其代表人物的影响从大到小,从主要降为从属;宗教政党始终扮演次要角色,是团结与联合的对象;工人政党及其代表人物的影响从小到大,最终成为主要的领导力量。马帕伊是领导核心和以色列国的主要缔造者。  相似文献   

9.
平斯克和赫茨尔都是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都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虽然平斯克和赫茨尔都是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代表,但是两人的思想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平斯克和赫茨尔政治犹太复国主义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化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认识,深层次挖掘历史上阿、犹两大民族冲突的症结所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犹太教的困境,从哈阿姆对犹太教、犹太历史以及传统、希伯来语和教育以及巴勒斯坦地的独到观点,阐释了文化犹太复国主义的内涵,指出了哈阿姆的思想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锡安"自古以来就是犹太人的情感和宗教寄托,而犹太人的复国愿望即"锡安情结"则是一种对国破家亡这一既定现实的自然反应,早在公元前的"巴比伦之囚"时期就已经形成.本文以<圣经>文字、考古事实和学术成果为依据,按古代迦南到现代巴勒斯坦和古代希伯来人到现代犹太人这两条主线,重点分析了犹太人锡安情结的萌发、不断强化直至最终得以实现的心路里程,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犹太人"回归家园"的历史、地理和民族权利.从锡安到锡安主义,犹太人在流散状态下实现了从朴素思乡情感到系统政治理论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2.
“得”字的语法化和“得”字补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得”字补语是汉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补语,学者们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其内部构成复杂,至今歧见纷出。“得”字补语在现实中的复杂表现源于它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得”本为动词,后顺应汉语动补式的发展大趋势加缀在动词的后面,使其表义逐渐弱化,成为动词和补语之间的连接成分,表示可能和表示结果的“得”字补语是其“达成”语义的两个变体。  相似文献   

13.
美国追续权制度的争论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逾70年,除了3个州通过了立法以外,其他州以及统一的联邦立法仍在争议之中,其中对追续权制度的立法必要性及可行性的质疑是美国立法脚步缓慢的根本原因.我国应在充分论证追续权制度的立法必要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再做出相应的立法安排,同时应排除著作权法草案中的授权性立法,以免再次发生民间作品保护无立法的窘境.  相似文献   

14.
葡萄牙在华耶稣会士安文思的《中国新志》1688年出版,成为欧洲汉学发展史上的标志性著作。英国作为欧洲大陆汉学圈的一员自然受到了该部著作的深刻影响。《中国新志》的英译本于同年出版。但国内外学术界对该译本的译者、版本问题存在着一些谬误,文章依据新发现的史料就此展开考证,以期还原一部分史实真相,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5.
蒙田的怀疑哲学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蒙田美学思想的内涵:美是相对的;崇尚天然美;追求肉体美与心灵美的完美统一。蒙田的诗学观点表现在三个方面:诗歌应具有天然之美、灵感对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要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像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一样 ,美国著名的解构主义批评家保罗·德·曼经常被指责其文本只注重学术性本身的探讨 ,而缺乏对情感的关注 ,特别是其文本的语言给人以冰冷的感觉。上述的观点未免有些偏颇 ,事实上保罗·德·曼不仅注意情感问题的探讨 ,而且将这种探讨置于理性的框架之内 ,创造了一种情感与修辞相结合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19世纪的犹太金融巨头,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实现了贵族化和融入上流社会,不仅有助于为家族塑造良好的公共形象,建立起人脉关系网,还促进了家族成员职业角色的转变,家族不断取得新的社交突破。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贵族化和融入上流社会对英国社会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义不只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更是理解语言意向性的认识论前提。把转义视为语言的本体,强调语言的意向性,是德曼语言观的理论出发点;把转义作为文学阅读的原则,强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促成了文本意义的多样化;把转义看作认识论的起点,更好地审视了语言建构和解构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