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2005年以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一种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新型学术思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以知识考古学和文学社会学作为研究方法,强调文学"周边"语境对文学的控制,历史化地、"有距离地"研究1980年代的种种文学问题。这一学术思潮重新清理了1980年代的重要文学事件以及相关文学史叙述,重读1980年代的重要文本,使得那些曾经是不证自明的观念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新面貌。"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它必将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2.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作为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建构和当代文学秩序的建构过程,对当代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王贵与李香香》的生产和传播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其经典化的过程实质是作家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权威、编辑出版、批评家以及文学史家等多种因素合谋的结果,也正是这种合力共同推动了延安文艺代表作品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变革的历史不仅仅是知识分子文艺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政治意识形态通过文艺期刊对文学思潮进行规训的历史.那么,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期刊与当代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揭示出推动当代文艺思潮生成与发展的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原动力.基于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考察《文学评论》在创刊初期屡次学术转向的内在原因,进而研究这种转向对当代文艺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评论界有着食洋不化的弊端,我们应该研究中国文学的"中国性",应该从古代文论中吸取"知人论世"、讲"境界"、重"感悟"的传统。事实上,从鲁迅、郭沫若、钱锺书、高尔泰到胡河清,已经形成了一个在继承中国古代文论遗产的基础上书写当代文论的传统。这一传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相似文献   

5.
<正> 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当代性并不是一回事。但是,重视当代文学研究是保持文学研究的当代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论文学研究的当代性,还须从加强当代文学研究谈起。当代文学研究以一九四九年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作为对象,并逐渐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一切新的学科一样,它有一个逐渐被人们承认的过程。尤其因为在它建立的过程中饱经“左”倾思潮的风霜,名声遭到了玷污,被人们承认更是不容易。但是,当代文学研究是否得到承认,应该在一个怎样的意义上得到承认,远不只是  相似文献   

6.
地方作为当代人文学科新的表述范式正被学界所强调,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结合传统文化加以观照,地方还可以是一个政治性概念和历史性概念;人类学研究中"地方化"、"地方感"、"再地化(relocalization)"、"非地方(noplace)"等用法的出现则表明了"地方"的学术性以及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深入研读<文艺报>,我们可以发现:意识形态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无论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还是简单地等同起来,都无法充分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从文艺管理体制、文学表现对象、文学创作方法、人物形象设置、文学遗产的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十七年"与新时期的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之间复杂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延安文艺诞生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革命史所占据的辉煌地位无论做何评论都是不过分的,新世纪以来,延安文艺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延安文艺研究成功摆脱了长期以来羁押在其上的政治意识形态阴影和浓重的宣传色彩,逐步走向学理化、历史化,学理化使得延安文艺研究不再浮躁,能够沉潜下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出现在延安"解放区"的叙事诗歌《王贵与李香香》,随着建国前后"新的人民文艺"建设及其文本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变迁,作品版本也经由出版者及作者的多次修改而形成了不尽相同的文学版本及其文本形态.本文从文献学及版本资料研究的角度着手,通过对其作品版本的流传及其变迁与文本修改的汇校及分析,探讨不同时期及其时代背景之下"当代文学"的政治印记及意义变化,以及中国当代叙事诗歌的艺术建构及其文学史叙述等.  相似文献   

10.
经典化的文艺理论存在三大症结:(1)人为认定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实体性、文本性;(2)理论旨归追求普遍性、同质化(单一性)、一元性;(3)研究者习惯于把书面"经典"作品个例的经验当作整个文艺领域的普适性规律,遮蔽了事物的丰富复杂性。研究黄飞鸿功夫影视现象可以发现,非经典文艺理论具有下列四项特征:(1)研究对象具有文本间性;(2)理论旨归在于特殊性、异质化(非同质化)、多元开放性;(3)克服以自我价值尺度为(唯一)标准,试图建立起一个彼此平等沟通的话语交往平台;(4)非经典文艺理论不追求排他性的"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追求文艺向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在于如何有效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进入新世纪以来,意识形态形态话语权问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通过对近十年来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思考,揭示了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深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2.
黄伟宗教授的新著《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观照》(以下简称《思潮论》),由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了。该书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当代文艺思潮作了总体性的探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敏捷的才思和新颖的方法进行评析。体现了著者宽广的知...  相似文献   

13.
论文艺意识形态性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性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多方面性,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观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性认识:其一,迄今为止,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性、核心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1945年代开始,《白毛女》文本的传播与再生产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以1980年代为界,《白毛女》的文本研究模式也经历了一个"政治化"评述趋向新时期以来的消解意识形态、"去政治"模式、从文艺形式的单个批评研究转向整体性的文化研究态势。论文结合中英文世界关于《白毛女》不同文本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总结与梳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应该扩容更新,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间对话互补关联的研究。新历史主义在文化表述的非等级制、历史表述的非连续性和意识形态的物质性等方面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商讨,它将历史诗学推进到叙事历史诗学阶段,造成当代文艺观念的深化与"问题化",成为导致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层出不穷的深层动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对其超越与局限做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释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文艺学体系建构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文艺理论界在什么是意识形态、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文艺的本质、文艺如何反映现实、文艺的真实性等重要问题上都一直存在着误区,例如在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有人认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文艺是意识形态之一,必然也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直接反映政治,从属于政治,直接为政治服务;在文艺与现实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再现;在文艺真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和生产自从被纳入意识形态体制之后,作品中的农民日常生活就被意识形态化了,这一过程和农民个体生存的载体“家庭”的消失同步进行。没有了家庭生存概念的农民也逐渐丧失了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1960年作为一个视点,表达了意识形态的自觉与“家庭”的消失。  相似文献   

19.
译者行为研究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角色化)的研究,译者的角色化之于译文上的表现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具体化的产物。该评价模式与译者行为的研究和评价涉及一些概念,廓清其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求真"、"忠实"和"求真-务实"、"忠实"和"忠实度(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忠实"、"忠诚"和"原文"、"原意"等,纠正传统认识上的一些偏颇,有益于该评价模式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文艺消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顽强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去研究它、认识它.文艺消费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客观上必然由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图象化和景观化是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正视这个事实,按照当代审美活动的特点来正确对待公众文化消费的欲求,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文艺产业良性发展.文艺消费对文艺生产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艺样式的层面.现代文艺消费模式所制约的不仅是文艺生产的内容,而且是文艺生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