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国的古代文论研究,起步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下,陈钟凡先生首先涉足这一领域,于一九二七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尽管此书仅七万余言,然其开拓之功是不可抹煞的。稍后,郭绍虞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和一九四七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初步奠定了“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其间,还有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其简明与清晰的特色,在当时学术界独树一帜;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按时代,分专题阐述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此外,还有朱维之先生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和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前者重在缕析“思潮”,后者实以“文理”取胜,但都缺少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陈文新 《江汉论坛》2006,1(2):141-142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洲教授的这一选择,颇有深意。20世纪3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其自序谈到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机时说:“我屡次想尝试编著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于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这里,郭绍虞先生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3.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三、"神韵"作为郭先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关键概念,具有诗歌的实践性和文学理论的品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王小盾,笔名王昆吾。1951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曾在赣东北山区从事农业劳动十年。1977年考入江西师院南昌分院外语系,改入中文系就读。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师从王运照教授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硕士学位。1982年考入扬州师院,师从任中敏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85年毕业,分配工作至上海师大文学研究所,于1988年、1991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王小后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习惯采用对文学艺术现象与历史文化现象作比…  相似文献   

6.
张毅 《阴山学刊》2002,15(4):5-8
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罗宗强先生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著名学者,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在融合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以及打通文史哲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其治学精神和学术追求、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都显示了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开端是随着20世纪初文学观念的净化、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批评意识的觉醒而展开的。1.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纯文学观念在对传统“载道”观念进行反驳提倡文学艺术性的同时,载负了国民启蒙的历史使命。2.纯文学对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改造起了直接作用,从情感、想像和思想等因素入手并从体裁上加以界定,现代阐释之文学观念已经不同于传统。3.文学观念的净化、批评意识的觉醒、进化思想的渗透,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得以展开的关键原因,从而产生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独立的中国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8.
近年以来,明代词论研究已渐成风气,其中尤以刘明今先生在《明代文学批评史》与方智范先生在《中国词学批评史》中有关论述最为精彩。当然,刘、方之见也有值得商榷及深化之处,以下仅以笔者读书所得,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立民 《天府新论》2009,(3):149-153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倍受冷落的领域,研究呈"荒漠化"状态.但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有着自已独立的发展流程,在不同时代则分别涌现出自已的优秀文学批评家,在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也不时羼入自已的独特体会.中国古代女性在文学批评领域内的一些新创,将颠覆时下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此所谓"定见"与"常识",而导致重新审视时下文学批评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彭玉平  杨金文 《学术研究》2001,2(11):116-120
训诂既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同时又在其整体研究中处于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就在于为我们的批评史研究提供正确的认知前提.但同时我们又不能过分强调训诂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整体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以免偏离学科的发展方向,并制约到整个学科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创建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拓展学科研究的范围,使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思想及理论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考量: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来建立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概念和范畴体系;第三,确定基本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从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一种关涉到作家、世界、文本、读者四要素的活动过程。自有文学以来 ,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就不断生成着各种各样带有差异性的认识。回顾、解释这些差异性的文学观念是汲取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历史经验、教训 ,推进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途径。一进入 2 0世纪以后 ,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2 0世纪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最先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内频出硕果 ,陈钟凡、郭绍虞、朱东润、方孝岳、刘大杰、罗根泽、王达津、王运熙、顾易生、敏泽、周勋初、蔡钟翔、张少康、罗宗强等先生撰述的各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为全面梳理…  相似文献   

14.
东来是我的同门师兄。1984年我进入南开大学成为杨生茂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时,东来与何志功兄早在1982年即已成为杨先生为中国社科院培养的美国史弟子。1985年东来来到南开攻读美国史博士学位后,我们在南开共同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同属杨生茂先生门下美国外交史专业,东来比我年纪稍长又是师兄,对我关照极多。如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6.
邱景源 《兰州学刊》2008,(7):166-168
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傅庚生、朱维之等人都撰写了各自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或中国文艺思想史著作,这些经典文学批评史著作的问世,使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得以建立。而批评史学科的建立,不仅仅是因为开创性著作的问世,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些著作已经有了自觉的批评史学科观念、现代文学观念、批评史观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正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作为现代科学的一门得以确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批评经由了从"诗文评"到批评史的发展,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是这一现代"纵向"研究的奠基者;而朱自清、傅庚生、方孝岳所作的是"横向"的研究,<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范式,贡献尤大.因历史际遇不同,"横向"三家在文学批评研究上的学术影响不及"纵向"三家,但他们中国化、世界化的学术观念,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思想与实践,已在半个多世纪后得到回应,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也将在纵、横双向演进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前景———访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炯先生刘平张炯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1997年8月5日,笔者就当前文学批评的现状和今后文学批评的发展等问题,采访了张先生。问:张先生,您好!桂林《社会科学家》杂志想请您谈谈对文学批评发展方向的新思...  相似文献   

19.
吴翔宇 《河北学刊》2023,(1):100-108
厘清“元概念”,是探究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理论前提。批评史料建设落后与批评结构残缺是导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滞后的两大因素,急需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重构儿童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围绕儿童文学“代际”话语沟通展开的持续发问,开启了对中国儿童文学“思想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分析。在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中系统考察儿童文学批评,意在确立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与“民族性”标准,在与现当代文学批评“一体化”的基石上确证其“主体性”话语,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集“史”“论”“用”于一体的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图景,创设优良的批评环境,促进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主要奠基人,同时在语法、修辞学领域皆有建树的著名学者,郭绍虞先生在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研究者利用的文献,主要是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的《郭绍虞文集》(包括《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