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凡人小事”,宣传“凡人善举”,春雨如丝,润物无声,用来自普通群众的好人好事引领和推动公民自觉投身道德建设实践,是我市公民道德建设的一大特色。我市评选出的文明新风典型中,90%以上是普通劳动者。无论是成百上千扶贫济困不留名的“莫文隋”,还是数以十万计的提供无偿服务的江海志愿者;无论是五批接力 相似文献
2.
雷鸣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2-36
“最美现象”是由一批草根群众、平民英雄引导的一种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文明现象,集中体现了价值主体的草根性、价值取向的向善性、价值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奉献的职业性和价值践行的自律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高度的契合。弘扬“最美现象”,应当积极回应道德建设的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化理论为德行”的工作方法,推广“上下互动”的道德楷模培育新模式。通过促进“最美现象”制度化和常态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根入地、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以一个中等城市的名字来命名精神文明建设“现象”并不多见。一是体现了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肯定和称誉;二是突出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的特征: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普遍性。其先进典型虽不乏社会精英,但更多是普通公民,人员组成涉及到各类群体、各个阶层。同时“南通现象”无疑是基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研究它的成功经验、建设规律,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提供建设思路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英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佛路德说过:“道德律是写在永恒碑之上的。对于每一虚假的言词或不正确的行动,对于残暴和压迫,对于贪婪或自负,这种代价最终必须偿还。”这有点像中国人对恶人的警告: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对善人的回报也不是即时的。正因为善恶回报不是即时的,这才彰显出道德实践的艰难和有德之人的高尚,道德的永恒魅力和伟大价值就在于此。当只能写在永恒之碑上的伟大道德和世俗交换联系起来时,道德也就失去了她永恒的魅力、伟大的价值和作为价值规范功能的强大吸引力和约束力。“道德银行”就是使道德失去其永恒… 相似文献
5.
一、将“金三角”战略纳入中国区域发展总战略与沪苏两地发展规划“金三角”战略不是南通人的一厢情愿,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这一战略的提出,呼应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要使其发展好,必须努力使之纳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战略与新格局中去。 相似文献
6.
“神”景是风景名胜中一类特殊的景观。在中国,几乎是有山必有神,有洞必有仙,有风景必有神的故事。历史悠久、文化品味高的神景固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而一些新建的神景却出现了泛滥与“创造”旅游垃圾的现象。本文列举一些典型的神景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文化传统原因,提出应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精神文明的总政治前提,分析神景的存在、价值与建设方向,特别强调合符中国国情之宗教文化的鉴别判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全面揭示“何其芳现象”的成因及其内涵,联系作者生平和经历,以“失语”和探索的矛盾方式,就成为解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朱文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就有关文献记载的“蛮”字语义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古汉语“蛮”就是藏缅语“人”之记音。同时就“蛮”的文化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南蛮蛇种”就是蛇龙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9.
刘海燕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在现代汉语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一些学生拿“母语”当“外语”,面对一个简单的话题,却无话可说。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造成这种“失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重基础轻应用,过度“规范”的要求等等几个方面。针对这些现象、原因,笔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正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3-41
"平凡的世界"现象由读者、体制、学术界三种不同力量的不同态度构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究其原因,19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中,文学"去政治化"的追求、受西方中心论和进化论史观支配的文学史观、对《平凡的世界》艺术价值的低估都参与了这一现象的形成。近年来,随着"重写文学史"形成的文学史叙事被反思,《平凡的世界》重返文学史场域。路遥对经典现实主义的坚持和通过"失衡婚恋"模式对人性、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中西部城市的衰落及其对策——兼议中国“东北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东北现象”与美国中西部5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衰退为特征的“冰雪带”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资比较。兹依据大量数据,分析了美国中西部城市的经济结构以及联邦政府的区域政策,在说明中西部衰退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影响后,分析了中西部城市治理衰退的措施及其成效。发现中西部从整体上看尚未全面复兴,但其衰退局面已有好转。美国中西部城市的经历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我国东北部的衰退的必然性,其治理措施对我国东北当然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夏延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9)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不少应对政策和举措,但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难题.透视大学生“蚁族”现象,政府与高校必须加以重视,联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3.
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韵潇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73-76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的手段和工具,在其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积极方面的同时,亦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应当从伦理道德的视域去考察、剖析“人肉搜索”所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其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巫洪亮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56-60,74
20世纪中国"当代"诗歌的生产与消费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倡懂"潮流,"懂"不仅是"当代"诗歌生产的重要标尺,也是"当代"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这种潮流的生成与壮大,一方面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当代诗歌理想范式的建构紧密相关,同时还与国家权力主体实施诗歌意识形态属性监控密不可分。"倡懂"现象的普泛化给"当代"诗歌发展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18.
耿建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0-93
在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值得关注。对此问题,众多学者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大多是就现象而论。这里则从产业结构升级与相应的人力资源素质关系分析出发,认为"民工荒"是民工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适应的结果,其根源在于民工双重身份所衍生的诸多问题,对此背后之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就"民工荒"现象带来的警示进行了揭释。 相似文献
19.
徐纯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科学技术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四有”素质的重要力量,它使社会生产力发展与人的主体利益机制相统一,从而使理想、道德、文化、纪律规范与理性不断地自觉地内化为人的主体素质与能力,克服了人的培养单纯道德化乃至虚幻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张传文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毛泽东发动“尊法批儒”运动的直接原因在于利用法家厚今薄古的思想为“革命”进行辩护.“尊法批儒”运动的深层原因在于人类文化演进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尊法批儒”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一方面必须捍卫其现代性指向,另一方面应当追求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完美契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