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使科学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既特殊又普遍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不仅表现在科学家应为社会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技术层面的强大的动力支持,而且同时还应当在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承担起引导和建设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当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既包括探索自然规律,推动科学发展这一最为基本的传统内容,又有与时代发展有关的新内容。在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方面,科学家一要推动科学应用于人类的和平建设事业,二要避免科学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冲突。在与非科学倾向的斗争中,纠正错误认识,弘扬科学精神,揭露和抵制伪科学,也是现代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主要是指科学家从造福人类这一科学的最高目标出发对科学的社会后果予以关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科学家伦理责任缺失的现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第一,对科技成果弄虚作假;第二,误用或滥用科技成果。科学家伦理责任的落实主要可以通过如下途径:一方面,科学家本人主动承担科学研究的伦理责任;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各种社会规范对于科学家伦理责任的现实约束。这两方面都有着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4.
反思科学与战争的关系以及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样板,在二战时期,面对希特勒的强权,德国科学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科学家社会责任角度,可将那时的科学家分为四种类型,即终极关怀型、价值中立型、相对价值型和责任丧失型。目前对科学家是否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何种责任等问题仍存有争议,但无疑,大科学时代强调科学家必须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是极其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我国学界关于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我国学界对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探究主要围绕问题的由来及发展、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展开,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思辩性、研究视界的人本性等特点.未来研究需着重确定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及实现途径,补足实证调查分析,构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内化机制,强化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研究.以进一步推动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科学是一种自由的探索。这种自由体现在:科学家自由地从事科学研究、获取和支配研究资源等外部自由,科学家内心超越功利的自由精神,以及崇尚自由价值观念的科学精神的发展和传播。但是,科学家的自由并非不受任何规约的主观随意性,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的今天,科学家要坚持道德自律,摒弃"价值中立",以人类整体福祉的增进为终极目标,以关注科学应用的社会后果为自己的伦理选择,承担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哲学修养的杰出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科技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内部是价值中性的,但科学从外部看具有社会价值。爱因斯坦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工具性,强调在科技与人的关系中人具有能动性;对于科技引起的社会责任,科学家主要负有道义上的责任,而政治家应该负直接责任。  相似文献   

8.
曼哈顿工程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曼哈顿工程是美国及其盟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的制造原子弹计划。对曼哈顿工程前后科学家们的态度和行为的回顾,考察了该计划中体现出来的科学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与学术良知。反法西斯战争使科学家们高度意识到了自己对社会的神圣责任;而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亦给他们带来新的困惑,并进而促使他们在现实中不断努力地寻求“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基础研究的国家目标化时代,科学家的个人自由应该是一种责任自由。责任自由是以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的统一,其中,内在自由即科学家角色责任的实现是责任自由实现的根本。科学家角色责任的实现具体体现在认识论、道德论和政治论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现有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劳动结构和社会结构,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伦理道德观念。因此,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时必须或应该进行价值判断,自觉地承担起道义责任和社会责任。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内在于科学的含义里,是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的实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诠释其大众化内涵,能够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路径。  相似文献   

1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之一。在当今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网络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行,网络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提出新要求,网络传媒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载体创新。认识这些新特点,有利于新时期党在网络境遇中更好地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正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化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有助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率。然而,网络化也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意识形态环境更加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为此,要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29年以来,学术界围绕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了多场讨论,阐明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方法,阐述了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相连的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6.
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五个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亮 《延边大学学报》2010,43(1):5-9,16
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被理论界再次推动为理论热点的时候,诸多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也成为了反思的对象。在当今中国,“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求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个“共识”。若要真正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必须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存在的“五个伪命题”: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降低学术性;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做“静态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整体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不容忽视更不可疏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包括四个维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而言,大众化是科学理论体系的普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性而言,大众化是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而言,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而言,大众化是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CSSCI数据库,以2007-2011年间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25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和计量单元,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依托知识计量和知识图谱,运用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梳理和追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问题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对于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分析了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及价值实现过程中所需关注的问题,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