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过年的习俗,他们有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习俗和贺年礼节。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的民族的贺年  相似文献   

2.
女子缠足的习俗和观念,早被历史淘汰了。然而,有的民族地区在培养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问题上的某些做法,却与旧时女子缠足相似。经济文化发展较先进民族的干部,帮助和支援民族地区十分。必要。离开国家帮助和各民族互相支援,民族地区振兴难以实现。但对有的地区做法却不敢赞成。“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落后,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有个过程……”于是乎在这个口实下,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及其与人口相适应的比例,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协调。  相似文献   

3.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传统节日休假权的保护,事关进一步完善民族权益保障。本文在总结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立法主体、休假权制度设计和法定节假日体系构建三个层面,展开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传统节日休假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巨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一百年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但发展非常缓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中小学,高等学校寥寥无几,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学校。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缺乏受学校教育的机会,文盲率很高,有的达到80%,有的甚至在95%以上。有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依靠刻木、结绳记事和计豆计数。然而历史的时针指向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仅逐渐普及了小学教育甚至中学教育,还建立了一大批门类齐全的高等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现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人,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华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振兴中…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1993年国务院下发了《少数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明确了民族乡在税收上缴比例和财政返还上享有的优惠政策。但最近锦州市政协社会民族与法制委员会,在对锦州市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民族乡镇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感到,近几年,锦州市民族乡镇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发展速度缓慢,变化不大。其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政策上的“一刀切”,使少数民族乡镇失去了应有的照顾和扶持1.随着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和地区对少数民族乡镇实行的优惠政策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名存实亡。2.按国务院1993年…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的涵义,有的说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有的说是少数民族教育,我认为民族教育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所谓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该是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二是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教育.本文主要侧重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达斡尔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北方少数民族,繁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以民族文化传承为视角,深度剖析达斡尔族传统节日产生的历史渊源、文化表征以及助推作用,对新形势下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山东省东营市已成为一个拥有20几个民族、140万人口的全国开放性城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但是,东营市民族、宗教工作远远没有跟上该地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的甚至相当落后。一、民族、宗教政策观念淡薄。其表现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  相似文献   

10.
多一些关注: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呼唤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政法司司长杨侯第中国各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聚居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又散居在其它地区。人们习惯上把少数民族分为聚居少数民族和散杂居少数民族,因此,...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整理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魅力和神韵的优秀文化,以繁荣灿烂的文化艺术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少数民族古籍就是这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大陆成立了首个抢救、保护民族古籍机构——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确立了由国家民委牵头,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少数民族抢救、整理、保护单位,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对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出版、研…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和十七个省(区)电视台通力合作,将在中央电视台开办民族专题节目。这是三月初广播电视部在京召开的兄弟民族宣传会议上宣布的。民族专题节目,将充分介绍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发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她的古今文明是五十几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要靠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这个节目既有全面、系统介绍每个少数民族的纪录片,又有反映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短片,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它力求办成为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的、纪录各少数民族的简编电视教科书。为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土司制度在广西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过很长的时间。明时,广西土官叛服不常,影响了王权的尊一,曾有改土设流之议,但因条件未臻成熟,终被弃置。随着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中央王朝统治力量的增强,清王朝在我国西南地区大规模地进行“改土归流”。这对广西西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统一和安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改土归流”的过程中,有的快,有的慢;有的改流较彻底,有的则遗留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精神消费的优质旅游时代,贵州地区原始而完整的民族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贵州旅游产业的重要方面。但是,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中存在着民族节日文化的时间错位情况,民族传统节日风情的时间认定问题成为今天民族文化岁时节日旅游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浅谈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我国少数民族妇女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少数民族妇女现有的生活方式及其角色转换形式发生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少数民族妇女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少数民族妇女一生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对社会的作用 ;四、新时期少数民族妇女的自身锻造和社会的重视与培养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当前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加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民族间、地域间的发展差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差距,是历史上形成的。建国以后,党在1953年就提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逐步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  相似文献   

17.
和湍 《民族论坛》2012,(18):93-97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复兴是当下很热门的研究课题,对于人口较少且无文字的民族而言,他们的民族节日既是一种文化符号,同时又是一种民族记忆的载体,因此在复兴这些节日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文化内核丢失、民众认知薄弱等。本文以全国人口较少民族怒族的传统节日"如密期"为例,对该节日的复兴进行了调查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法制的传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法制源远流长,同汉民族的法制一道,走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进入阶级社会的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根据本民族自身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和法文化样式。 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上,以不同生产方式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中国各民族,其法制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由于民族的迁徙、民族间的融合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法律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4,(1):61-63
挂灯笼、贴对联、包饺子、购年货……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这就是过年的节奏了。春节年年过,新意年年有。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散落在不同的地方,有了很多不同的模样。来到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你便可看到这些"不同"。春节来临之际,本刊特提前踩点湖南民族地区"特色春节"风俗,希望朋友们到三湘四水来过个快乐年,感受湖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偏远山区或草原.这里远离现代化,远离城市的喧嚣,人们过着简朴、平静的生活.这里有天然纯净的自然环境,各个民族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与特色各异的民族传统节日.华德福学校关注儿童个性的发展,提倡教育要顺应自然、适时而教、回归原始、艺术化和重视节日庆典.华德福的这些教育思想与成功实践,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有着很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