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同新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史略》一书,页1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说“1926年冬,北伐军成立第四集团军,唐生智为总司令”。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6月17日报道,1927年6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将原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扩编为第四集团军,任命唐生智为总司令。据台北国防部史政局所编《北伐战史》(二)  相似文献   

2.
论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集团争夺东南地区的斗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南地区,尤其是苏浙皖三省,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前夕,客观上已经成为武汉国民政府与蒋介石右派军事集团争夺的最重要的区域。蒋介石集团在争斗中逐渐控制了东南地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而武汉国民政府则逐渐丧失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笔者认为,这一过程,是决定武汉国民政府命运的关键的一环。所以,探讨这一过程,对研究武汉国民政府史将有所裨益。一蒋介石在北伐开始时,集党政军民财等各权于一身。但北伐开始后,蒋氏权力开始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北伐军内部将领,主要是唐生智,开始与蒋争权较势。唐部在北伐开始后先行入湘,实力猛增,等蒋介石入湘时,唐已控有了湘省的民政和财政。此后,唐又先蒋攻下武汉三镇中的汉口、汉阳,而蒋攻武昌则失利,湖北实权又落唐手,蒋介石因为唐生智力量的崛起和对湘、鄂的控制,先是感到自己的地位有受到威胁的危险,对唐生  相似文献   

3.
唐生智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他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后扩编为第四集团军)军长兼北伐军中路前敌总指挥,参与过两湘战场具有关键性的一些战役并督师河南;在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年月,尽管他大部分时问征战在外和留驻武汉,但一直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对农民运动未予干涉;当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后,他以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统兵东下安徽,威胁南京,“要求蒋介石下野”;在蒋介石于  相似文献   

4.
自从去年第一期《人物》杂志刊登了一篇回忆吴佩孚晚年在北平生活的文章说“吴佩孚拒当汉奸保晚节”之后,一些报刊接着又作了摘要转载。持此论者的根据主要有四点:1、1938年年中,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侵华困境,实行“以华治华”方针时,曾挑选吴佩孚出面组织全国性傀儡政府,吴虽然参加了活动,但这是日方主动的。2、吴为做傀儡事,曾提出了一些不能为日本侵略者所接受的要求和条件。3、日本侵略者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吴佩孚工作”,吴“迟迟不肯就范”,最后死在日寇、汉奸手里。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七年五月,武汉政府继续北伐。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出陕东进,配合作战。直吴,奉张北洋军,在国民革命军的夹击下,不足二十天,相继溃败。奉军退守豫北,吴佩孚亡命入川,北伐军与冯军会师中原。但是,犹如前期北伐的结局一样,仗打胜了,革命失败了,革命军变成了反革命军,北伐嘎然而止,卷旗撤兵。 北伐军何以能够速胜?胜利之师为何又突然中止北伐?本文试作回答。 一 武汉政府北伐,战场在河南,中原形势的利弊,与北伐军的进退成败,息息相关。 一九二六年九月,北伐军进占武胜关,战场推进到了鄂豫边界。退至河南的吴佩孚,虽仍有兵马二十万,但已是强驽之末了。内部四分五裂,乃至火并内讧。 穷途末日的直吴军,这时约有十派: 一、靳云鹗部。四个师,二万五千人,主力驻信阳。靳非吴氏嫡系,只是在北京政变直系跨台之后,他仍在河南保有一师人马,才被吴佩孚所重  相似文献   

6.
胡建次 《阴山学刊》2005,18(4):73-77
“四唐说”的提出与完善,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一、宋代,“四唐说”雏形得以凸显;二、元代,“四唐说”骨架得以成型;三、明代,“四唐说”论说得以完善。“四唐说”的拈出,标志着人们对唐诗流程有了更合乎历史与逻辑的分期。  相似文献   

7.
<正> 自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力量曾多次举行北伐,但均未获得成功。而从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军阀集团,打败了北洋军阀政府。为什么这次北伐能成功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是取得北伐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缚,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纪念北伐战争六十周年之际,本文拟就国共两党在北伐中的合作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伐前两三年间 ,南方的局势发生较大变化。唐生智武装盘踞湘南 ,李宗仁、黄绍、白崇禧成功控制广西 ;两省军事整合的一个共同倾向 ,即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主而层次相对偏低的新兴少壮军人取代偏“旧”的既存上层势力。面目一新的广西进而与刚获统一的广东实行两广结合 ,复与湘南一起联合在三民主义旗帜之下 ,形成一个国民政府治下的数省势力范围 ,提示出武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为北伐的取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不久前发现的一九一九年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签订的军事秘约,以及一九二○年西南军阀的“联直制皖”策略两个实例,说明南北军阀本质是相同的。一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权。孙中山愤于皖系军阀的飞扬拔扈、倒行逆施,决心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起揭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宣布出师北伐。段祺瑞北京政府决定派兵南下,与护法军作战,于是爆发了护法战争。其时,南方护法军组成了粤、湘、桂三省联军,以广西督军谭浩明为联军总司令。而北方则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打先锋。湖南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护法战争集中在湖南衡山、宝庆、长沙一带进行。护法军先胜后败,延至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直系吴佩孚先后攻占长沙、衡阳等地。在战争进程中,南北双方的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北洋军阀内部,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表面化了。段祺瑞欲以直系力量实行其“武力统一”政策,直系冯国璋等人则不甘心为皖系卖命,却在宣扬愿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其次,南方各省,滇、桂等系军阀表面虽然“拥护”护法,而骨子里却在为自己扩张地盘打算,给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制造了种种困难。直系军阀一鼓吹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即得到以桂  相似文献   

10.
1924年秋的韶关北伐,是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孙中山亲自督师的一次“讨直”军事斗争。由于这次北伐行动是与“皖段”、“奉张”等军阀一致动作等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见专文论述。现笔者拟对韶关北伐的动因、性质及此间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之关系等问  相似文献   

11.
吴佩孚之死引发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从中深刻折射出抗战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各方围绕着吴佩孚因何而死、是否附逆及其历史功过展开激烈争论.日伪方面指吴佩孚之死为正常病逝,重庆方面则坚称吴氏系死于日方毒害.关于吴佩孚对“和平运动”的态度,日伪和重庆方面更是各执一词,互相攻讦.双方皆高度评价吴佩孚,不过侧重点却大相径庭.此外,中共和部分其他媒体亦表达了对吴氏之死的态度.因此之故,作为“过气”政客的吴佩孚在其身后一度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宋太宗于雍熙三年(986年)大举伐辽.最近,李一氓同志在《读〈辽史〉》一文中(《文艺研究》1981年第4期),认为是“宋五路攻辽”;常征在其《杨家将史事考》中,也认为宋军兵分五路,北攻辽朝.雍熙北伐究竟兵分几路?常征说,除了山西、河北三路宋军攻辽外,还有高琼“曾率水军浮海北攻平州,并占领今滦河下游及秦皇岛地区,为北伐中宋军重要的一路.史传疏漏其事,而观于《辽史》,其军事行动曾严重危胁契丹,故肖太后曾派重兵御之也.”考《辽史·圣宗本纪》,统和四年三月十四日,“诏林牙勤德以兵守平州之海岸以备守”;又《耶律化哥  相似文献   

13.
跋西安出土唐代银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七年第四期“彌足珍贵的天寶遗物”报道西安市郊唐大明宫遗址发见唐代银铤凡四。第一铤,正面中间刻字一行“传知者道(?)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臣杨国忠進”,背面字三行,第一行“中散大夫使持师信安郡诸军事(?)校信安郡太守上柱国尉连败”,第二行“信安郡传知山官丞(承)译郎行绿事参军智庭上”,第三行“天寶十载正月日税山银一铤五十两正”。第二铤,正面中刻字一行“传知诸道(?)使兵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知度支事臣杨国忠進”。背面字三行,第一行“宜  相似文献   

14.
《卷二十九.吕安国传》“封彭泽县男,未拜,明年,改封钟武县,加邑为四百户。”(中华书局1972年1月版点校本,第537页,下同)按:前出泰始二年,此“明年”者,泰始三年也。考安国前封彭泽县男,后改封钟武县而未出爵位,盖为男爵也,故下文载泰始四年,安国“又改封湘南县男”,亦男爵耳。寻《宋书.沈攸之传》载宋顺帝升明初讨沈攸之时《尚书符》述安国爵亦云“湘南县开国男”,是为得之。而《宋书.殷琰传》记殷琰降后,安国封钟武县子,则非是(说详拙作《宋书校议.卷八七校议》)。又,《宋书.殷琰传》云:“以平琰功,刘怀珍封艾县侯,食邑四百户,垣闳乐乡县…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四川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述要唐永进,康超光由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精神文明报社主办,四川东方电机厂协办的“四川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于7月30——五日在东方电机厂宾馆举行。来自全省社会科学研究单位、...  相似文献   

16.
“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建议,是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协助冯玉祥制定的国民军参加北伐战争的重要战略方针。为此,冯玉祥及国民军在北伐过程中极为重视甘肃的战略地位。冯玉祥认为:北伐的第一步是解救被围在西安的国民军,在此之前,“是平定甘肃,甘肃不能平定,……不能出潼关”。1926年5月至8月,国民军平定了甘肃地方军阀势力,并以甘肃作为主要后方基地,出击陕  相似文献   

17.
雍熙北伐,是宋辽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北伐之后,宋辽长期对峙。歧沟之战,是战争史上的重要战役。本文重点探讨北伐失败的原因与后果,战争的性质与必要性。所及论点,多与前人及流行看法相异,以求探索。 一 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经过多年准备之后,决定倾全国之力,大规模北伐辽国。北伐之前,“初议兴兵,独与枢密院计,中书不予闻。”这样的军国大事,不与掌管国家行政的中书研究通气,怎能协调同心,一致对外?所以,战后田锡就曾上奏,批评宋太宗:“岂有议边陲、发师旅,而宰相不与闻!”所谓“独与枢密院计,”也是走过场。这样,在北伐之前,就已种下了败根。之后,宋太宗又擅自决定兵分三路:宋军大部由曹彬出雄州,取涿州,攻幽州,由潘美出雁门,取山西北部,由田重进出飞狐,为中路;三路兵马会师幽州(今北京市,辽为南京)。行前,“太宗谓曹彬曰:‘联令潘美出雁门,先取灵、应,卿以大军声  相似文献   

18.
释“湖湘”     
中国区域文化研究中,“湖南文化”多被称作“湖湘文化。”然以“湖湘”为湖南之雅称并不确切。历史地考察,“湖湘”实可为两湖之通称。“湖湘”并举,盖始于唐。张说有“游洞庭湖湘”诗。不过此处“湖湘”仅指洞庭湖。张说游“洞庭帕”(君山),以其水盛时“宛在太湖中,可望不可即”,特地选择“寒沙际水平”的季节①。其时洞庭湖已“秋水归宿壑,此(君)山复居于陆,唯一条湘川而且”③。故张说以湖、湘并举。宋代“湖湘”之称甚为普遍。见于官方文书者如“新利州路运判温益可湖南转运判官制”称:“湖湘之阻远于京师”’③;见于正史…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护法时期以迄晚年其宗旨始终不变,但其策略手段却采取利用各派系军阀之间的矛盾与之斡旋的方针政策。他既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卢永祥、李厚基建立粤、奉、皖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三角联盟”;又与直皖战后北方最大实力派吴佩孚试探“孙吴合作”,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生产力问题一直十分关注,进行过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从1949年底到1952年,主要讨论了生产力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兼及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三要素还是两要素的问题。第二次,1956年到1957年,讨论了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第三次,1959年到1962年,讨论了生产力的性质问题。第四次,“文革”期间,“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这不是讨论,而是“中国式”的批判,但它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影响颇大,不可忽略。第五次,1978年以来,对生产力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续的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