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
李敏 《兰州学刊》2008,(3):81-83
利奥塔是西方后现代理论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重新思考了西方的思想传统,并把自己的思想用“后现代”来命名。1979年出版的《公正游戏》和《后现代状况》两部著作标志着他的后现代思想的日趋成熟。他的后现代转向始于对公正性的考察,他以元叙事的危机和后现代话语为主线,对后现代知识状态做了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分析,使“后现代”问题走到了理论的前台。他的后现代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解构总体性。他的观点在后现代思想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史.在施莱尔马赫与狄尔泰的方论诠释学那里存在着一种主体性的悖谬,即一方面贬抑读者的主体性以求重构作者的原意,另一方面又主张充分发挥读者的主体性以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在解决上述悖谬的过程中提出了其对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理解的主体性寓于理解的历史性之中,理解的主体性是一种交互性的主体性,理解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之间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由此真正解决了理解过程中主体性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为反思、解构、超越现代性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发展的不和谐问题,在方法论上,他们主张摒弃主客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倡导主客融合的整体有机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文化观上,主张消解"同一性"和"本质性",崇尚多元共生性的文化观,建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发展;在价值取向方面,反思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膨胀的弊端,推崇人的情感、意志和创造性,追求心灵的自由,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戏剧是相对于现代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而言的,因此,我们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戏剧。在现实主义那里,重要的是模仿和再现现实;在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是对情感思想的表现;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重要的则是戏剧表演本身。除此之外,后现代主义戏剧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本体怀疑论、模糊界限、混杂拼贴和语言革命。后现代主义戏剧不仅标志着艺术形式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革新,而且也意味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的极大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相似文献   

6.
试论"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译者”主体性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国最早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省份,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目前已初具发展规模,其对全省县城经济的金融补充作用亦日趋突显.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及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的统计数据,从注册数量、盈利状况、经营规模、信贷结构和运营风险水平等角度对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探析.在此基础上,还基于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对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政策推出及落实情况的分析,对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作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提出是后文革时期一种重要的思想现象。如同康德、马克思晚年的学术旨趣一样,李泽厚也关注“人是什么”的问题。阐释者需要从李泽厚哲学的思想渊源和根本的学术立场出发来理解其主体性学说。在这总体视角下,文章对李泽厚的主体性思想作了一般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他三个问题进行了简明而必要的讨论。对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建构而言,李泽厚的主体性学说无疑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叙事性自我"在回答"自我"问题时缺乏原初的、真实的维度,现象学的"自身"从体验出发似乎比从语言出发更具原初性,但在此问题上仍然没有超越语言带来的启示。从语言现象——代词"我"之"看"着手探讨,现象学超验还原的结果——一个最小限度的自身即体验性自身(自身意识)完全可以在语言中得到解释,而对待语言的不恰当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语言现象所蕴含的启示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思潮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对理性、本质、规律、科学真理等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否定是其众多流派的共同旨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后现代思潮遭遇了对自身的解构,许多学者调整了原先的立场,大卫·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与皮克林的"冲撞"理论则超越了传统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客观、理性与科学的回归,呈现出建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