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领导中国人民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自身形象塑造问题,党的形象塑造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党在百年形象塑造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必须在思想上明确政党形象塑造的价值意义,把政党形象塑造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逻辑前提;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本色,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价值指向;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核心要求;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宣传媒介,不断提升政党宣传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关键环节;必须勇于自我革命,在从严治党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基本路径;必须建立健全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法治型执政党,这是政党形象塑造的根本保障.当前,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自觉维护党的光辉形象,这是党的形象塑造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探讨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学典型问题,是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对文学典型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科学地认识文学典型的塑造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历代优秀文学典型的塑造对人类艺术宝库的贡献、文学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文学典型塑造的一般规律、以及无产阶级文学典型塑造的特殊规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语境下,探索一套以中国实体形象为基础、以政府宣传为主导、以国家意识形态为牵引的"像化"中国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尤为重要。"像化"中国形象要以富有活力的意义形式来重新描述时间和空间,重新阐述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重新表征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典型场景,才能构建表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神话",再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塑造典型"像化"形象、提升情感关注度,突显"像化"形象刺点、强化情感体验,消除"像化"形象歧义、构建情感认同,是"像化"中国形象的基本塑造策略。采取适宜的传播强度、促成认知接受,选择恰当的传播时机、形成认知关注,建立多层次传播渠道、构建认知空间,拓展互动传播平台、增强认知理解,是"像化"中国形象的基本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劳模塑造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动员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模塑造立足于边区生产生活及发展环境,基于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和早期中央苏区劳动竞赛的现实实践而生成。劳模塑造蕴含了深刻的哲学话语,主要体现在人学意蕴、劳动本体论及政治符号运作等方面。总结陕甘宁边区劳模塑造的基本特点与经验方法,对于推动当前劳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江是《水浒》中的主要人物。自晁盖死后,他在梁山泊“坐了第一把交椅”,他的活动几乎贯穿全书始终。他是作者竭力塑造的“正面人物”。对于宋江的形象,自明代成书到今天的几百年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可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宋江的形象,从中引出经验教训,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王彩云 《南方论刊》2009,(10):87-88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思想是以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小他者伪先行论。拉康的先行论,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抢占了我的位置,使我在无意识中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不是我的他物作为自己来加以认同。试图用镜像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电影对女性荧幕形象、社会身份的双重塑造和影响,希望能够拓宽中国电影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对世界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然也影响了中国马克思文艺理论。我们把中国的现实主义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比照性的研究分析,试图通过寻找二者之间在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以便重新认识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念在中国和西方的发展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开始形成时就打上了鲜明的政治功利性色彩,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政治意味逐渐增强。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坚持艺术的强烈社会批判性的同时,则由现实主义转向了现代主义。在艺术典型的塑造上,则彻底转向了形象的抽象和否定性美学。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给玛·哈克奈斯的信里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恩格斯在谈现实主义的时候,把细节的真实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真实并列了起来,由此可见,细节的真实,在现实主义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塑造他的《红楼梦》中的一系列的典型形象时,对细节的真实,也表现了他高度的才华和卓越的技巧。《红楼梦》里许多典型人物之所以令人不可忘怀,与作者对这些典型形象的充分的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分不  相似文献   

9.
典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它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中心的地位.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深刻地提出和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问题.就文艺来讲,"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它的重要表现形态就是按照塑造典型和典型化的规律去进行创造.在文艺领域,近几年西方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作品和理论著作,大量地翻译和介绍到我国.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不论创作  相似文献   

10.
国家形象的话语塑造:基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心理语用学视角,以其三大理论即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和言语适应理论为基础,探讨语言使用与社会心理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及其重要作用。首先介绍国家形象塑造和社会心理语用学的相关概念,然后从上述三种理论入手,具体分析如何使用委婉语和语码转换等语言手段,选择言语内容来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最后,构拟了一个示意图,以解释语言使用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艺领域入手来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规律,是当代文艺理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我们需要从国家形象研究这一新视域来审视“形象诗学”的理论发展,以国家形象研究的新内涵来丰富和深化形象诗学的理论建构.以形象诗学为视角,系统地建构起当代文艺实践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框架,可以用理论的自觉来促进和指导文艺实践的深化,使得文艺实践中的国家形象探索更加主动地融入中国形象塑造的总体话语体系,发挥其独特的凝聚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问题的研究中,数十年来一直流行着“从类型化典型走向性格化典型”的说法.这种“类型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即认为:从理论发展到创作实际都证明,“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是西方古代文学形象塑造的客观现实,“这一规律也应该符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特别是中国小说史的实际情况”;尽管《三国演义》等明清时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思想艺术成就不容低估,但由于它们产生在“我国叙事文学不太发达、形象塑造的经验相对贫乏的基础上”,所以不可能“比十八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比塞万提斯和乔叟等人还早得多,就一步登天地跨入了个性仙的殿堂”.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研究中国文学形象,以弥补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之不足,就方法论而言并无不可;然而这一论断并未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之上,理论阐述与文学实际之间缺乏严密的契合,因而显得似是而非,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3.
用美的辩证法来塑造典型形象,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这方面进行探索,以抛砖引玉,并就教于读者和同行。 在五百多年前,说作者在理论上已掌握塑造典型美的辩证法,这当然不妥;说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体现了美的辩证法,却是确凿的事实。客观事物总是辩证的,美也如此。因为美是具体的,是客观存在的,也就必然是辩证的。有美必有丑,有丑必有美,美和丑是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冯潇 《理论界》2013,(1):18-20,99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主要干将之一,然而国内学界对于其早期思想的研究并不深入,应当给予足够重视。青年马尔库塞的理论努力是针对当时社会蔓延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而展开的。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同时,他通过引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来建构一种强调实践性、历史性和激进主体的"具体哲学",以便将马克思主义从科学决定论的窠臼中"拯救"出来。整体说来,马尔库塞早期的理论探索并不成功,但他坚持从现实出发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路依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的理论总问题和科学认识论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目的出发,强调应当从与近代西方哲学断裂点上来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论题"。  相似文献   

16.
<正> 小说的基本审美范畴是典型人物的塑造。大凡优秀的小说家对于客观物象的审视、诠释、说明、批示,以至审美情感的寄托、审美理想的表现,都是通过立体感很强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并将产生的美感形式去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应该指出,作品美感形式的出现,即典型形象的显露,作家这个驾驭物象的主体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瓶梅》是一部引人注目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西门庆的家庭琐事为线索,赤裸裸地表现了作家所生活着的那个荒唐、病态的社会,给我们塑造了西门庆、潘金莲、应伯爵、谢希大、玳安、王婆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真是个个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在研究人物的审美特征时,我们的评论家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得出了一套审美格局,诸  相似文献   

17.
倪红燕 《理论界》2013,(6):56-58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应充分认清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中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基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努力塑造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人格形象;通过工作实践特别是制度建设维护人民大众利益、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夯实党的组织基础,脚踏实地筑牢全党及全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 茅盾在《蚀》三部曲之一《动摇》中所塑造的反革命两面派胡国光,是个成功的艺术形象,很值得重视和研究。一三等劣绅胡国光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即他的善于看风使舵、窥测方向、多变巧钻的反革命两面派本质,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典型来描写是不多的,而且类似的人物中也没有象茅盾这样作了极为深入细致的刻画。因此,研究一下这个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发展历史不是没有意义的。胡国光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小说写的是我国二十年代第一次大革命高潮时期湖北地区某一县城的社会风云。当大革命风潮席卷到这个县城时,胡国光作为一个“开明绅士”,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民族观隶属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其民族观的创立,在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内含着马克思民族观基本构架的确立及其创立的完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构建和发展与马克思对民族问题研究的深入和他的民族观创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蕴含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即:以对"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深入考察来带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以对把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正确运用于"民族问题全球化"的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来带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试评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雨辰 《江汉论坛》2005,2(6):50-54
本文阐述了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分析了他和列宁以及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生理论争论的原因,指出应该把这种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最后分析了两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