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一词出自希腊文euthanasia,本意指“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人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区分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区分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2.
安乐死亦称安死术,最早源于希腊文"euthanasja"一词,本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1605年,由弗朗西斯·培根首创,英语中才有"euthanasia"这个词,用以指代安乐死.<美国百科全书>中把安乐死称为"一种为了使患不治之症的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终止生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安乐死”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从语源学的意义上讲,安乐死出自希腊文 euthanasia,本意是“愉快的死亡”。在现代西方文献中,它成了“无痛致死”,或“慈善致死”的同义语。前者强调的是死亡状态,后者强调的是死亡方式。不管我们从哪种角度去看待安乐死,它的根本宗旨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病人在死亡前的痛苦,或者人为地缩短死亡过程。学术界一般根据是否对死亡过程进行干预,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根据病人是否提出要求,分为自愿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和不自愿安乐死。探讨并实施“安乐死”不仅需要人类生死观念的变革,而且有赖于其他社会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安乐死”一词的历史渊源“安乐死”一词出现于公元前4世纪,当时“安乐死”是指体面的、无疾而终的死。卫生历史学家阿尔梅勒教授指出:“在当时,所有的医生必须遵循依波克拉派医学家的誓言,严禁给病人下致死的药。”随后,这词被淡忘了。但在17世纪,“安乐死”重新出现在哲学家弗朗西斯的笔下,其含义与过去一样。“安乐死”的  相似文献   

5.
是忍受着剧烈的病痛延续生命,还是“安乐”而有尊严地死去?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功民提出了建立“安乐死”合法化试点的建议,再次将“安乐死”这一曾经争论了几十年的话题,摆上中国的立法平台。几乎同时,荷兰允许新生婴儿在特定情况下获准安乐死,使得荷兰在事实上将成为第一个婴儿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回忆从西安尿毒症患者投书媒体要求安乐死,到中国首例安乐死案当事人的离世;从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权之争,到国外立法的相继实施,每一次关于安乐死的话题都让中国人激动不已。面对社会上安乐死呼声的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6.
朱倩  牛芳 《现代妇女》2014,(6):257-258
本文在对安乐死概念进行疏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工作在介入安乐死问题时所面临的历史文化困境和专业伦理困境。通过对两大困境的解析,从开展死亡教育、将安乐死与临终关怀相结合、全面建设社工人才队伍重点培育司法社工和医务社工以及建立安乐死的具体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缓解这些困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儿子聋哑、痴呆、且身患癫痫病,多年来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母亲请人对儿子实施“安乐死”,祈求儿子不再承受疾病的折磨,但也因此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是非非,情与法的碰撞,引出对“安乐死”的众多争论。  相似文献   

8.
所谓临终关怀,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濒临死亡,即通常诊断生命只有6个月或不足6个月的病人。按照规定,临终关怀医院不向病人提供治疗,主要是通过提供缓解性照料、疼痛控制和症状处理来改善个人余寿的质量,因此它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实行“安乐死”去加速病人的死亡。临终关怀强调对病人尊严的维护和情感的尊重,它体现人道的、社会的关怀,反映病人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使病人在亲人的温情中平静地结束生命。  相似文献   

9.
“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上窜红,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据当地公安机关通报,24岁男青年李荞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的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相似文献   

10.
最近,网络上有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叫“社会性死亡”,简称“社死”就是指做了非常丟脸的事情,并且在公共场合被曝光,也可以理解成“没脸见人”。除了不正常的网络人肉曝光隐私之外,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社死”的做法常用于“老赖”等违法行为的曝光。  相似文献   

11.
离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或语素)和其所支配的名词性 成分(或语素)组成的语言形式。如“散步”、“睡觉”、“游泳”、 “起床”、“鼓掌”、“唱歌”、“跳舞”等。从词汇意义的角度 看,它们很像一个词,但从语法的角度看,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语法学界有的认为这种语言形式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还有的说 是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成分。由于“离合词”的说法已为大家 所熟知,我们仍称之为“离合词”。对于离合词性质的认定,主要 可分为词说、短语说、离为短语合为词说、中间状态说、离合词不 存在说。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是减轻身患绝症患者肉体痛苦的有效方法,但是它的合法性历来备受争议。本文认为对安乐死进行合法化处理很有必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安乐死面临着社会伦理的制约、条件难以明确、与法律规定冲突的阻碍,这些需要建立构建新的法律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使安乐死在我国得到更好地适用。  相似文献   

13.
安乐死之困     
安乐死作为生命伦理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颇受争议。安乐死问题不仅仅涉及医学领域,同时还渉及法律、宗教与道德等诸多领域。本文从道德的角度谈谈对安乐死的看法及其所面临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是”词。中学学过英语的学生,学习阿语时,因为见不到“是”词,心里总是不踏实,他们想方设法寻找何处去了的“是”。 阿语“是”词的存在 阿语中也存在“是”词,主要有两大类。 1.类残缺动词,如: 这类动词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是”或“不是”、“变成是”、“只要是” 等等。请看下列各例:  相似文献   

15.
目前,自杀不认为是犯罪已经被普遍接受,那么为他人实施安乐死是否也应该从犯罪中移除?从人道观念、私人自决、人权保护、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安乐死问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自有其正当性,毋庸赘言。若从安乐死的法律实践和刑法理论支撑尤其是刑罚配置方面进行论证为他人实施安乐死行为非犯罪化的合理性又当如何?  相似文献   

16.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她在医生手中合法死去编译/蒋建平“如果你接‘是的’键,你就会在30秒钟内得到一次致命的注射,并且立刻死去。你愿意按程序进行下去吗?请选择‘是’或者’否’键。”这便是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于今年7月开始实施的“击键”安乐死亡法的计算机屏幕提示。现年5...  相似文献   

17.
安乐死之所以引发大众在哲学、伦理学、医学、法学等领域的激烈讨论,是由于人们对生命权和自由的绝对向往,当代功利主义的利益平等与利益最大化及社会福利的要求似乎为其合理性提供了可能,当安乐死行为面对情与理的抉择时,人们或许会思考安乐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何为精神科学 国人对于“精神科学”一词已不再陌生,但有时不免望文生义。“精神科学”是我们对德文“Geisteswissenschaften”一词的翻译,英译为“Human Sciences”(人文科学)。这个词是由“Geist”(精神)和“Wissenschaft”(科学、知识、学术界)组合而成。它是何时出现的,在德国学术界尚无定论。根据伽达默尔在《真理  相似文献   

19.
非常声音     
“这正然是一场悲剧,但法律清楚地规定,任何人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美国一8旬老翁因为重病缠身的妻子实施安乐死而被指控为一级谋杀,尽管他辩解说这是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而做的,而且事后自己也曾想自杀,但还是被关进监狱等侯审判。“他在摄像机前的表演简直没话说。他让人觉得其乐无穷,他真是一个天才,一个天生的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20.
光怪陆离的“人体官司案”文/沈洪由于医学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器官移植。脑死亡概念、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安乐死、优生等也同时出现,这样就引出一系列的法律新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透视以下这些光怪陆离的人体官司案件。探讨人体组织和器官移植的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