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遗址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遗址保护是我国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相关保护规划的认识、方法、理论不完全成熟,当前大遗址保护研究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大遗址保护现状,分析保护思想理念与保护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战略角度提出理念、方法、制度等对策建议,目的是希望避免大遗址保护走不必要的弯路。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遗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史迹的主体。本文剖析了国内外关于大遗址的内涵界定与价值评析,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最新实践经验,对国内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遗址是构成中华文明史史迹的主体。大遗址展示是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传承实现的主要途径。由于我国大遗址展示理念方法研究的欠缺和传统的保护思维,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主要以静态的、单一的针对遗迹本体的保护性的展示为主,在实践中不能真正表达出我国大遗址的文化内涵,实现大遗址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以秦雍城为例,在深入分析秦雍城遗址保护展示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结合遗址实际,从保护展示的理念、目标、对象、方式方法、保护展示的布局及功能主题等角度对秦雍城遗址保护展示进行了对策研究,以期推进大遗址保护展示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内居民生产、生活之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两种途径,即"城中村"和"新农村"模式。通过探讨两种模式的适用性及其缺陷,得出只有从遗址的实际情况入手,选择适当的模式,才能实现遗址区内居民与大遗址保护和谐共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思想为依据,在系统研究分析我国遗产保护政策的基础上,结合陕西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实践,认真思考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面临的诸多方面问题,提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应坚持大遗址保护是根本,理念是关键,管理是核心,发展在创新,共享是目的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曾经高度发达并对世界文明与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见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大遗址遭受破坏的高危险期。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大遗址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建设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在此背景下,遗址密集区的城市如何实现遗址保护区与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这些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热点问题。根据我国大遗址保护模式现状,基于对大遗址区居民生产生活现状的典型调查,提出构建遗址保护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机制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元上都遗址,曾经作为元王朝的都城长达110年。它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点,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随着近年来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的加快,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出现了新的进展。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上都遗产保护与开发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提出相关的保护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9.
遗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既具文化传承意义,又富经济社会价值。在分析我国遗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指明保护利用蚌埠地区遗址文化遗产的总体思路及具体路径,为其他同类地区遗址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资鉴。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以大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对废墟美学的忽视与阙失,造成了对许多遗址的破坏与毁灭。作者从文化审美视界切入,论述了废墟给人类镌刻下的厚重记忆,指出遗址不仅是美学的思想载体,还是引导人类审美的文明领地。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还不具备将废墟审美意识升华为一种人文价值观时,就不可能借着残旧的遗址台阶登上经典美学的殿堂,所以"废墟美"唤醒我们要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审视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历史价值观精心保护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