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9,(6):35-40
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核心。马克思在其思想体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的尊严的概念,但人的尊严思想贯穿其中。从人的尊严思想的萌芽,到探索人的尊严的存在形式,最终提出实现人的尊严的方式,马克思关于人的尊严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摆脱了将尊严归于绝对理性,或人的生物本能的西方传统尊严观,有独特的内涵。分析和理解这一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和提升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唯物史观进行阐述时,提出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社会历史发展,其源动力都来自于人的需要。将需要理论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结合,能揭示出在新时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而推动个人与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运用需要理论对“人民”“需要”等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还能揭示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原则和路径;正确看待“个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准确把握人民需要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物质需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思想借鉴、理论传承、实践探索、理论意蕴、继往开来五个方面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不仅有利于把握该思想的深刻内涵,而且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晋秋 《北方论丛》2018,(1):108-113
社会分工条件下人的存在的二重性是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人学依据.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揭示出资本以获取剩余价值的方式创造剩余劳动,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如下历史使命:一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完成对劳动者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塑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资本历史使命的完成.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资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其历史使命创造了条件.在当前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要在利用资本发展社会生产的同时对资本进行驾驭和导控,使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理论是当今一种十分流行的理论,但其理论的发展目前遇到一种困境,要破解这种困境,我们需要到马克思那里去寻找智慧,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并且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还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社会资本思想,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可以为当今的社会资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因此,加强对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有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9.
10.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政治上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实践上有利于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好发展效率与社会公平、人民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2-27
马克思的编辑生涯非常辉煌,他先后为12家报刊当过主编或编辑,并为200多家报刊撰稿,写下了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展现出公平公正、奉献敬业和严谨慎重等良好的编辑精神。这些编辑精神不仅构成了一个立体性的整体,共同反映了马克思编辑为人民服务的实质和核心,而且还是我们今天重要而宝贵的遗产。身处于信息爆炸年代的编辑们,要传播好优秀文化、传播好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要把好精神家园的第一道关,在编辑的过程中,要本着为人民服务、对读者负责的精神,遵行公平公正、奉献敬业和严谨慎重的编辑精神。  相似文献   

12.
13.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来源于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市民社会本质的认识和对巴黎公社社会治理的经验总结。马克思社会观的核心是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社会治理思想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自主治理,体现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的条件和途径,包括增加生产力总量、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民生需要以及各项制度的完善。这为实现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我们需要以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体现公平正义,完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提高社会治理"四化"水平,以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14.
增殖是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资本逻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另一方面,资本逻辑具有负面效应,它造成了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认识马克思有关资本逻辑的论述,有助于理解市场运行机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规避资本逻辑的弊端。  相似文献   

15.
160年前,马克思就关注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探索渗透在他的众多著作中,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城乡对立及城乡融合都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也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消亡。十六大以来,我国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出城乡一体化战略,马克思城市思想对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全国执政后的重要理念。在"执政为民"理念指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创造的治理模式,都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贯彻和落实,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目的是要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这些探索和创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之后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18.
社会技术观念关涉马克思技术思想体系的深层结构,也是其理论体系展开的主要支点。在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演进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形成了元社会技术观念。在社会技术视野下,他分析和讨论了社会技术系统的建构、社会生活的技术化、生产管理的技术运作、资本统治技术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社会技术思想体系雏形,成为现代技术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然而,由于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支流地位以及常常隐含于政治学、经济学等论述中,因而社会技术思想长期得不到技术哲学史、马克思思想史等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和挖掘。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创造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结果由人民评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承担起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面向未来打造“理论社科”“应用社科”“大众社科”“开放社科”“数字社科”,从而构筑起思想高地、智库高地、文明高地、话语高地、智能高地。  相似文献   

20.
探讨当代的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尤其针对理论界出现的将经济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的观点,我们必须寻根溯源,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中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根基,理清其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内容体系及发展走向,从而为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