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如果从精神属性的角度看,建筑蕴含人格,是人格投射的产物."建筑人格"是建筑的人格化积累与沉淀,具有明显的伦理道德属性,主要包含建筑形象气质、建筑生命活力、建筑道德记忆三种基本伦理构成要素."建筑人格"的伦理价值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共享性分析,去彰显诠释建筑的伦理精神特质及其本质价值;通过对建筑的人文性辨析,去解读解蔽建筑的生命气质特征及其生命价值;通过对建筑的地域性发掘,去探寻解析建筑的道德记忆特质及其本土价值."建筑人格"将指引建筑及其相关活动中的伦理追求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也可以实现建筑活动中对伦理主体及其责任的规定性,从而体现出建筑人格化表达方式和人格化建筑存在特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3.
现代伦理生活"对哲学的要求"的形而上学表现就是"伦理性"——Sittlichkeit(或伦理生活、伦理世界),伦理性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哲学的形态。"伦理与世界"的关系是现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伦理是以"世界"为依托的,世界是"伦理"的存在,这是两个相互交织的基本问题;而"伦理性"则是伦理与世界"关系"的交织点。本文拟以此框架分析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现代性伦理是在对传统伦理世界中"善的缺失"的感受中逐步确立的,因而,现代性伦理开端就以"世界性"的哲学要求的确立为基本特征。而现代伦理世界"伦理性"的哲学操作,既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无法指导世界的应然状态。于是,预设的至善理想——"伦理世界"被扭变为"恶的世界",这就是现代道德世界"伦理性"的转变:有恶世界的伦理学。这种伦理"世界观"的转变,深刻影响着现代伦理学的"伦理性"——"抑恶"优先于"扬善",而不是相反,或者说"抑恶"即是"扬善"。  相似文献   

4.
现代形态的伦理学面临进退维谷的局面。一方面,走出现代伦理学之困境的出路在应用伦理中;另一方面,面向"生活世界"的应用伦理学面临着实证化和丧失价值理性的危险。经济良善生活的道德论证也面临着困难。本文的思路是:首先回答和解决现代性伦理所面对的生活世界,只有深刻地认识和融入现代性的世界图景,才能为现代人的存在寻获栖居之所——现代人的良善生活;然后再探寻哈贝马斯现代性交往话语的逻辑,以期奠立区别于先验"语用学"的"经济—伦理"生活世界的"良善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会计伦理制衡的二维架构是:一个向内的维度,会计职业伦理;一个向外的维度,会计商务伦理。会计伦理二维制衡的必要性是:公司治理的伦理关系错位和缺位;会计伦理二维制衡的理论依据是:德性伦理学视角——构筑会计职业伦理,规范伦理学视角——构筑会计商务伦理。会计伦理二维制衡的途径是:制定会计伦理二维制衡理论的新内容与新规范;进行会计伦理二维制衡理论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独立会计人制度;建立会计伦理二维制衡的角色责任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消费伦理的实质及其对传统伦理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当代消费社会产生了异化消费,从而迫使消费伦理问题成为可能。消费伦理虽然并非是对传统伦理学的彻底颠覆,但消费伦理却超越了传统伦理的有效界限——消费伦理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对象,从而试图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关系中,以及对消费的哲学反恩中建构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8.
伦理是梁漱溟一生主流思想中的“航标性”话题,其内涵有三个要点:一是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二是伦理为此一人与彼一人相互间之情谊关系;三是新的伦理重点转移到团体与个人关系之间.家庭伦理生活的价值显然被梁漱溟无限放大了,我们只能在严格分明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界限的情况下认取其家庭伦理中美妙而有限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生评价伦理是在学生评价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作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学生评价必然具有着伦理属性;此外,学生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均与伦理紧密相关。学生评价伦理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现实性和理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约性作为思考伦理理由问题的切入点,它不仅是消解各种伦理理由观点之间争论的关键,而且还是探寻伦理实践问题的重要维度。伦理理由是否具有通约性是伦理学界关注的基本问题。从伦理动机理由和后果理由的层面来看,二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通约。尽管伦理理由不可通约,但它却为人们研究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契机,促使人们不断思索伦理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柳永的词中蕴含着三重理想境界,以"民本"、"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自然"为核心的审美理想;追求独立真我的人格理想。三重境界体现出儒道结合的思想特点,彰显出词人"外儒内释老"的思想倾向及其作为"士阶层"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2.
政治信仰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体系隶属于社会文化系统。虽然政治信仰文化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使其似乎远离社会经济,但政治信仰的生成和存在实质上是脱离不了经济基础的。立足于某种经济基础的政治信仰产生之后,必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政治信仰的超越品质对经济发展起着牵导与矫正的功能。文章立足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后市场经济的跃迁,把经济与信仰连结起来做一考察,充分证明政治信仰对经济具有不可置疑的牵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孔子与弟子对话这一角度,采用了对比"仁政"和"霸政"两种政治手段的方法,分析了孔子的从政理想和心态以及命运。指出其从政理想是为了维护周王朝的权威,孔子试图建设一个"仁"政的国家。分"从政"和"为政"两步来走,以"仁"为经,以"礼"为纬,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心态下来进行政治活动。但是"仁政"理想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难以...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将张载的"德性所知"等同于"德性之知",但是两者实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指凭借德性所认识到的大全、整体的知识,其实质是对世界的整体的把握和了解;后者则单纯是指关于道德的知识。无论是"德性之知"还是"见闻之知",都属于"德性所知",都是"德性所知"的一个部分和局部。在张载看来,任何局部、片面的知识都不能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只有整全的知识才能够促进人性的美好和理想人格的养成。张载是在"知识——人性"的框架内思考知识问题的,人性美好问题成为张载知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中小学教师心理资本问卷》与《组织承诺问卷》,对贫困山区350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考查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心理资本和组织承诺现状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略高于均值,属于较为积极的状态;贫困山区小学教师的组织承诺略高于平均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贫困山区小学教师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与组织承诺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度较高。韧性因子对组织承诺及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预测作用较大,乐观因子对经济承诺、机会承诺预测作用较大。根据研究结果,从注重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增强韧性、培养乐观心态等方面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人民服务"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也是一种生存的本领。"为人民服务"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涌现出无数的先进榜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思想继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革新"的核心是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秩序、升华教育理想。"文化革新"是在经济基础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教育系统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的革命,这意味着教育本质的回归。"文化革新"要求打破"总体性资本"的垄断状态,在各种场域内和不同场域之间实现资本的合理转化,从而建立公正的秩序。"文化革新"反对同质的平等观,确立异质的平等观,提倡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18.
尼采和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指向都是"人","超人"和"自由人"分别是他们构想出来的理想人,两种理想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尼采拒斥普遍性,马克思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尼采和马克思学说这种整体指向的巨大差异决定了"超人"和"自由人"在具体特征、具体追求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不同。马克思的"自由人"设想更具现实性,"自由人"的发展更全面;尼采的"超人"体现了精神的解放与生命本能的释放,对人的发展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在真善美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契合中实现对它的理解和追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也必须实现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形成"真人"、"至善"和"人美"的终极目标和价值。"真人",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事实认知;"至善",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价值追求;"人美",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20.
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和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分裂”、“置换”这两个概念分析,《呼啸山庄》中女主人翁凯瑟琳的死亡悲剧是源于她内心深处既追求理想化爱情又追求现实爱情的“兼得”心理。“理想”与“现实”这两股力量在她身上相互对抗,势均力敌,最后将她的精神撕裂。传统文学批评拔高了该小说中男女主人翁爱情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反映了在艺术的“安全”领域里,作者与受众喜好将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