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都以春秋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的下限,以战国时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都没有明确的划定某时代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但都以世界古代史为奴隶制度时期,中世纪史为封建制度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以西周为中国中世纪史的开始,无异于说西周是封建社会。《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  相似文献   

2.
试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燮初先生著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一书通过精确的统计 ,对金文的语法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描写。该书与《尚书》语法进行共时比较 ,较全面的反映了西周语言的语法规律。但该著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 ,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进行穷尽性研究 ,其次是缺乏“史”的观念 ,历时的比较不够 ,再次是有不少地方以孤证立论 ;在资料运用上 ,没有充分利用古文字研究的成果 ,过分相信第二手材料 ,导致语法分析有误 ,许多例句重见时 ,在引文、标点、译述乃至语法分析等方面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郭沫若同志写了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蔡文姬》写成于一九五九年。郭老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曹操一生奋斗的史实,非常丰富多彩而又惊心动魄。郭老没有做全面的描述,只选择了“文姬归汉”这个事件,从侧面描绘和歌颂曹操的历史业绩。这是因为郭老对蔡文姬其人其事,有着特殊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郭老说《蔡文姬》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不说,想来读者也一定会觉察到。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相近的感情。”郭老甚至坦率地承认:“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还有,就是郭老热烈地赞赏《胡笳十八拍》,对这首长诗花费很大心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九年一至五月,郭沫若同志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是《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第二篇是《替曹操翻案》,第三篇是《中国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三篇文章都是因为作者在话剧《蔡文姬》里面把曹操作为正面人物来处理,改变了《三国志演义》和传统戏曲里的曹操形象,所以写点历史论文来替曹操“翻案”,同时也替话剧《蔡文姬》作点宣传。 这三篇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笔者当时也参加争鸣,写过《罗贯中为什么反对曹操》一文,不同意郭沫若同志对《三国志演义》中曹操艺术形象的否定,但对于历中人物的曹操也未深入研究。后来,因为写《曹操评传》,研究了东汉末年的历史,也  相似文献   

5.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6.
孙党伯教授所著《郭沫若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以其丰富翔实的材料,稳妥公允的立论,充分展示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文学创作、史学研究、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状况,是一部达到了郭沫若传记研究新水平的学术著作。评传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立论从对象实际出发的学术研究准则,客观评述了郭沫若光辉、曲折的一生,既不抹杀他的功绩,也不为贤者讳而有意隐瞒他的缺点。如作者写郭沫若经过辛亥革命后,一方面看到他的眼光由个人、学校转向社会,政治视野大为开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把袁世凯窃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史剧艺术的新拓展──评何益明《郭沫若的史剧艺术》卜庆华郭沫若研究在80年代形成高峰,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堪称黄金时代。而到90年代.似乎出现了研究“行情看跌”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何益明教授《郭沫若的史剧艺术》(以下简称《郭a)一书的...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所谓的“奴隶”,竟能受到“超经济剥削”和“超额的剥削”,竟可以出现“应有的耕作之外的超额耕作”;其全部劳动不是“表现为无偿劳动”,而是按规定与“奴隶主”共同“分成”;“奴隶”的生产“三分要献出二分”,留下“一分”以维持自己的“衣食”。郭沫若同志认为:“奴隶”的“耕作”是有一定的“定额”的;“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也是有一定的“定量”(定度)的。对于这样的“奴隶”,马克思则名之为“农奴”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同志认为:奴隶制时代实行“寓兵于农(意为“寓兵于奴隶”)”的办法,“奴隶”有服兵役的义务;当发生战争时,便征调“耕田”的“生产奴隶”入伍,令其“被坚执锐”地为保卫奴隶制国家而战斗;平时,则把一些“奴隶”武装起来,令其“带武器”来“拱卫”(环卫)奴隶制国家的“国王”。这又是怎样一种“奴隶”?  相似文献   

10.
前言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也就是关于周代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已进行了四十多年,历史学家郭沫若同志则一贯认为周代是"奴隶制时代".这观点或学说,近十多年来似乎已成为"定论",或被当作权威性的"定论"来看待.但是,我认为,如果从先秦的全部第一手材料出发并以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方法对之进行研究的话,那么,便很难认为这一观点或学说是符合中国古史的实情的.所以,我从来不同意这一  相似文献   

11.
0 一部词典的标音系统首先取决于词典编纂人对所标语言音位系统(phonemic system)的认识。换言之,编者首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该语言共有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各几何,并一一开出清单(inventory)。至于每个音位各用何种音标表示,则是因人而异,因此几乎找不到两部词典采用完全相同的音标。本文所用国际音标均据国际音标的最新版,即《国际音标(修改至一九七九年)》。为了便于  相似文献   

12.
延中教授主编的<国外学者评毛泽东(修订版)>既有较强的文献价值又有助于中国学者在毛泽东研究中破除思维定势,得到研究方法上的启示.修订版弥补了初版的若干缺憾,展现了编纂者在毛泽东研究上"与时俱进"的学术境界,构造了中外学者在毛泽东研究中学术互动的平台,是"毛泽东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的明证与真实写照.中国学者要在批判的阅读中创新研究方法,展示中国的毛泽东研究的世界性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 《诗·豳风·七月》,公认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特别是西周史的一篇重要史料。但对该诗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各家说法不同。持西周奴隶社会说的学者,认为诗中的农夫农妇是奴隶,以此证明西周是奴隶社会。而持西周封建说的学者则认为,诗中农夫农妇乃农奴,以此证明西周是封建社会。当然,单从一首诗来论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很难说是证据充分;但也要承认《七月》一诗,在某种程度上确有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的作用。因此,我们也着重从对《七月》一诗所作的不同解释中,联系一些有关情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中图法>(第四版)及其<使用手册>有关中国地区表的第3条使用规则虽一再修改,但仍然是错误的,与有关规定相矛盾,在实践上仍易发生重号.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5.
读了黄益元、扬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和《中国历代诗话选》(下简称《诗话选》)编者的答辩文章(《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后。我觉得在《诗话选》中还有一些问题是两文都不曾涉足到的——如某些诗话作者的仕履行述问题、《诗话选》正文的标点和文字校勘问题——不能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6.
最近,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郭沫若与安娜》(以下简称《郭》),为时下盛行的传记文学又增添了一枝奇葩。这是一部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通俗文学作品,是学术成果的通俗化表现。 该书以郭沫若与日本女子佐藤富子的恋爱婚姻家庭为线索,把他们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立体地再现了郭沫若从1916年到1926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一直到北伐战争中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感情世界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综合性学科、边缘性学科的涌现,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期刊文献载体中是比较突出的。期刊是一种连续出版物,其分类不能一次完成,由此形成了期刊的特殊性。期刊内容广泛复杂,时效性、连续性及综合性很强,与图书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讲,期刊比图书分类的难度更大些。因此期刊应有独立、统一的分类法,以适应期刊发展的需要。《中图法期刊分类表》对期刊分类法的统一规范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类目设置及组配的应用上都比较拘谨,笔者结合中文期刊分类的特点,对《中图法期刊分类表》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
《恢复》是郭沫若同志前期诗歌创作的最后一本诗集,也是他基本上完成了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之后创作的第一本诗集.无论从这本诗集的内容和形式看,或是从它在诗人解放前的全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来看,《恢复》都不愧是郭沫若诗歌创作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郭先生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①《恢复》正是郭沫若同志作为革命诗人、革命战士,用他的笔作为锐利的武器,为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冲锋陷阵而留下的壮丽诗篇.  相似文献   

19.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在抗战时期连续写出了六部著名的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和《孔雀胆》。这些剧作不仅反映了风雷激荡的时代精神,而且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郭沫若的史剧深受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你的史  相似文献   

20.
一郭沫若在抗战时期所写的优秀历史剧《屈原》完成于一九四二年一月。这个剧本从动笔到最后完成,据郭沫若自己讲,只在十天左右的时间内用了不足四十个小时。速度之快,连他自己都感到“出乎意外”。但是,把屈原的事迹写成剧,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