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理论界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认为斯大林在理论上不承认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过早地”宣布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犯了“阶级斗争熄灭论”的错误。斯大林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到底是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还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以后斯大林逐步改变了他此前坚持的没有阶级、没有国家的社会主义观."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的提出使他的社会主义观出现了混乱,这是斯大林改变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根由.1936年底斯大林宣布苏联一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导致他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的全面冲突,这促成了他的新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辛程 《中华魂》2013,(17):18-22
看到《北京青年报》2013年4月14日刊载的沈志华的讲演:《斯大林模式的症结与终结》一文,实在不敢苟同。文章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完全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并把它看作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文章涉及一系列原则问题,这里不可能一一评述。这里只讲三个问题:一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二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三是如何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关于斯大林劝阻人民解放军过长江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是否劝阻人民解放军过长江之事,一直存在严重分歧。作者通过分析米高扬访华及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电报往来,认为斯大林劝阻人民解放军过长江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中苏双方的分歧与各自的地位、处境、利益及苏联的民族利己主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苏联积贫积弱,效率低下、国民充满不满情绪、经济将要崩溃……,诸如此类的意见并不少。我认为,苏联经济的实力被低估了。在斯大林时代,一部分人曾把苏联比做天堂,竭尽赞誉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实力,而现在却又把苏联经济看得一无是处。苏联经济存在严重问题是事实,但不应作印象批评,而必须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6.
1950年8月27日,斯大林通过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转给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哥特瓦尔德一份电报,对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做了解释.文章不认同俄国学者根据这份电报得出的关于苏联是"有意为美国人创造武装干涉朝鲜的条件"、甚至相信"共产主义的中国有能力也愿意帮助北朝鲜军队应付美国的干涉"等结论,认为这份电报只不过是斯大林为苏联利己主义决策进行的所谓"合法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国家民主化的基本行动纲领促使共产党员们积极参加讨论。我想把几十年来在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舆论中已经成熟的某些想法包括进讨论范围。1、关于修改苏联宪法1936年通过了“斯大林的”苏联宪法,但随之发生的1937年的镇压证明了所宣布的民主化的真正价值。1961年,在党纲中确立了向全民国家过渡的原则,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并没有导致新的政治机构的出现和政治体制的实质性改造。在1977年通过的苏联宪法中,包括了许多很好的一般宣言,但言行之间的脱节在这儿也致命  相似文献   

8.
从剥削的意识出发,对人和社会的侵害行为,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犯罪行为。它是剥削制度和剥削观念的产物。在我国,剥削制度虽然早已被推翻,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已被消灭,但是,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残余,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国外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也会渗透到国内来,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然而,在我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四年,在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从此之后,围绕着这个问题,就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例如,西方某些人就扬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认为这种纯属个别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同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格格不入的;在苏联,也有人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叫做"斯大林的公式".其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既不是斯大林制定的模式,也不是其他个别人物的主观臆造.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创作方法一样,它也是适应一定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一年二月四日,斯大林同志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对来自苏联全国各地的七百多名代表发表了《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著名演说。在这篇演说中,斯大林同志论证了在苏联迅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改造时期的决定意义,向全党发出了“布尔什维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它进行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不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约瑟夫·斯大林无疑是苏联人民心目中的完人,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但是,英国《泰晤士报》今年3月25日报道说,根据新近解密的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克格勃机密档案,斯大林曾经在1913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此期间他和一位未成年少女有过一段短暂的爱情并且生下了一位私生子。 流放期间的孤寂苦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当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本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早有共识,这就是:帝国总是要崩溃,人民一定要解放!可是近几年,一股思潮又在泛起。比如,认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阶段,剥削阶级已被消灭了,人民内部是否还有阶级斗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是肯定的。但是,高光,李振霞二同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不存在阶级斗争》一文(《辽大学报》1979年第6期)中,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并认为,在人民内部由于受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所形成的矛盾和斗争,是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不能把它直接归结为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我认为这种意见是需要商榷的。关于什么是阶级斗争的问题,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一般来说,是指处于相互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论经济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谈话和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可知性和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目的,并就对立统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和波浪式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历史性的规律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创性见解。这些见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划出一个第一阶段。列宁将这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1936年,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宣布:“我们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当时,与会代表报之以“长时间鼓掌”;世界进步人士奔走相告,精神振奋,理论界和历史学界多年来也是加以肯定,并无异议的。然而,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不能不对它进行一番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据俄罗斯媒体披露,1938年,日本曾在苏联索契策划了一起暗杀行动,此次行动的目标正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为斯大林建疗养院斯大林患有风湿病,每年都要进行一个疗程的治疗。1925年,一家温泉疗养中心在马采斯塔落成。从"绿色丛林"国家别墅经过一条秘密公路可以直达这里。温泉疗养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模式评价,是一个涉及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过去人们虽然看到这一模式的严重弊端,但认为它是当时苏联的必然选择,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有不可抹煞的功绩。其实,这些看法有违历史事实,是从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列宁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发生的悲剧性转折,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回归和强化;这一模式没有也不可能在当时的苏联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它的误导作用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发生重大挫折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9.
在1925年前后,联共(布)党内发生了一场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大辩论,联共(布)领导成员中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一方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代表,另一方以斯大林、布哈林、李学夫等人为代表。斗争的结局是,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赢得了全党绝大多数党员的拥护,成为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斯大林在这场斗争中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苏联的犹太政策相当复杂,斯大林一方面积极支持以色列建国,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发动了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并扩展到东欧。成千上万犹太人被赶出工作岗位,有些甚至丢了性命。斯大林支持以色列建国是基于其外交政策的需要,而并非是对犹太人的同情。这一政策在外交上或许是成功的;但它唤醒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意识。许多苏联犹太人,甚至一些犹太老布尔什维克也开始表达对新生以色列的好感。随着冷战爆发和以色列从194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倒向西方的苗头,使斯大林对苏联犹太人极不信任。冷战时代强化内部,整肃纪律是必然的,于是斯大林才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国家反犹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