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左、右卫府为东魏北齐禁卫武官制度的主体,是领军府下辖两大禁卫军府之一,设左、右卫将军各一人“掌左、右厢”,各有武卫将军二人为其副。  相似文献   

2.
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十分重视儒学教育,但因为没有给儒士以崇高的地位,也因为其他各种原因,东魏北齐的官学呈现出衰败的气象。与此相反,这一时期的私学和士族家庭教育格外兴盛。官学和私学以儒学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士族对子孙的教育多以文学为主,也夹杂史学和儒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高欢控制下的东魏拥有原北魏主要的经济人口密集的黄河下游平原区,尤其是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平原,本身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东魏北齐根据各区域的不同经济与地理状况,灵活的调整经济核心区与战略边境区的农业政策。通过经济建设,迅速地恢复了六镇起义遭破坏的地区,使北齐的经济超过北周,取得了早期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4.
东魏北齐散文受到北魏散文的沾溉、高氏统治者支持文教和文学事业以及东魏北齐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等因素,促成了东魏北齐散文的鼎盛局面:作家之多,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散文文学流派的出现;散文创作数量多,题材广,艺术性高。  相似文献   

5.
太原在我国古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在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缔适者高欢又对太原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营,使太原成为一个军事重镇。高欢曾以此为基地,攻占北魏都城洛阳,灭北魏。此后,太原在东,西魏之争,北齐代东魏,东魏、北齐抗击北边民族及制伏境内山胡,以及北齐灭亡等重大事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6.
受高氏统治者继承北魏的文化遗产,文林馆的建立,邺城地区攀比成风,奢丽为美的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东魏、北齐文章出现较为显著的骈化现象.这种骈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骈体的运用范围变广;文章中出现大量的偶句及许多骈文常用的句式如四字句、六字句、四六句等;铺陈夸饰,文采富艳.东魏、北齐文章的骈化表明其艺术性获得很大的提高,已不是质朴无文,理胜其词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7.
东魏北齐国家的权力结构与豪族大土地所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魏北齐的国家政权主要掌握在以高欢为代表的北镇勋贵手中,这使得东魏北齐国家的经济政策完全以维护北镇勋贵的利益为中心。为了维系国家正常运转,东魏北齐曾将抑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的重点放在相对容易的搜括荫户之上。但是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均田制没有改善的前提下,单靠国家强力推行的检括行动收效甚微。北齐中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河清均田,也没有触动豪族的大地产。普通小农也没有在均田中得到多少利益,相反在国家横征暴敛、贪官污吏的压迫、豪族大土地的兼并下,很快破产沦为豪族的荫户,从而使得北齐国家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北齐国号源自高欢父子的封爵与籍贯。然而揆诸魏齐之际的史实,北齐国号的选择还受到追溯先祖、攀附与拉拢士族、附会谣谶及契合美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中可以窥探出北齐统治者谋求抟合北镇勋贵、河北豪族、洛-邺士族文官等统治集团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9.
高敏 《南都学坛》2001,21(2):14-17
《金石萃编》卷 30《敬史君碑》反映了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 ,它不仅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僧官名称 :中央僧官沙门统、州级僧官“都统”、郡级僧官“郡维那”、县级僧官“县维那”、寺中僧官“寺主”和“法师”不误。而且碑文补文献记载之不足 :每州的“僧官”、“沙门都”的设置都不止一人 ,州级设有僧官“大律师” ,州郡也设有僧官“都维那” ,各寺均设有法师  相似文献   

10.
九品中正制为曹魏政权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北齐政权对原有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进行了调整改革,采取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这种改革是因为东魏北齐统治区域由于文化发达,士族阶层以外的人们也以习读儒家经典为荣,进而要求仕进,并且一部分人已进入统治核心;同时,士族在北齐政权统治核心中的势力逐渐削弱。北齐选官制度的变革,不仅为废除九品中正制奠定了基础,也开了隋唐科举制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1.
东魏北齐政权的怀朔镇勋贵主要是靠特权形成了自身的大土地占有制。而东魏北齐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主要是维护怀朔镇勋贵的大土地占有制,而非个体小农。其所实行的均田令并没有缓和因土地兼并引发的空前严重的社会矛盾,反而成为怀朔镇勋贵维护既得利益和广占土地、招揽依附民的又一途径。这使北齐国家控制的土地和编户越来越少,从而动摇了北齐国家的根基。东魏北齐国家的食干制也主要是为了保证怀朔镇勋贵大土地占有制有稳定的依附人口和力役来源。出于认可怀朔镇勋贵的政治地位和其群体作为军队主要将领的政治考虑,东魏北齐国家还纵容放任怀朔镇勋贵的群体性贪污行为。维护包括怀朔镇勋贵在内的整个统治集团的特权,是东魏北齐国家经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而这也是东魏北齐富而速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监察制度,作了一些纵向和横向的考察与比较,并提出了自己对监察工作的理解.作者强调,在我国恢复设立监察部的今天,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察制度,迫切需要把过去十分缺乏的有关监察理论的研究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刘战 《中华魂》2014,(16):36-37
监察制度是政府用以维护政权统治、保障社会安定的基本手段,其完善程度及执行情况如何,与国家兴衰关系重大。清朝集历代王朝监察制度之大成,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一整套监察体系,在中国监察史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14.
源于我国固有的御史体制的台湾监察制度,以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说为理论基础,经过历次修宪后,台湾监察院之定位已由原来的“上议院”演变为“准司法机关”,最后定格为“国会监察史”,其职权主要涵盖弹劾权、纠举权、纠正权与审计权,虽具有独立之权威,但其功能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5.
南京临时政府监察制度是依据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创立的,参议院行使监察权。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监察制度 ,始于孙中山“五权宪法”。其特点在监察院独立于其他权力机关之外、法规完备且有所创新、对监察官有严格限制、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监察思想还吸收了欧美议会的一些方式 ,从体制上看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监察官吏历代皆为御史。御者,侍也,进也;史者,官也。所谓御史,意为侍帝左右司进御之官。考证“御史”,并非设置之始即为监察官。刘师培在《论历代中央官制之变迁》中写道:“御史之职在周代之时亦属微官,惟邦国之治,万民之令,均为御史所掌,复兼摄赞书之职,以书从政之人,与后起居注略同。战国时秦、赵皆有御史,亦属未僚。盖御史训为侍御,犹言侍史,惟居斯职者得以日亲君侧,故至秦,即为尊官,与丞相并,复改称御史大夫。”可见,  相似文献   

18.
源于我国固有的御史体制的台湾监察制度,以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说为理论基础,经过历次修宪后,台湾监察院之定位已由原来的“上议院”演变为“准司法机关”,最后定格为“国会监察史”,其职权主要涵盖弹劾权、纠举权、纠正权与审计权,虽具有独立之权威,但其功能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9.
隋朝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局面 ,典章制度 (包括监察 )方方面面需要鼎故革新之处很多。隋制集汉魏以来监司变化之大成 ,革除前代弊政 ,在文帝开皇年间和炀帝大业年间进行了两轮改革 ,特别是隋炀帝“三台”之制多有创革。隋制对唐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往学界重唐轻隋 ,其实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 ,隋制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两汉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监察制度述论罗成富,田爱民封建国家除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之外,在统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皇帝与百官的矛盾对立关系。为了解决这些至关重要的矛盾,治民先治吏,御史监察制度就应运而生了。我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滥筋于秦代,汉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