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戴健 《北方论丛》2014,(2):21-25
汤显祖的所有戏剧作品皆有征引《诗经》的现象,从中可见,他对"《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反思。汤显祖认同"温柔敦厚"《诗》教观念,但更强调"不愚",通过《牡丹亭》中杜丽娘"为诗章讲动情肠"的情节设计,剥落了《诗经》的伦理附会,还其"性情之响"的本真面貌,由此塑造了聪慧学习者的形象。"临川四梦"在受教效果上强调性别差异:肯定女子的诚挚、知行合一,批判男性的虚伪、心口不一,从而提出思想变革的要求。汤显祖的"《诗》教"思想并非凭空而生,而是与明代中后期"新人文思潮"崛起、论《诗》风气转变等有较大关联,亦为晚明文化生态相互作用之例证。  相似文献   

2.
"《春秋》无达辞"和"《诗》无达诂"都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从董氏提出"《诗》无达诂"的思想和《春秋繁露》27处征引《诗经》说事的实际来看,其核心思想却是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的,并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通约性。"断章取义"是"《春秋》无通义"和"《诗》无达诂"的思想渊源;"从变从义"是"《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的阐释准则;而"察外见内"与"以意逆志"则在释义方式上使"《春秋》无达辞"与"《诗》无达诂"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是道家道教的核心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包含着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其"玄同"理念是老子对人生、社会发展所做出的一个理想规划。"玄同"代表着一种人生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美好状态,此中还包含了一整套形上思想意旨与行下修为功夫。"玄同"理念不是无本之木,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文字的起源发展与《周易》文化传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老子继承了《周易》灌注于"玄""同"之中的理想与精神,经过一番积淀与升华,形成了"玄同"这一理念,规划了一个世界"玄同"美好愿景,指出了一条通达"玄同"境界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观复"既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十分重要的思想命题。作为圣者,老子以其丰富阅历和知识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生命完善的文化滋养,他的"观复论"既贯穿着道德关怀意识,也蕴含着性命修持旨趣。长期以来,人们对老子的"观复论"做出了种种解释,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不少分歧。如何领悟"观复论"的精神旨趣?唯有将之与《周易》联系起来。在老子《道德经》"观复论"与《周易·复》卦的象数义理之间有一条彼此贯通的思想连接线,而这条连接线正是揭开老子"观复论"奥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多有研究,不过从张载思想结构来考察则不多。张载构建的太虚与气体用不二、体用相资关系体现了对《易传》气化万物以及万物之性伴随气化万物的过程而产生观点的发展,同时按照《中庸》"天命之谓性"的"天→人"的下行路线实现了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即实现了太虚与人性的合一。张载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之间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它们对张载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藉由以历史学、政治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以及所谓"观念史/概念史"等各种研究途径之互相参照,笔者试图综合探讨《荀子》和《吕氏春秋》政治哲学的撰写目的和思想内容,并藉此期盼阐明《荀》《吕》两书对于战国时局的历史上之固有的思想意义。《荀》《吕》之出现的历史背景,即公元前256年发生的周、鲁两国之灭亡而由此出现的"后周鲁时代",以如上历史背景为主要契机而诞生的《荀》《吕》政治哲学之共同目标应该在于构想能够治理全天下之人民的国家之建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荀》《吕》政治哲学的主要异同。  相似文献   

7.
《易经》的本质是"象",象是《易经》的文字,学习《易经》,是为了解读卦象符号,通过卦爻符号的解读,认识卦象符号的本质及其变化,从而认识理解《易经》阐发的思想,从本质上理解《易经》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孔子乐之思想的研究多结合《乐记》来展开,但是,实际上《乐记》虽然继承了孔子的乐之思想,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扭曲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孔子讲"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实是讲礼的规范作用,教民如何去做,而经荀子到《乐记》,则无限地夸大了乐的政治功能,甚至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其次,对"郑声"的解释,后人多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乐论》中的记载来加以理解,实际上这些书中的资料来源并不一定可靠,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乐之思想有过度发挥之处;再次,孔子既肯定乐的形式美,又重视乐的内容,提出的目标是"尽美""尽善",而《乐记》对此有篡改。总之,《乐记》强化了乐的教化功能,完全否定了乐的审美功能,僵化了乐的创作原则,从而使乐完全沦为政治的附庸、教化的工具,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过度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祝捷 《江汉论坛》2013,(1):86-90
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是西晋时期的代表性哲学著作。通过对"中朝名士"政治历史背景的系统考察,以及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在文辞与义理上的对应性研究,我们认为,裴頠《崇有论》以儒学立论,代表了西晋中央朝廷的皇族立场。郭象《庄子注》则以"庄子"道家思想立论,代表了地方士族立场。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经过刘勰改造和提炼的新概念。从直接征引的角度而言,"虚静"说来自于《庄子》。从思想吸收方面来看,"虚静"说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份,保留了道家思想中养气的因素,摒弃了其中绝圣弃智的消极无为思想;吸取了荀子在"虚静"基础上进行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态度;同时可能受到佛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人生最佳准则。中庸思想在《周易》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从《周易》爻位、卦象、谦节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可知《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庸思想 ,它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易经》及自孔子开始的历代注释和发挥而成的易学,包含着丰富的逻辑思想和较为成熟、固定的推理类型,是中国古代逻辑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易学逻辑以推类为主导推理类型,其推类类型十分复杂,大体包括阴阳、五行、八卦等诸种。易学的价值不在占卜,而主要在思想、史料与逻辑。深入开展易学逻辑的研究,对丰富中国逻辑史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睟光性理学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睟光将他所接受的程朱性理学称之为"道学",所以现以中国"道学"的名称、体系及其思想内容为依据,揭示李睟光"道学"思想的蕴涵,建构李睟光"性理学"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仁义内外之辨,告子主张仁内义外,孟子主张仁义皆内,自楚简发现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又重新进行了较多研究。仁义之"内外"含义,人心内外、门内门外、人我内外三种意思均有。仁义皆为内在的观点虽彰显了人的道德主体性,但忽视了道德的客观伦理精神。坚持仁内义外的观点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道德的人性主体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客观根源、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传统家族社会与现代公民社会道德精神的差异,正确认识仁义两种道德发挥作用的不同特点,从而调整道德思维和道德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易思维模式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最根本、最本质、最有意义的是什么?是其“周易思维”,它是通过一整套基本的“周易思维”模式体现出来影响后人,具体可概括为“十二型”:经验综合型思维模式,有机整体型思维模式,天源物本型思维模式,天人合一型思维模式,三才道统型思维模式,阴阳中和型思维模式,因果目的型思维模式,归纳演绎型思维模式,有序生成型思维模式,相反相成型思维模式,生命主体型思维模式,顺性修德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朱子学 13世纪末传入朝鲜 ,在高丽末李朝初进一步发展。它顺应时代潮流 ,成为了社会改革的理论武器 ,并在李朝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李栗谷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朝鲜朱子学理论 ,而且还为朝鲜中后期实学思想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义宾 《阴山学刊》2004,17(1):9-15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朝鲜哲学、文学研究领域,都公认为李睟光是朝鲜17世纪实学思想的奠基人,其中选取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逐一地予以商榷,并认为李睟光的这种"实学思想"是在对"性理学"的批判与否定中建立起来的.根据李睟光对自己学问观--"性理上说"的概括与总结的相关资料,来求证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不但没有对"性理学"作出过批判,而且是"终生操守"性理学"观,所以李睟光的哲学思想依然属于宋明性理学的范畴而非"实学"思想范畴.  相似文献   

19.
感应思想是《周易》的基本和核心思想,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形成和特点的重要途径.《周易》中的感应思想有同类相感和阴阳感而为一两个方面,前者本质上是形式逻辑中的类比推理,但比类比推理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后者本质上是对立统一规律,但由此导致片面夸大同一性而否定斗争性,则又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李退溪在总体上继承朱子理论的同时,以“理气”论“四端七情”,提出了“四端七情理气互发说”,把“四端七情”问题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在终极意义上着重论证了四端与七情的差异,其思想本旨在于对“理”的透彻理解和充分的实践。退溪对“理”的穷究,是为了要凸显人道德的主体性,希望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操持,实现万物存有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