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何炼成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文章,对我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看法进行了激愤的点批.这种点批,实际也是维护计划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因为,<资本论>第三卷正是从作为使用价值唯一衡量尺度的"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脱离市场而人工计算的思路中,设想消灭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可以说,<资本论>的这种"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就是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后来,马克思本人在<哥达纲领批判>开头实际已经否定了它.在我国已坚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之际,在党的十六大后,何教授持续张扬这种"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2.
在很大的程度上,"五四"运动可以看成是报刊诱发的一个新闻事件,因为正是<新青年>等报刊将陈独秀、鲁迅等人对封建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批判刺激了青年学生的觉醒,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也是北京<晨报>、<每周评论>以及上海<民国日报>、四川<川报>、天津<天津报>等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及北京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积极报道形成了社会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问>从"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的维度进行重新审视,可以得出"屈原的<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运用反思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哲学名作"的结论.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觉醒,引发了学者们对"天命"思想的反思,屈原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从宇宙时空,到社会秩序,再到个体存在各个方面对天命进行全面反思.屈原对天命的态度由怀疑、否定发展到批判,表明他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5.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形态在轴心期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型由神学文化形态转变为世俗文化形态.这次转型确立了作为人文主义精华的心学传统,这是今天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资源;但同时也逐渐失落了作为"第一实体"的个体精神,这是与现代性相悖逆的.这次转型经过三个阶段(西周、春秋、战国),而<周易>文本正是其经典表征<易经>观念是其发端,<左传>筮例是其发展,<易传>思想是其完成.唯其如此,<周易>后来成为中国群经之首、百行之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有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文中他坚持从人类实践的角度分析技术本质,在技术批判中采用了独特的人文视角,并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技术批判的最终目标,这些思想对当代的技术问题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异文化的民族,通常是通过"拟似"、"驯化"、"创造"这一模式来受容异文化的.本文通过<怀风藻><万叶集><日本灵异记><三教指归><十住心论>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对这一文化受容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形态研究"五四"新文学,他剖文学、自剖文学与民族自剖文学分别从内倾、外向和寓言的角度构建了"五四"主流文学的形态群落.民族自剖文学作为寓言形态在于作家以其民族代言人的身份来对"自我"进行无情的解剖,以期革除弊端,求得新生.民族现代性的焦虑是这类文学的情感焦点.<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凤凰涅槃>分别从政治、文化的批判向度及构建民族复兴的寓言方面形成了民族自剖文学的独特存在.与这种寓言特征相联系的还存在主题先在或主题的预设,叙事人与民族群体同构关系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之间,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当代文学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依据,影响并生成了以文学工具论和作家改造论为中心的文学意识形态观,强调文学批评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斗争,借助中国当代文学体制而成为文学政策.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论史上一名杰出的文艺工作者,瞿秋白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观,并且借鉴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苏俄一些文艺革命家的文艺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革命实际,在文艺大众化、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文艺的实践理性等方面对中国的文艺发展现状进行了时代意义上的重新建构,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对革命文艺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当下文艺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的时代展开了新的问题境域,但是历史变幻的烟云并没有割断<讲话>与今天的特殊时代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依然可以是我们进行文艺生态思维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学理启示.<讲话>关于文艺与人民、与社会生活和与政治的关系的原则精神,要求今天的文艺自觉关注中国和人类所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具备生态情怀,重视对文艺的生态思维.<讲话>要求文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今天就必须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因为这是迄今最科学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态观;要真正掌握文艺的特殊规律,也必须借助生态思维深入认识文艺的生态本性和与此密切相关的文艺需要及文艺功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在经典化过程中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一个初版本多个修改本的文艺形态。其修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中外文艺修改传统的当代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文学成规、政治主体的召唤、读者的批评等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三是作者自身出于艺术完善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条件下文艺走向市场化。面对商业化的文艺现实 ,文艺批评进入两难困境 ,文艺批评的出路在于批评家的观念的彻底转变 ,社会责任感、理论勇气的增强和批评文本通俗化  相似文献   

16.
余飘  翁扬 《南都学坛》2001,21(4):48-52
毛泽东对文艺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把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标准。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阐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的思想。四、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五、探讨文艺特殊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点。邓小平的文艺论述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深化和发展了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认识。二、指明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三、进一步阐明了文艺必须与人民紧密相结合的理论。四、强化了描写社会主义新人的观点。五、突出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论著关系密切 ,但是终究离不开哲学思想。事实上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意境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 ,更不能例外 ,它是在文学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汲取并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逐步形成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儒教、道教、佛教各学说为代表的哲学思想 ,这三家思想对意境理论的形成肯定有一定的影响。而正因为有这三大文化哲学作其背景 ,意境理论才会有如此突出的民族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制文学批评是法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文学的批评标准仍然要坚持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标准,而政治第一指的是法制的精神、思想、原则与道德,而不是口号。艺术标准要体现法制文学特有的完整性、规范性与实践性。科学的批评与评论才能更好地繁荣法制文学创作,推动法制和法的进程。对文学界的法制文学创作更要通过批评,以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力争通过对其小说批评研究方法的分析,探讨和归纳其夹杂丰富考证学因素在内的文艺批评观,继而对其治学方法提出评判,深刻挖掘其文艺批评观的内涵。论文旨在审视科学的古籍研究重要方略——重视考据,重新提出正确的文献批评道路。同时也提出:讲事实、重考据的考证学在今后的文艺批评中势必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这是科学的文艺评论观和研究观。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是西汉重要的思想作,其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哲学。它从宇宙与人生统一的高度对于精神问题作了探讨,从精神来源,精神与人生,精神与形体关系等角度讨论了这些问题,比先秦时的儒道两家都进了一步,对中国古代论中的精神价值问题有着深刻的启发,中国古代论的精神价值观念,深受其泽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