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宋代文学的审美特征非常鲜明:1.以俗为美成为一种时代审美取向,雅俗并峙成为文坛的基本格局;2.思虑深沉的阴柔之美取代了唐代文学所创造的才气发扬的宏壮之美。宋代文学审美特征的形成只能从其生长环境——宋代社会去寻求解释。宋代所实施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为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以俗为美是文化平民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过唐代,但其国势却是日渐衰微、积贫积弱的。积贫积弱的国势正是宋代文学尚阴柔之美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2.
宋代审美文化的勃兴,主要归因于宋代社会普遍形成的文化享乐氛围。宋代在军事上积贫积弱、屡遭挫折,遂由外向进取转为内防变乱;宋代佛教道教日益世俗化、享乐化,不再神圣不可高攀;而宋明理学则过于重心性内省及自我修身。这林林总总的一切,在客观上导致了对道统理想“内圣外王”中“外王”部分的阉割,从而使人们的操作欲望,由唐代雄浑大气的金戈铁马转变到宋代绵软细腻的舞文弄墨之类的文化享乐上来。宋代词文、书法、绘画、园林、说话及舞蹈等文艺式样的兴盛,正是宋人逃避“外王”挫折,沉迷于文化享乐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唐代道教渗透于唐代文化各方面。本文拟从唐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审美情趣和唐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科技诸方面探讨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及唐文化的道教特征,说明唐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雅俗既是道德裁量的价值标准,又是文学批评的审美范畴。雅与俗分别对应着中心与边缘、古与今、上层与下层、精英与大众,既二水分流,又兼摄交融。随着中古文化向近世文化的转型,晋唐时期带有贵族色彩的传统雅文化观念,逐步被带有平民社会底色的雅文化所嬗代。宋代文人一方面以复雅归颂相号召,另一方面又难免随俗波靡,但是崇雅黜俗始终是其主流。宋代文人所建树的新雅观念,既有古典传统的因承,又有化俗成雅的新机。作为时代口号的"以俗为雅",其目标追求在雅而不在俗;不能简单地将宋元以降的文学发展轨迹表述为由雅向俗的倾斜或转变。  相似文献   

5.
和中国历代女性一样,宋代女性在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宋代女性在农业进步、手工业兴盛、城市经济繁荣中作出了贡献;在文学领域,丰饶的文化土壤上滋润了女性毓秀的心灵,从而使她们抒写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动荡的生活给女性带来了灾难,同时也成为女性文化创作的源泉,其中的文化意蕴深邃而有意义,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不同层面和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审美文化方面绽露出了宋代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大王朝,其文人、士大夫风气,亦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其实,唐代士风并非都是盛唐气象,亦有其阶段性变迁的特点。大致而论,盛唐前,士风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盛衰转折期,则以低沉、悲凉心态为主;中唐一度崛起,士风回升,无条国势已去;晚唐士风则以矛盾、颓废心态为主调,哀婉地吟唱着唐王朝的挽歌。任何王朝,其士风转变与国势变迁互为因果,士风既是国势强弱的“晴雨表”,又是王朝兴衰的“催化剂”。唐亦然。  相似文献   

8.
宋代宗室词人赵长卿,缘于时代风尚、地域文化以及个人心性诸因素,曾经创作了许多俗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词的平民化、世俗化与散曲化的发展趋向.论其文学源流,则远祧敦煌曲子词,近师柳永、黄庭坚,既有承传,也有新变,大体形成了柔婉、明快二者兼容的俗词特色,进而对元代散曲起到了某种开启先声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文学史自当为其确立一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征税派役、治安管理等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是两宋乡役的主要职责。不同职责,国家规定由不同色役分别掌管,但由于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等国势,在实行中却往往是混合执行。从唐、元前后两代的沿革来看,宋代乡彼职责及其所反映出的社会发展过程,其特点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雅与俗,不仅有其社会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产品的社会功利性;也有其文学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创新性;更有其文化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物品的文化整合性。文学作为产品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文学作为作品必定成为个体的创造,文学作为物品必然体现文化的综合。因此,文学的雅与俗的这些价值构成了一个系列性的价值集合体,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显现出由社会  相似文献   

11.
文学观念的发展受到不同时代先进文化的影响。一、中国文学观念的先进特征表现为以和为主的核心思想;二、古代文学观念体现为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三、当今中国文学观念趋向于雅、俗融合。先进文化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唐以后,以雅、俗作为文学审美标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封建贵族文学的审美标准逐渐向封建地主文学审美标准转变.以浪漫之美为特征的盛唐文学及文艺的雅文化,从中唐开始,寻求着与地主文化建构新相适应的美学范式.具体而言,就是在"雅"、"俗"之间寻求适合地主阶级审美理想."唐音"向"宋调"的趋变,正与雅俗消长相融的轨迹相吻合,笔者选择"都市豪估"与"韵外之致"、"村夫子"之讥与"杨、刘风采"之誉、"柳七郎风味"与"弄笔者的自振"三例雅俗之争的个案来透视中唐到北宋审美标准和理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宋代诗学“平淡”美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思维特征上,“平淡”具有集大成意识;2.审美特征上,“平淡”是一种老境美;3.情感特征上,“平淡”体现出处穷而淡然、淡泊却又不失进取的超然心态;4.鉴赏特征上,“平淡”以隽永深长的滋味为审美取向,由此演化出宋人鉴赏诗歌的新方式──涵泳。“平淡”在宋代诗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美学主潮,表现为审美理想的发展与嬗变。所谓“发展”,是指它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所一向追求的壮美理想(阳刚之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所谓“嬗变”,是指它将这一发展到了极至的壮美理想及时转变为一种新的优美理想(阴柔之美),从而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美学思考和艺术追求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握住审美理想这一发展与嬗变的过程,便是把握住了唐代美学主潮,便是把握住了这一时代的美学思考与艺术实践在整个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从唐代城市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出发,分析了唐代文学商业化现象。唐代城市的商业性主要体现在"坊—市"经营空间的打破、商业经营时间的突破两个方面;文学商业化反映在唐代文人逐渐融入市民阶层,作品内容渐渐贴近俗下,文学审美趣味开始朝着满足市民需求方向转变等方面。以白居易和温庭筠为研究个案,论述了文人主动进行文学商业化的探索与实践。提出唐代城市商业的发展推进文学商业化、白居易等文人引领了这一文学发展潮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发展至唐更为鼎盛,故以诗歌中饮食描写作为观照俗文化进入唐诗的切入点具有代表意义,而盛中唐之交的杜甫乃是将俗文化题材在唐诗中作深入开拓的第一人,其饮食描写不仅在数量质量上远超前人,在类别上进行更广泛的扩展,且以写实性的叙事化、本义化手法再现了日常生活的原貌,加快了文学平民化的进程,对中唐至宋的诗风俗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俗文化勃兴的背景之下,词与话本小说表现出极为一致的审美倾向。同时,这两者又在彼此的流传中相互影响,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陇右地区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文化个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陇右地区打开了东西门户,以及唐前陇右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等等,促进了唐代陇右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为唐代陇右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底色、肥沃的土壤。唐代陇右文学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胡汉交汇,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特征。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域风情,无疑为唐代陇右文学注入了刚性之美,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北国风味"。  相似文献   

20.
论宋代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完整的主体审美意识、繁博的审美形态、独特的风韵格调,彬蔚大备,郁郁乎文哉.它既承绪于前代,又改变了前代,给后代的美学史以深刻影响.宋人富于原创精神,获得了创新性美学成就,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审美形式和美学理念.宋代社会与宋美学、宋学与宋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征着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宋人的文化一审美心态和思维机制、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审美风貌,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