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红,梨花白,杜鹃花儿丛丛开,一夜春风吹畲山,嫁到东岭的阿妹,带着女婿回门来。新女婿伴着新娘第一次回门来,给秀丽的畲山增添了喜气儿。老人笑,孩子跳,姑娘小伙子为啥全不见?哈哈,哈哈……,你等着瞧! 快到村口了,一朵娇艳的山花吸引住了新女婿,他摘下畲山花,轻轻地插在新娘的发鬓边。哈哈,哈哈……,树丛中跳出一群手持杉树枝的姑娘小伙子来,挡住去路。“——哩罗”只听一位姑娘在人群中唱道:  相似文献   

2.
招来“女婿”也留住“儿子”仲文据《光明日报》8月21日报道,地处新疆天山深处的两家国营工厂,决定整体迁出,到沿海地区安家落户。新疆有关人士评论说,这是“招来女婿,气走了儿子”。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女婿”固然要招,敞开关门、山门、寨门,内引外联,招...  相似文献   

3.
在湖南古丈县坪坝乡,有一个“女婿村”——溪口村。几十年来,从外地来这里落户的女婿有50多个。姓氏也由过去的向、王、沈、龚四大姓氏发展到现在的30个了。过去,苗族村流传着“好女莫在娘家住,好男莫当上门郎”的说法。是什么原因使这小小苗乡招来了这么多女婿呢? 原来,溪口村处在三个县市的交界,设有墟场。每到传统的赶集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都来这里交流农副产品。每年七月八苗家“鹊桥会”这里更成了青年男女交往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景尖寨里,岩亮一家象过傣历年那样忙碌着。竹楼上的凉席洗得干干净净,火塘里柴禾烧得毕剥作响,又是端酒,又是做菜……老两口正忙得热火朝天,儿子岩亮在楼下喊了一嗓子:“波、咪——客人来啦!”竹楼梯一阵嘎吱作响,上来了两个戴“云南民族学院”校徽的青年,身后还有四个笑容可掬的外国学生:一个大胡子,三个碧眼姑  相似文献   

5.
畲山的歌     
舞蹈《新女婿》自始至终用山歌贯穿着。的确,畲族儿女爱唱山歌,他们不但在待客、婚庆或节日中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在山间劳动时,也常以歌当  相似文献   

6.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阿尔语系蒙古语族,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达斡尔族在解放前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政府执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使达斡尔族人口得以迅速回升。目前,达斡尔族人口增长趋势已过渡到有计划的适度增长的良性循环阶段。达斡尔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同姓内禁止通婚。入赘婚比较普通,男人入赘女家后,所生子女内属父亲的"哈拉"(代族),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权。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订婚后,男方送马、牛、猪、羊和酒等,这叫大礼,达语称"恰安特"。这一天姑娘要躲起来,不见未婚夫。结婚前一个月,还要送一次小礼叫"托列"。礼品主要是衣服、被褥等,这时女婿和姑娘可以见面,在一起吃"拉里"粥或挂面,有的人家当晚男女便同房,女婿过一两天后回家。一般在春暖花开时举行婚礼。  相似文献   

7.
我家是一个不寻常的民族家庭。其所以不寻常 ,并非出了什么显赫人物 ,而是我家两代 ,包括儿媳女婿共8口人 ,是由4个民族组成 ,有汉族、傣族、景颇族、土家族 ,人口与民族比例是2∶1 ,来自山西、河南、广东、云南等省。并且 ,在我们家 ,儿女、儿媳、女婿都是大学毕业生。作为一家之长的我是汉族 ,广东省阳江市人。参加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来到云南边疆 ,驻守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妻子方兰琴是傣族 ,潞西市人 ,是民族土司代办的子女 ,她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感召下 ,15岁(1951年)就参加革命组织 ,造她老子的反。195…  相似文献   

8.
包机去朝觐     
经过互联网上报名排队、缴费、办理护照签证、体检接种、出国常识培训等各个环节之后,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花寺村的回族村民马少祥和老伴马月梅高高兴兴地坐上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包机,从银川启程赴沙特朝觐。老两口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每天抓紧学习《古兰经》和有关朝觐的知识。儿女们更是满心牵挂,早早为双亲准  相似文献   

9.
“怒帕姝芜”“怒帕姝芜”译成汉语,就是:怒家人的女婿。一个异乡异族男子,要想得到“怒帕姝芜”称号,犹如在异国高等学府深造想获得博士学位一样不容易。只有在怒寨“生根、开花、结果”直至埋忠骨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赞誉。而纳西族老干部和最贤,在滇藏边境的怒家山寨荣幸地得到了“怒帕姝芜”称呼。还在31年前的初春,已经在“边纵”七支队任了  相似文献   

10.
外族女婿是哈尼族迁徙史诗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文学形象,他们在不同的异文版本中反复出现,并出现在相似的情节中,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征。本文分析了这一形象三个层次的程式化特点,试图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滇南大营村回族名人辈出,马廷辅即其一。文章中记述了马廷辅撰写的《"昭垂千古"建寺碑》和《本村门役碑序》2篇碑文,介绍了碑况和碑记的主要内容,对白寿彝先生提出的马廷辅四五十岁中举、是伊玛目和马明阳的女婿等看法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2.
何味包容     
满族作家赵大年写过一篇小说叫《西三旗》,说的是老派旗人佟二爷夫妻俩的故事。这老两口每年旧历二月初八,非得摆谱儿“当一回主子”;一天要把全年辛苦攒下的那点钱全花了,吃仿膳点心,雇小厮伺候,清水泼街,黄土漫道,拿着架子请客……这就是典型的老派北京旗人:有钱真讲究,没钱也要穷讲究。  相似文献   

13.
我的邻居奥地,是结古乡团结大队第三牧委会的牧民。今年上半年才结束了牛背上的游牧生活。三个大孩子继承了父母的牧业,老两口在结古镇安家落户,住进了三间新盖的土房。他们把苦难的过去丢在了背后,将富裕的未来抱在怀里。幸福来得这样迟缓,已到人老珠黄的时候,但他们毕竟是幸运的,亲身感受到这种人寿年丰的欢乐。这一家规矩老实、守本分的牧民,今天人心归向,苦尽甘来,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下女夫词》是唐时敦煌地区民众在举行婚礼时所唱的歌词。敦煌遗书有《下女夫词》八件,记载了当时婚仪的“下女夫”之俗。女夫即“女之夫”,通称女婿。但是对“下”的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正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有个十分特殊的家庭:一家九口,四世同堂,情融五个民族。一家之主是79岁的壮族老人侯振荣,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也没闲着,给正忙着修房子的儿孙做帮手,搬搬砖递递瓦。"儿孙都长大了,以前的老房子不够住,打算修个大一点的,一大家子和和睦睦住在一起。"侯振荣老人笑着说。早年,壮族的候振荣经人介绍,与一位来自马堤乡的苗族姑娘结为夫妻,生下两个女儿侯日孟(苗族)、侯日莲(壮族)。小女儿侯日莲外嫁后,大女儿侯日孟招来一个侗族的上门女婿石成建。婚后,大女儿侯日孟生下儿子:侯光祖(侗族)和侯光源(壮  相似文献   

16.
从蒙古语“女婿”、“媳妇”称谓来源看婚俗的变迁哈斯巴特尔有些亲属称谓词的来源直接反映着当时人类社会中的某种婚姻习俗,因此,通过对某些称谓词来源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操该语言的民族的一些婚姻习俗以及它的变迁。蒙古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之一。她...  相似文献   

17.
桂西“三林”壮族“殴凯”婚俗樊正强,梁耀积(百色供销学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简称“三林”,下同)的壮族中,盛行着“殴凯”婚俗,这种婚俗尤以三县境内驮娘江流域最为流行。“殴凯”为壮语娶姑爷、女婿的意思,“殴”直译为“...  相似文献   

18.
略论阿帕克和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帕克和卓,本名伊达耶图拉和卓。他一生的活动与十七世纪下半叶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历史结下不解之缘。近二百年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兼有。有人认为,阿帕克和卓是仅次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及其女婿阿里的“先知”,是一个对十七世纪维吾尔族历史“开创正义之业,奠定正义之道的伟人”;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善于变换手法,有  相似文献   

19.
男子结婚必须先入赘到女方家,生活若干年接受磨炼和考验后,方可携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或分出另立门户。这就是滇南绿春县的西么罗人“考”女婿的传统习俗。 西么罗属哈尼族支系,在绿春县主要聚居于半坡乡许多山寨。西么罗人很少有开始就把新娘接到丈夫家成婚的惯例。男青年经过定亲喝上门喜酒后,即可到女方家与之生活居住、  相似文献   

20.
楚科奇人楚科奇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专区。从前 ,楚科奇人流行“牧放娶妻”的习俗 ,即小伙子在婚前要到姑娘家帮助干一段时间的活 ,以抵彩礼。然而 ,楚科奇人自己不认为该习俗是做工偿债。姑娘的父亲解释为他想了解未来的女婿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否勤劳 ,是否不怕脏、不怕累 ,能不能养家糊口。经过劳动考察 ,如果姑娘的父亲认为这位小伙子已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 ,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他。此外 ,从事养鹿和海上狩猎的楚科奇人常常先收一个小伙子为义子 ,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过去 ,楚科奇人的婚礼比较简单。新娘在近亲的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