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休谟问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认识史上,休谟问题是向人类理性提出的最大挑战。该问题的核心就是休谟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法所做的两个著名论证。休谟问题之产生,完全是由经验主义的原则而导致的。经验主义否认人类有能力突破感官的限制,主张人的认识只能封闭在自身的感觉经验之中。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要真正解决休谟问题,就必须跳出经验主义的牢笼。  相似文献   

2.
休谟哲学向来以"怀疑主义"著称于世,他在对道德标准的认识上也充满了怀疑的精神。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休谟反对将理性奉为圭臬,以致于忽略了情感因素的做法。休谟的伦理学具有鲜明的"非理性"色彩,他始终强调情感与感觉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认为理性与道德的关系并不像理性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紧密。本文将通过分析对休谟在《人性论》中对道德问题的论述,尝试探究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休谟对由"是"到"应该"问题给出了否定答案,这一问题成为之后伦理学必须研究的问题之一,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情感主义、规定主义、社群主义或商谈伦理学都不能在休谟提出问题的范围内给出合理解读。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可以推导出原级价值判断和次级价值判断,以此为前提,"休谟问题"只能存在于事实判断与次级价值判断之间,从而实现对"休谟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休谟的因果现是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休谟对人类知识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了休谟的因果观.休谟的因果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知识的确切性提出怀疑.他的哲学体现了对独断的理性精神的否定批判.休谟哲学以经验主义为起点,以怀疑主义为方法,最终以功利主义为归宿.  相似文献   

5.
休谟从经验主义的怀疑立场,把因果性、一般性、必然性理论放在特殊的因果性的必然性问题中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必然性只是心灵的习惯性联想。康德从理性的角度考察因果必然性问题,把这个问题转换为因果必然性是否可以被理性先天思维的问题。通过考察当代康德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康德虽然没有解决"休谟问题",但是他出于批判哲学的立场转换了这个问题的视角,给予了它更深入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激进经验主义是德勒兹对休谟经验主义的后现代诠释,也是一种后经验主义。在德勒兹看来,休谟不仅构想出了关系理论,而且更为重要地构想出了"关系实践",给经验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和真正激进的力量。对德勒兹来说,非经验主义者的每一种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遵循关系来源于事物的本质,而"真正基本的命题"和一切形式的激进经验主义的共同主题则是关系"外在于它们的项"。激进经验主义的关系概念不仅反对本质主义的——内在主义的理论的总体化取向,而且充分肯定了关系在生存的不同模式的创造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以这种或者那种散乱搭接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的经验世界的多元易变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把休谟问题界定为归纳逻辑是否得到证明,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得到证明的问题.他在解决休谟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归纳逻辑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被证明为有效的问题,归纳逻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这确立了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而这种在解决休谟问题过程中衍生的反归纳立场,正是波普尔确立"可证伪性"划界标准及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的逻辑前提.可以说其整个科学哲学体系就是从中逻辑地演绎出来的.因此讨论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对于理解波普尔的反归纳立场及其理论效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洛克批判天赋论的前提及内在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克对天赋知识论进行了异常有力的批判.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批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洛克对天赋知识本身的分析和否定上,而这个批判的前提与内在矛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没有成为西方哲学界关注的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它在哲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洛克的批判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前提是:"心中清楚分明的观念都为心灵所知觉"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于心中".它们是巴克莱和休谟推进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它们也导致了英国经验主义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到处自我标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实际是到处修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一九七四年,毛主席指示要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反修防修."四人帮"却公然篡改毛主席的指示,别有用心地大讲所谓经验主义是当前主要危险,大反经验主义.反党分子姚文元首先在他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经验主义是主要危险"的论点.接着,"四人帮"狗头军师张春桥在军队的一次会议上又把当前必须着重反对经验主义讲了一通,并声称要把反经验主义"当作纲","联系"所谓"存在的这些问题来学习."以后他们又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大放厥词,历数所谓经验主义的危害,叫嚣这  相似文献   

10.
"不可知论"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新休谟"学者提供的这一形象的当代版本。然而,这一版本蕴含了两个并不适合阐发休谟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心物二元与表象主义实在论。究其缘由,学者们往往夸大休谟认识论与笛卡尔、洛克认识论的连续性,而未意识到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本不同。一个适合刻画休谟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是"知觉一元论"哲学,这一哲学取消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只从知觉世界内部提出认知的规范或真理问题。由此休谟给出了独特的信念及其辩护理论,该理论扭转了近代认识论的运思方向,展露出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1.
市场社会需要以财产所有权为核心的最小限度的规则.而休谟的财产权理论最早亦最完整地揭示了这样的规则.首先,市场经由交换而成立,而交换的首要条件是确立财产所有权.其次,交换的法律表现即为契约,私人间的交易契约表示财产权的变动,即产生市场.最后,为使私人间的交易安全而有效率地进行,需要正义之法保障.依照休谟的说法,即稳定财物占有、根据同意转移所有物、履行许诺,此三者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用现代的表述说,其亦是市场社会成立的基本法.哈耶克认为,它将与人类这一物种同在.  相似文献   

12.
对实在概念的误用是当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人们常把实在概念和实体概念相混淆,然而,前者是-个认识论概念,后者是一个本体论概念。仔细分辨这两个概念,那么就可以找到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争论的症结所在。实际上,二者争论的根潭来自于休谟问题,只有解决体谟问题才能确立科学实在论。从现代逻辑和语言哲学看,休谟问题是可消解的,而科学实在论正是在科学现实基础上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13.
在元伦理学中,休谟的"是"与"应该"问题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问题联系起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教条.本文通过逻辑史考察,将实践的结构解析为"应该"、"做"与"是"相联系的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解决价值论的休谟问题:"是"与"应该"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偶然的、经验的关系而不是必然的、先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休谟是近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高全喜先生的《休谟的政治哲学》是国内学界研究休谟政治哲学思想的第一本专著。但该书对休谟政治哲学的一些论述和解释,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辨析和澄清这些论述和解释,也是一种深化对休谟政治哲学的理解和诠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要回答休谟伦理学是否是美德伦理学这一问题,我们需对美德伦理学的定义、休谟伦理学与这些定义之间的吻合度以及休谟伦理学的总体特征进行考察。基于“以美德为中心的”美德伦理观,休谟伦理学并不主张有德之人是美德知识的来源;基于正当与美德关系的美德伦理观,休谟伦理学是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并存的伦理系统。把休谟伦理学视为美德伦理学或者其他单一类型的规范伦理学都不恰当。休谟伦理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其道德心理学和基于实践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伦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休谟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所谓归纳问题等于休谟问题,那实际指归纳问题是在现代语言哲学背景下对休谟问题的一种重述.由于休谟问题是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根据我们获得的经验渗透理论,这样归纳问题实际上可被消解.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不仅对休谟哲学的渊源、实质、特征和学术个性有深入的理解,而且把“休谟问题”引入历史学、伦理学特别是文学研究之中。更可贵的是,他将休谟的“自我”说融入自己所概括的“破我”说,揭示出“破我”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进而为其“打通”说给出学理上的根据。因而,青年钱钟书的学术研究的哲学倾向已打上了某种休谟哲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休谟道德理论包含多种理论倾向以致显得较为庞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暗含道义论倾向。借助孔孟儒家的道义论理论,有助于澄清休谟道义论的特征和地位。儒家伦理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道义论,它与休谟的道义论旨趣颇为接近。从二者对道德根源和仁爱动机的论述展开比较,看出二者的理论交点和分歧点,从而能够加深对二者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并澄清休谟道德理论中各种倾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解析了近代唯理主义堕陷为极权主义的逻辑过程 ,阐述了休谟认识论与因果哲学背后的自由主义内涵 ,以及 2 0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与休谟哲学的直接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