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百年来,中国青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运动并勇于实践。中国青年运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青年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党的领导为青年运动指明了奋斗方向,让广大有志青年积极地投身到青年运动的开拓创新发展中,从而推动青年运动蓬勃发展。从党领导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中总结经验,对坚定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和激励他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引领新时代青年运动向好向善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青年在马来西亚佛教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无论在弘法、文化、慈善、培训等方面,马来西亚佛教都有青年的踪迹.独立前的各种准备,尤其从“民间佛教”进展至“知识佛教”,是马来西亚佛教青年运动的基石.之后,佛教界对青年的重视、佛教团体的大量成立、佛教领袖的付出等原因,让马来西亚佛教青年运动从萌芽到发展.最终,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的成立,让此项宗教运动达到一个巅峰.本文探讨了马来西亚佛教青年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青年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南方局和周恩来等同志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就发表了《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给青年运动指出了斗争的方向.他把青年运动作为抗战的支柱,用“任重道远”这四个字精辟地概括了革命青年的历史责任,号召青年“到军队中去”、“到抗日救亡最需要的地方去”,勉励青年“努力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努力去争取独立的幸福的新中国的来临.”同时他把青年、学生工作作为发展进步势力的重点之一,每到关键时刻,都给重庆青年运动以明确的指示.为了加强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新华日报》开辟了《青年生活》专栏;南方局青委主办了《战时青年》,指导和关心青年的斗争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一二·一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次学生运动中,可以看出现代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不断追求进步的历史轨迹。周恩来在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十周年的大会上说,“五四运动未完成的任务,由一二·九青年运动继承起来,一二·九未完成的任务,由今天的青年运动(即一二·一运动——引者)继承起来。”三次学生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  相似文献   

5.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青年展开了有声有色并且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成功地领导了延安时期的青年运动,这为今天更好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主要经验有: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典型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政治运动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注重实践及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民族和国家的前途而奋斗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泉;一大批高素质的政治教育队伍是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在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运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心任务而蓬勃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青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青年艰辛创业、开创未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青年解放思想、开创新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青年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归根结底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广大群众、引领青年成才发展、培育青年骨干力量是党领导青年运动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青年的迫害 ,及由此激发的义和运动中爱国青年的反抗斗争。本文指出 ,这种斗争既具有近代爱国主义的特点 ,又表现了青年群体的个性特征。这一斗争值得充分肯定 ,又有明显缺陷。它是传统青年运动的总结 ,并为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青年运动的出现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着中国青年有其自身两大弱点:即革命立场模糊和阶级意识淡薄。因此,中国青年运动要实现由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向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革命性质转换,必须要坚持走与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基本经验。以张太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团一大"前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共青团的组织下,青年运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年植树造林活动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青年植绿护绿活动阶段,以及新时期的青年生态环保活动阶段。总结我国青年运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生态建设,着眼于青年成长教育开展生态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开展生态建设,并为之创新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这些经验的总结,对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文协"桂林分会团结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文化运动;重视文化自身建设和培养青年工作;努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为推动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究其原因有三在桂的文化人士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中共党员的骨干作用以及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1.
1949年,王震大军在转战西北、进军新疆的途中,在西北四省共招收1万多名知识青年入伍。其中女性有1000多人,大多数为陕西、甘肃籍女性。进疆的陕甘女兵文化程度大都在初中以上,他们中的大部分担任各类文化速成小学、中学文化教员,从而迅速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在婚姻生活方面,她们中的一部分人由组织安排,与部队的干部和战士结婚成家;一部分则是自由恋爱,结为婚姻。陕甘籍女兵在新疆的屯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是目前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无论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社区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实践的研究与反思,进一步提出旨在促进大学生个人、学校、社区与社会四者协调运作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我党两代领导核心的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内在逻辑演进既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为新中国的文化安全建设确立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邓小平既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又克服了其中的不足与缺点,把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落到了实处,体现出我党国家文化安全观与时俱进,不断趋于科学、合理的发展态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与陈独秀、胡适等人有着明显的区别,集中反映在对新文化运动的两个独特定位,即"文艺复兴说"和"洪水论"上。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既反映了他社会改良的主张,同时也体现了一名成熟思想家的文化自觉,其独特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农业“大跃进”运动的兴起离不开当时的政治运作。在动员方式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打掉农民的自卑心理,提高其自信心,运用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灌输,使整个社会步调一致,统一到对运动的支持上;在运动模式上,循序渐进,开展鸣放辩论;在运动伦理上,实现价值观的重构;在组织保障上,建立严密的基层权力网络结构体系,经过上下互动,使运动顺利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山西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归结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主要有以维护统治为轴心的功利性、国民意识驱动下的民族性、体现个人意志的独特性、沽名钓誉式的虚荣性以及军阀本性导致的短暂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义崩解、游戏当道、解构至上,造成198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向边缘靠拢的风潮。权宜性的“后”字,极贴切地表述了后现代思维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台湾现代诗界对于后现代状况的发生与取名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不赞成或不喜欢后现代艺术表现的学者、炒作或消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者、及从文化角度研究后现代的学者除外,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论述意见也有分岐明显的两派。通过探讨理论演绎后的台湾后现代论述轮廓,从时间上与美学上的后现代意涵,可把握台湾现代诗坛理解中的后现代诗特质,追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派别与意见.进而讨论奚密、廖炳惠、简政珍对后现代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集中爆发了各种各样以青年为主体的争取平等权利的激进运动,而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则从思想上颠覆了盛行于美国青年中的主流价值观。从家庭角色、性别角色与同性恋权利的性别平等,黑人、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同美国白人之间的种族平等以及青少年小说与成人小说之间的文化平等角度探讨了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对青年平等观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9.
日本强制吞并朝鲜后,以《朝鲜教育令》为基本法令推行殖民主义教育。为了培养殖民地统治的顺民,日本统治者对朝鲜人民进行了泯灭其民族性的同化教育以及低级简易的愚民教育。然而,殖民者的最终目的是对殖民地人民进行奴役和剥削,培养下级劳动者的实业教育也受到殖民当局的重视。面对残酷的殖民教育,朝鲜人民在国内外开展民族教育,向朝鲜青年传播爱国思想和民族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