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 2 0世纪 90年代初以来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 ,而“地球村”里的纠葛、摩擦、冲突和战争频仍不断 ,人类所面对的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等等也日趋严峻。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 ,一些宗教界、学界和政界的人士提出了建构“全球伦理”( global ethics)的倡议 ,并提供了一些全球伦理的“模本”。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德国神学家、图宾根大学教授孔汉思 ( HansKung)等人起草 ,在 1 993年“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 :“我们的世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根本的危机 :一场发生在全球经济、全球生态和…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观察世界,把中国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国应做“世界公民”的思想,从而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让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战略决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关系得到很好改善,而且对世界的稳定、和平与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今日世界正在向“一体化”继续迈进,“地球村”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形势,新一代领导人指出:期待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必须以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有为的精神,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建,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3.
第七讲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全球化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与全球化的关系 所谓全球化,是指人类的交流和来往已冲破地域、族群以至国界的限制。国际间的行为主体也已不再限于国家,而扩大到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地区集团甚至个人。交通、信息的发达,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理想,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落,所以人称“地球村”。  相似文献   

4.
占毅 《南方论刊》2009,(11):66-67
21世纪的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之中。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正变成“地球村”,各种思潮相互碰撞,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科学与伪科学、宗教与邪教、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等让当代年轻的大学生们感觉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专门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与引导,多措并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构想,不仅是中国国内政策的延续,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与当今世界流行的“全球治理”观念不谋而合。在全球治理中可以实现和谐世界的构建,因为全球治理从全球观念和价值层面上反映了对和谐世界的追求;在全球治理所倡导的共存、共治、共荣中能够实现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全球治理在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目标中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就是要努力推动“和谐世界”的构想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变成现实,使中国真正成为“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中国哲学方法论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人类文化发展已经超越了建立在一元文化观基础上的简单区分中心与边沿的历史时期 ,而进入到一个多元文化并存 ,集中全世界民族文化之智慧精神以解决“地球村”所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新时代。中国文化要真正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社会及人生产生现实的影响 ,就必须根本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僵硬思考模式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实际存在的脱节状况 ,并进而在这三个向度达成互诠互释、双向回流的“诠释圆环” ,真正实现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古今中西”思想资源的融会与贯通  相似文献   

8.
人的超越性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发展。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去探索真(为何如此)、去寻求善(应当怎样)、去实现美(是与应当的统一),把世界改造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同天人”,“合内外”,“穷理尽性”,“万物皆备予我”,这实在是人对世界这个自然的超越。人生也是自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侧为生,散则为死”,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9.
一、“公共财产”的有机整体性在“科学使世界缩小”的时代里[1] ,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表现在经济方面 ,就是“世界市场” ;表现在文学艺术方面 ,就是“世界文学”。这种“世界市场”、“世界文学”就是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公共财产”。世界文学中的各国文学的关系 ,也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一样 ,存在着一种达尔文所说的“生长相关律”[2 ] ,即各国文学的变化和发展都变成了彼此作用、相互关联的一种规律和世界性的“公共财产”。当某一国度文学中的某种文学思潮的涌起与退落 ,某种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创新与摈弃 ,常常是既…  相似文献   

10.
郝亚明  杨文帅 《学术界》2024,(2):93-102
总的来说,现代人权意味着人类社会崇高的道德诉求、政治理想与法律规范。中国提出并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权的政治性、道德性和法理性三个本质维度引领着全球人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德诉求,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普世价值”到“共同价值”的共识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世界历史的政治理想,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单边主义”到“多边主义”的秩序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回应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的法律规范,引领全球人权治理从“强权即公理”到“良法即善治”的机制转向。  相似文献   

11.
罗马俱乐部曾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危机”和“发展困境”作过广泛而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报告,并列举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世界性疑难问题”,描绘出了一幅由种种疑难问题交织而成的“人类险境图”。罗马俱乐部前主席奥尔利欧·佩奇曾经具体地从十个方面列举和剖析了现代人类的“衰落综合症”。当我们从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高度来考察当代人类的“发展困境”时,这些问题实际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国际社会的“困境”,主要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不同国际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集团等这样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人类文化的基本矛盾与抉择贺来林兵对于世纪之交的人类文化,人们爱用“理想的冲突”、“众声的喧哗”等充满感情色彩的话语来加以概括。的确,当今人类所面对的早已不再是一个“无噪音”的、澄明纯粹的单一性世界,而是一个多元的、有着多种声音的复杂世界。在文化...  相似文献   

13.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等政策能否成功,有待于一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努力,关于人自身的研究日显重要。研究中国人发展应具有全球视野,即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中国人之传统、现状、未来,才适应“地球村”、人类文明交融的现代化时代要求。汤一介先生论述中国文化研究时,曾说“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也就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鸡犬相闻”的地球村,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时,他又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并明确提出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网络空间行为等要求.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既给人们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和舞台,又对人们的道德要求和责任担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为主体网络信息的自由表达有其必要的边界和限度,网络行为中的责任担当对规范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有序发展存在着积极的应然价值,自由与责任构建了网络空间最基本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15.
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 ,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观念的变化 ,而且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根本性转变。人类传统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社会体制受到严峻挑战 :网络时代信息的扩张性与无国界传播使传统国家观念与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冲击 ;网络生存空间的存在与交往形式的变化使传统民主与自由的观念与体制面临巨大挑战 ;网络社会虚拟空间的出现向传统以真实存在为对象的自然主义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难于解释的问题 ;网络资源的无限扩展性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设定 ,如此等等。在迈向新世纪的时候 ,人类必须审慎权衡网络化给人类带来的机遇 ,同时也要面对挑战。网络化不仅带来了社会发展的福音 ,也带来了“潘多拉盒子” ,它给我们送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也搭配了诸如“电脑黑客”、“信息霸权”、“信息殖民”、“网络失控”、“网络战争”等问题。这组论文从多学科的视角 ,揭示了网络时代社会科学诸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网络化对中国的启示 ,我们热忱欢迎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面对百年变局的持续演进,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史研究为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路径拓展带来了诸多启迪。它揭示了非西方国家被“西方的崛起”所遮蔽和简化的历史,并将当今世界的“底色”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它的研究主题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研究议题高度“契合”,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它重构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的努力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民族国家的理解,也为反思和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不一样的世界历史话语。不仅如此,在全球史视域中,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为超越西方大国的兴衰逻辑提供了历史依据,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亦为国际关系理论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创新”越来越成为各学科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地球村”日益形成的局面下,新闻教育系统的陈旧性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新闻教育现状存在的诸多困境,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在“新闻创新:迎接WTO的挑战”研讨会上,新闻教育专家曾建雄教授指出:“新闻教育的雷同化、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创新能力,应大力进行新闻教育创新。”“大胆推行不同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新闻传播人才,如新闻与经济、新闻与娱乐、新闻与网络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①。丁柏铨教授认为:“新闻…  相似文献   

18.
央泉 《云梦学刊》2015,(3):104-107
赫尔曼·麦尔维尔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其海洋小说《奥穆》中,麦尔维尔为我们描绘了曾经宛若“世外桃源”的南太平洋岛屿是怎样在白人殖民者的侵略下,逐渐变成了满目苍凉、民不聊生的地狱般的世界。《奥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所滋生罪恶的批判,同时也是为人类失去美好“桃源世界”所谱写的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19.
困境与出路:消费主义的生态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虚假需要窒息、扼杀真实需要的消费主义浪潮,在给人们带来了短暂快感和虚荣心满足的同时,更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使人类远离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因此,人类要想拓展持续发展的新时空,就必须克服、消解需要的异化,超越消费主义。而摈弃畸形的价值观念,努力弥合利益差异,树立“地球村”的整体观念,确立人类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则是其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了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的预言在互联网崛起的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奇特的媒介理论如:"冷、热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等都给人以震撼.但也因此使他成为学术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