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命价值的关注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永久性的母题。他确定了两种生命价值 :一种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一种是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精神价值。要使人的生命存在有意义 ,最主要的实践方式就是奋斗 ,精神价值可以超越生命存在价值而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池田大作思想中的核心概念。1972年,池田大作就开始对生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生命”一直是他讨论的中心问题。池田大作“生命”概念有三层含义:个体生命、宇宙生命和价值生命。个体生命是现实中存在的生命,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宇宙生命是指宇宙蕴含着诞生生命的力量,宇宙本身是一个超越生死、永恒生命的实际存在,并与人的生命深处相契合;价值生命是指生命的尊严和人对生命的尊敬,是池田大作生命概念中的最核心内容。池田大作思想的各个方面都体现了生命的精神,生命的光辉是其思想体系的根本特色。池田大作生命思想是东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21世纪人类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济萍 《南都学坛》2003,23(4):121-122
<正> 劳动一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首先对“劳动”进行如下分析:(1)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首先是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必要的手段;(2)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当中得以确证自己的力量。这是劳动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两个层次。也就是说人通过劳动,一方面满足了自身肉体的需要,维持他个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实现了他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4.
人之生命完整性是人的肉体与精神,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它的实现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使人从一个自在的存在走向自为的存在。人之生命完整性意味着人终极的圆满存在,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教育以人为出发点,不懈追求人之生命完整性,以实现人之生命完整性为终极目的,不断引领人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灵魂是人的内在本质或内在规定性,它携带着生命历程的进化信息,是人的先天秉性;它提供了生命的初始能量,是人生命的原动力。人的生命现象实际上就是灵魂与肉体的辩证统一过程。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是人生命的开始,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是人生命的终结。中国早期哲学尤其是道学与佛学基本上正确地把握到了灵魂这种生命本体的客观存在,并准确地认识到了灵魂与肉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朽的灵魂     
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真正死亡的概念,原始人在创造灵魂的同时也就赋予了生命的永恒。几乎所有民族都曾有灵魂崇拜意识,他们相信灵魂的存在,并且认为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人的死去只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能离开躯体继续存在,即灵魂不灭。如《礼记·郊特牲》说:“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在中国人眼中,一个有生命的人是由肉体(形魄)和精神(魂气)两部分组成的;在埃及,人们也认为人有灵魂并有双重灵魂,人死后他的护卫灵魂守候在尸体旁,另一个身魂则前往阴间;希伯莱人和古希腊人也同样相信人是有灵魂的;犹太  相似文献   

7.
尼布尔认为,人本性中的非自私冲动赋予了他一种超越自我去追求生命永恒性的能力,促使他与其他生命共同体达到某种和谐.这种自我超越性在个体上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将理性和宗教作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资源而言,都为个体的自我超越提供了助力.但当个人进入到社会,由于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共同体,理性资源的匮乏、宗教资源的局限、国家自身的虚伪与自私、特权阶级间的伪善与自欺,使得个体的自我超越能力在社会中受到极大限制,从而形成群体自我超越的困境.通过对强制的分析, 笔者认为,实现群体自我超越的有效策略应如尼布尔所言,将强制手段与理性道德和宗教仁爱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人能永生不死吗?从人类由古至今的种种探索看,无论是肉体层面的永生不死还是精神层面的永生不死,都未见成功。然而,用克隆转忆的路径就能实现这个梦想。它的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这个克隆体的大脑中,就能使他死而复活。而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进行,就意味着他的永生不死。  相似文献   

9.
就个人发展而言,物质和精神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肉体以及与肉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外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是物质方面,思维以及相应的意识活动是精神方面。一个人的发展当然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然而,个人的发展程度与物质条件并不总是成正比的,或者说,有了强...  相似文献   

10.
人的一般本质是指所有个人都具有的共同的根本特征。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类生命存在和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但是,劳动并不是人的一般本质,它并不为所有的个人都具有,马克思说: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2]可见,劳动诈为人的类本质,并不是人的个体本质,因为人们是不可能逃避自己的本质的。那么,人的个体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极难回答的问题。早…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过:“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1]性的活动是人类生命之源泉,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12.
尼采以“肉体——生命”为尺度重估一切价值,颠覆了西方的整个形而上学体系,也对西方的思辨美学提出了质疑,尼采主张应从“肉体——生命”的角度重新研究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意义,尼采认为承担这一研究的学科应当是美学生理学。尼采的美学生理学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美和艺术对于生命,对于肉体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研究个体的生命状态对于创造艺术和美,以及欣赏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将肉体的生理反应与审美过程结合在一起,把艺术归结为对肉体和感官的暗示;第三个方面是对美学这门学科自身的生命状态问题的反思,要求建立“强力美学”。尼采“美学生理学”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对,对一切否定生命的思想的攻击与反驳;第二是从应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状况与美的创造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和艺术所引起的人的生理反应,并以这种反应为评判艺术与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主题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爱智",而是"求乐".从孔子开始,直至近代,其道"一以贯之".中国哲人追求的不是酒色等肉体享受,而是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个人就能超越他的有限生命而达到永恒存在.但快乐不在天上,也不在世外,而就在人间.个体人格只有在百姓日用中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14.
宗教死亡观与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医学为代表的世俗观念一般认为,人死如灯灭,肉体一旦死亡就可宣布人之整体亦消亡。宗教既肯定人有肉体死亡,也肯定在此肉体死亡之际与之后,人还有“不死”的宗教性的生命存在。而宗教的临终法事及终后法事皆藉此理论而建立。宗教的临终法事可看作是宗教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形式,它可以参与或促进医学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15.
李冷在《灭亡》和它的续篇《新生》中都出现过。不过,在《灭亡》里,他是作为杜大心的陪衬,以一个泛爱的和平主义者的面目出现的。在《新生》里,李冷则成了作品的主人公。关于《新生》,作者曾说:“《新生》写理想不死,一个人倒下去,好些人站了起来。”又说:“我想写一个人的转变,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谈<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克尔凯戈尔关于人的理论,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人是由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自由与必然以及灵魂与肉体等两极因素质构成的综合;第二,人是一个孤独的存在个体,他永远处于不断的生成之中.笔者肯定克尔凯戈尔对人的主体性的重视,但同时又指出,克尔凯戈尔关于人的理论的立足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素质的本义是本源性与本体性的结合。就人而言 ,其本源性就是有机生命体 ,在生命的过程中展示机体的活力 ;其本体性就是精神生命体 ,人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基于此 ,人的素质即生命 ,它由知识、能力、人格三个层面组成 ,在生命论中 ,他们均被赋予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觉从生命视角认识和解释人生,以感悟方式执著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在现代中国诈家中莫过于沈从文。沈从文在仙游历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生体验中,出干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类未来的关注,他将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体。生命,对于人来说,无非指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人的本性也蕴含于人的肉体和精神之中,所以首先必须是生命存在,才能谈得上人性。同时沈从文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它本质上是美丽的,人的本性也是美丽的,生命圣洁性的最大敌人来自世俗的物质欲望,生命的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它不仅关注生命的发展,也基于生命的追求。人既有自然生命的属性,也具有价值生命的属性。池田大作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倡导生命化教育的思想体系,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生命的完整性;要凸现生命的灵动性;要张扬生命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体现一个人双重生命的存在,才能达到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莫言作品总是从基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的。“肉体与生命主体精神”的共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莫言的作品竭力从虚幻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不实的天空沉落到坚实的肉体生命的大地上.揭示出一个个生命主体的精神泉源。这是莫言作品生命力的真正所在。而“身体化”、“感官化”、“感性”、“感觉”等只不过是它的一种表面征象。道在肉身。道成肉身。这是莫言小说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