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以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为论题.针对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重科学性、轻价值的偏向,文章从思想史的角度考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范畴,分析了马恩的资本主义论,以及他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概念,从而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是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体系,同时也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社会历史价值的价值学说.价值原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追求社会主义价值原则,既是马恩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又是他们评价社会现象、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尺度.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分野之处,并不在于其价值目标,而在于前者以浓厚的历史理性作其本体论基础,价值原则是与历史原则内在地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和重要思想,实践作为可以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必然是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虚拟实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虚拟实践是否是实践的问题是探讨的焦点之一。从虚拟实践的辨析和分类入手,结合经典作家对实践的论述,通过比较实践和虚拟实践的特点,提出虚拟实践属于实践,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迅速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实践形式;实践既包括现实实践,又包括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既包括精神实践又包括非精神实践,这些不同的实践形式共同构成人类完整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决定着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实然状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作为学理支撑、“言必行、行必果”的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信用条件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的强烈呼唤作为话语环境,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话语概念范畴表述能力不足和话语对外传播水平不高等多重困境。理论主题、基本范畴、逻辑主线、价值内核等具体内容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结构要素,明确了“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问题。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做到言之有据;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做到言之有理;应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做到言之有术;应全方位多途径提升话语国际传播效能,做到言之有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价值评价衡论朱旭红社会主义实践在本质上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价值追求和创造活动,其意识和目的的活动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内容、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既包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知,又包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评价;既包括对既成社会主义实践价值的“事后...  相似文献   

5.
汤因比的思想在20世纪中期以后受到诸多职业历史学家质疑与批评。其重要原因在于他试图在其理论中综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其历史研究既求“真”,又求经世致“用”;既试图发现历史演进的“规律性”,又要以史为鉴去解决文明的困境。也正是基于此,他的思想才产生了其他历史学家所不及的社会影响,至今其思想余绪仍在。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并对其内涵、特征作出了深刻阐释,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关联的价值范畴,其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实践活动,每个环节都始终围绕“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内在逻辑展开,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这在共同富裕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作为一项兼具历时性与现时性的重要发展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中,应以整体观念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现阶段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与要求,以发展思维考究共同富裕的本质规律,准确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着力点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巨大历史价值最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不断地挖掘和显现。邓小平同志通过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对社会主义历史价值的客观认识,逐步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观。其社会主义实践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论,又把这一理论充分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生产过程、资本批判的视角把需要界定为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象化实践活动的需要和社会关系的需要,是价值范畴、实践范畴和关系范畴的统一。赫勒在其《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一书中将马克思的需要范畴主要作为价值范畴来理解,在需要的内涵、需要的分类及需要的意义中都包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倾向。这是因为赫勒的人道主义追求使她过于注重价值判断,而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分析,这也使她陷入了乌托邦。  相似文献   

9.
社会控制是庞德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庞德在其关于社会控制中法律的核心作用论;作为社会控制工程的法律的论述;社会学法学的大纲;经验的方法来获取法律价值的方法等几方面都体现了庞德运用这一范畴对法律的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习讨论中,于开红提出"无主草地"的价值是否存在、其是否由劳动所创造的问题,认为价值的主体是二元创造的。赵磊教授驳斥其陷入了庸俗经济学的误区,未能理解价值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概念;李俭国从历史逻辑的角度说明"无主草地"的特殊历史性;易淼认为应从自然力的价格与价值的区别来看待此问题;鲁保林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有价格,但是虚幻的;肖斌认为于的错误在于未完全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李节认为,"疑似"商品可以没有价值而有价格;张朗朗则从逻辑分析的角度解析"普遍无主"是一个悖论;邹坤秘认为,价值的本质不是物,是社会对人力的耗费评价。这场劳动价值论之辩,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个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创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中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我们认为除了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人们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反映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的范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是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社会和个人,由于各自都具有满足对方某种需要的属性,因而也各有其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社会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属性。一般说来,它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语境下,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和罗马帝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概念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通常通过地理界限来定义)中一系列社会融合(或排斥)的制度安排。在马歇尔的经典划分中,现代公民身份包括三个不同层面,即民事、政治和社会权利。新近的理论发展已经将文化公民身份纳入了讨论范畴。比较而言,中国语境下的公民身份观念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又受到本国特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结构性要素的高度限制,同时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受制于更为广大的历史惯性和社会变迁力量。在这一推—拉作用的过程中,中国语境下的特定公民身份概念和具体实践,呈现出与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情形。但观念和实践的落差并不意味着当代中国公民身份相关的丰富实践形式缺乏理论关照的价值。相反,这应当成为微观政治和社会研究的生动对象。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生活中,人是主客体的统一,因而人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有自我价值。特定历史时空的差异,二老关系亦具有不同的表现,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或具有某种离异和排斥倾向。在现实生活中,应克服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自我价值或相反的两种片面性;科学认识和把握人的直接自我价值和间接自我价值,以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及检验的标准;正确处理好贡献与享受的关系、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民族精神问题时,有这样几个层次的概念和问题需要厘清:1.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2.民族意识是民族作为客观存在的历史的、现实的全部内容的反映的总和;3.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范畴中积极的、起肯定作用的思想精粹;4.中华民族精神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精神的融合和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并和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发展存在着互动关系,遵循着既适应又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又相对独立的基本规律,其具体规律则表现为适应超越规律、内生外取规律、聚合创新规律。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发展中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同时也在这些成果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精神殿堂的瑰宝和中华文化的结晶,它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具体考察劳动与创新劳动的关系。常规劳动和创新劳动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范畴,并分析创新的过程参与、社会效果和社会供求关系等度量创新价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把价值增殖当作剩余价值的同义语,看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殊范畴。本文认为价值增殖与剩余价值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其中,价值增殖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商品经济关系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中.而剩余价值只是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特殊表现形式.在小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增殖则分别表现为小商品生产者的收入和社会主义企业的盈利。从理论上阐明价值增殖及其表现形式,对于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一种伦理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伦理学视角下,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实现民族平等、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爱国主义作为道德范畴,是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四种因素构成的。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关系,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爱国主义作为道德实践,体现在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活动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辨析二者之异同有助于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广义的)美具有人类学性质和人类学本质。从实践本体论来看,美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事物属性,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定自由的产物;从实践认识论来看,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在事物的外观形象对象化和自然的外形对象化为人的形式美感所形成的对象性性质;从实践价值论来意,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外观形象的肯定性价值;从实践辩证法来看,美及其相关的范略是历史地、实践地生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普遍关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当然,无论又及其相关范畴怎样变化多端,它们都永远高不开人、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都是既紧密联系而又互相制约。这种既联系而又互相互制约的作用,贯串于人类的整个历史,只不过因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程度上的差别。 宗教、风俗和民间文学,都是产生得比较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又都各自具有独立存在的特点,它们既互相紧密联系,又互相制约,因此,研究人类文化史,研究民间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革命历史过程中淬炼而成,因此,在以历史阐释学视角观之,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解释就有一个时间、空间和主体三个维度的“历史距离”。理解和解释浙西南革命精神,必须坚持源于历史、融入现实、引领未来,揭示历史事实(本源),在历史语境中追溯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根脉与源流;阐发历史藴涵(本义),在视域融合中把握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内涵与本质;审视历史价值(本色),在效果历史中升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