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马克思主义运用"话语理论"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范畴:"工人阶级",并建构了分散的、多元决定的主体范畴;否定了马克思主义通过主体统一理论来确立工人阶级的先锋党领导权的合法性.据此,以拉莫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试图建构霸权理论,即激进民主理论.实质上,后马克思主义建构的这种多元主体范畴只是"话语"模式的一种理论虚构,仅看作是对现实表象的一种描述.那么,激进民主理论试图通过统一激进民主理论来统一多元主体设想也只能是一种虚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提出了教育活动与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说",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理论.这一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且发展成了我国教育的基础理论.该理论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二者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是对教育本质的曲解,是一大悖论.也正是这一"悖论"使我国当前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和误区.只有彻底摒弃"教育中的主体和客体之说",树立教师"服务者",学生"学习者"的师生角色观,才能彻底挣脱这一"悖论"的影响和束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课程管理中,权利主体的类型与层级多样性决定了课程管理"权利"的层级差异性和双重性等特征.这要求不同层级的权利主体应该被赋予相应的课程管理"权力".但现实是课程管理组织中的权力优势集团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课程管理权力的分配,并直接导致了"个体化"课程管理权力的"泛化"和高校课程管理微观层面主体之权力"缺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代发展观的缺陷不在于"个体主体"维度,而在于将"个体主体"尺度当作唯一的、至上的、终极的尺度,在于"类主体"的缺位。可持续发展呼唤"类主体"出场,但决不意味着"个体主体"的退场,而是两者同时在场。对个体与类的矛盾的协调和合理解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主体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使主体界限化,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主体形式--界限主体.界限主体具有"非之中"的逻辑机制,"非之中"是"非世界之中"的逻辑结构,"非之中"不是"在之外","非世界之中"也不是"在世界之外",它仅仅意味着"不在世界之中",它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主体具有否定性和"零位"特征,是一种外在的超越机制,它是逻辑哲学主体思想发展到极致而出现的一种形态,进一步发展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在之中"主体,即主体"在世界之中".这种主体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机制,海德格尔的此在就是一种"在之中"的主体形式.从"非之中"到"在之中"的过程反映了当代哲学从逻辑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高校学生工作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功能于一体,必须正确认识并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理念.本文分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工作特点,提出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的探索,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提出的前提.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中共八大肯定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但在文字表述上有所保留,反映出当时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个体经济问题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生态论理对传统伦理的超越是以对"主体"范畴的重构为逻辑起点的,其内容包括生态主体与现代理性的结合;道德规范与"生态语境"的嵌合,以及价值指向递进到生态整体的层面.同时,超越并不意味着抛弃而是在更宽广"意义框架"中的理解和定义,而这正集中体现在"主体"手段与意义间的模式转换上.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质的看法,目前我国学术界尚存争议,有的强调教师教的活动,提出教师主体论;有的强调学生学的活动,提出学生主体论;也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提出了主体"互动论".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研究开始登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担负着多重身份,他们对原作的翻译既是 "创造性叛逆",又是一种"误读","创造性叛逆"往往寓于误读之中,并以误译的形式出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也蕴含了主体间性特征,并且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是以主体间的互动与制约为基础而呈现的.因此,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也是一种主体间性事实.  相似文献   

11.
“乜贴”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现象 ,广泛存在于回族社会 ,是回族穆斯林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 ,它在回族穆斯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族群凝聚、社会整合等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蓝黄九市2005—2014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蓝黄九市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模型,分析蓝黄九市三系统的发展现状及演化过程可以看出,经济、生态、社会三系统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作用。2014年青岛市耦合协调度水平最高,德州市最低。除青岛市达到优质协调外,其余城市的协调类型为:日照市、潍坊市、滨州市、淄博市、德州市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型;烟台市属生态发展相对滞后型;威海市、东营市属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型。经济系统关键影响因子是GDP等,生态系统关键影响因子是污水集中处理率等,社会系统关键影响因子是公用设施投资等。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媒介生态的文明构建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与视野。媒介生态文明是一种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以自身文明状态实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实现媒介、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媒介伦理形态。媒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应着力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信息通畅,多样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的媒介生态环境;理念形成,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高校院(系)图书资料的建设和服务亟需转变规念,从加强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的意义出发,要求院(系)资料室的建设与服务必须围绕本院(系)的学科建设和专业特色,服务于院(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促进学科发展;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现代化和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从而打造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料室。  相似文献   

16.
"和谐"思想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儒家主张"和谐"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指出任何矛盾经过冲突与斗争,最终必定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坚持"和谐"能够增强组织的整体力量。面对现代社会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协调发展,儒家"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一个专业,如何办好这个专业,作在分析了4所不同层面的高校办此专业的情况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风,提出"治疗方案",即应该重新认识和重视孔子思想中的个人的整体精神,大力提倡个人与集体的协作性,个人对国家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民法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有学者将这种发展趋势归纳为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反向运动———“从契约到身份”。该文分析了由此论题引发的民法的本位之争,对相关观点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民法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仍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绑架罪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刑法的协调性和罪刑均衡原则的角度出发 ,认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6周岁人应纳入刑法调整的视野 ;勒赎型的绑架罪应以取得财物为既遂标准 ;为索取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 ,是构成非法拘禁罪 ,还是定绑架罪 ,应从是否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债务的性质和主观上的故意内容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