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永利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6,(5)
“先欧后亚”战略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远东政策韩永利“先欧后亚”战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1940年春德国闪击西北欧所导致的欧亚局势的巨大变化。由于美国战略制订者仅从美国自身利益和安全以及追求目标着眼,至使该战略在其原则与具体计划之间存在不小差异,重点反... 相似文献
2.
黄凤志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3):16-22
太平洋战争是英美日争夺远东太平洋地区霸权斗争的产物。从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 194 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英美日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科学地比较和分析太平洋战争前英美远东政策异同 ,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关系背景 ,把握 30年代远东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脉 ,认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宁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太平洋战争爆发已四十余年,多年来史学界围绕战争爆发原因,对1933—1941年美国对日政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美国对日长期执行绥靖政策,养痈成患,终于铸成珍珠港大败。另种意见认为不能排除罗斯福政府通过牺牲珍珠港,借以从孤立主义的毒雾中唤醒美国人民的可能性。即罗斯福为摆脱孤立主义者的重重包围,制造参战借口,不惜设下珍珠港作为“陷井”。本文试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政策及其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关系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士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2):29-34
从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里,美国基于其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对各反法西斯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援助。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最初的有限援助到初步推行租借援助,再到租借援助规模的扩大直至定型。其间,美国军备的建设也呈一个加速度的模式进行,这为盟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军备基础。 相似文献
5.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文章论述中国的抗日战争阻止了法、意、日法西斯势力的进一步勾结,分散和孤立了法、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力量,从而减轻了法西斯侵略战争对欧洲战场的压力。如果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实现罗斯福总统“先欧后亚”的战略原则就很困难。 相似文献
6.
张赛群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3):36-40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猖狂攻势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利益。为了阻止战争的进一步扩大,美国对日本实施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制裁。但由于国内外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制裁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唐庆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文章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日政策由软到硬的演变过程,说明美国对日政策是绥靖与遏制相结合,其核心是避免承担义务和卷入战争。 相似文献
8.
周旭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一次大战后,英国一直希望派一支大舰队去远东遏制日本.但到二次大战爆发前后.英国把全部力量集中于欧洲,无力派大舰队前往远东,这深深地形响了英国的远东政策。本文试图从海军战略与外交这一角度对英国的远东政策作一考察,以便全面地理解英国从远东撤出这一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9.
谢承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探讨的是希特勒上台后至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德国对远东地区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的政策。这一时期德国在远东推行了平衡政策,即同时与中日两国发展合作关系。以德日反共协定的签订为标志,德国远东政策经历了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即由倾向中国转变为偏向日本。这种平衡范... 相似文献
10.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在中国共产党以推动和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冲击下,国民党政府被迫于8月14日发表自卫宣言。从此,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但是,“差不多一百年以来,中国是好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的国家”。因此,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外形势呈现出十分错综复杂的情况。围绕着抗日战争,国际上有不同的力量和不同的对华政策。这些不同的力量和不同的对华政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有很大影响的。弄清楚各种不同力量的对华政 相似文献
11.
汪济南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68-71
美国和日本的争斗由来已久,两国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时好时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正是两国关系不断调整以至于最后关系破裂而爆发太平洋战争。从1931年到1941年是美日关系急剧发展的十年,两国之间的摩擦最终以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结束。这一时期的美日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时美国对日政策基本上还是处于绥靖姑息的范畴之内;从七七事变以后是美日关系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美国逐渐从姑息纵容的立场中走出,也冲破了国内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势头,开始了对日禁运和援华制日的阶段,这一阶段美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慢慢变得不可调和,从而最后引发了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侵华政策和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日战争成为整个远东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一时期,日本的侵华政策和战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局演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不把中日战争与太平洋和欧洲战局结合起来予以观察,对日本侵华政略与战略的制定和演变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认识与说明。本文拟把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中日战争置于二次大战与远东战局的发展中予以观察。对日本在亡华无期与国力大大下降局面中确立对美战争政策的立足点问题,特别是对此一时期日本侵华政战两略及其演变问题作一概要的学术探讨。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此一时期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仍属战略相持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至1945年8月上旬始告结束。笔者认为,战略相持阶段的确是中日战争历史上最长的一个阶段,整个相持阶段应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分界,划分为前后两期,本文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为相持阶段后期。笔者还认为,从中日战争、特别是从太平洋战争的全局着眼,观察日本侵华 相似文献
13.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战败投降为第三个时期,即移民政策破产时期。日本政府为实现移民侵略政策,努力将一定数量的成年人送到中国东北,但是由于侵略战争的不断扩大,农村青壮年的大批兵源化,致使原计划的实施比例一天比一天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不得不在政策方面有所改变。太平洋战争后到战败投降,日本移民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义勇军。 相似文献
14.
邓从先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侵华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由北向南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并积极准备向东南亚扩张。日本法西斯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并积极准备挑起太平洋战争,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政府长期对日本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给日本起了输血打气的作用,支持和纵容了这个战争祸首。本文试图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绥靖及其原因做一点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 相似文献
15.
16.
刘小宁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加深与美国的联系与合作,双方在1944年亦曾有过短暂的友好合作关系。但自从赫尔利来华后,美国政府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从而使双方的关系急转直下。本文通过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与美国的关系及演变过程,提醒中美两国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任何民族自卫的战争,都必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切正义的战争都是互相支持的;世界和平不可分割,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维护 相似文献
17.
卢沟桥事变以后,出于鼓励中国的考虑,美国没有对中日双方实施"中立法",但客观上却助长了日本的侵略。1938年6月,由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美国宣布对之实行"道义禁运",迈出了对日本实施经济压力的第一步,但"道义禁运"没有法律效力,也缺乏强制色彩。由于日本向西南太平洋的扩张,美国于1939年7月宣布废除美日商约,1940年7月又对日本实施废铁禁运。但无论是"废约"还是废铁禁运,都是美国政府采取的相对温和的步骤。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内部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美国远东政策与日本的战争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以及单独占领日本的有利条件 ,使日本的战争赔偿问题始终为其远东政策服务。从最初积极、坚决的拆迁赔偿 ,到逐步减少并宣布停止拆迁赔偿 ,甚至放弃赔偿 ,反映出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日本的战争赔偿最终以象征性的劳务赔偿方式解决 ,保证了美国的远东政策的顺利实施 ,但却严重地损害了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广大亚洲国家的利益 ,至今仍对日本的战争反省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入侵印支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詹方瑶,李郑钢1940年9月、1941年7月,日本先后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和南部,迈开日本南进的第一步,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整个东南亚、建立所谓大东亚新秩序的野心,进一步激化了日美矛盾,终于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太平... 相似文献
20.
李晓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
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在对朝政策上最初采取了有悖于传统"中立"政策的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之后不久,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参加一切形式的联合调停的"中立"政策.由于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和国务卿葛礼山的个人原因,美国最初采取了积极参与多国联合调停的政策.但由于美国不希望欧洲列强过多介入朝鲜事务、美国舆论对朝鲜的冷漠态度以及朝鲜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次要地位,美国最终回归到反对联合调停的传统"中立"政策.尽管一再声称保持"中立",但自回归到传统"中立"政策之后,美国采取的完全是偏袒日本的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