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作为东西方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中庸思想都在其理论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把中庸视为最高的德性,最好的处事方式和治国之道,他们三人的思想虽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国家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社会制度中成长,所以他们的中庸思想也有截然不同的认知内涵。孔子的中庸思想以服从封建宗法统治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和谐,而亚里士多德以尊重个人意志自由为前提,旨在达到社会公正。通过对其中庸思想的影响意义作比较,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简论孔子的“中庸”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的中庸思想源于中古时代的“中和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中庸的含义有“中度”、“执两用中”“和”乃至“权变”,“过犹不及”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仁”体现了“无过无不及”的中庸适度原则,德政是其灵活的真正的“执中”,“礼”是典型的中庸的“礼”。中庸,乃是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他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道德范畴,也是一种方法论原则。中庸之道的管理学意蕴集中表现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中:一是中庸辩证论,即中庸思想包含一定的辩证因素;二是中庸适度论。其“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权变时中”等思想,为现代绿色和谐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改进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庸思想是中西思想史中所共有的珍贵遗产,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值。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生活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古文明国度里的伟大历史人物,对中庸思想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二者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在探析二者中庸思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政治原则等方面对两人中庸思想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对新批评形成时期威廉·燕卜逊的重要理论——“复义”和中国古典文论经典——《文心雕龙》中“隐秀”观的异同进行详尽的分析,发现:中西两种理论最大的相同点在于对于文学多义性的重视,而二者在理论背景、内涵的丰富性和对鉴赏主体、文本本身与作品意义的考量以及系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特别是差异研究,力求为中西文论中这两...  相似文献   

6.
“精”,中医认为是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我们所指的生命物质。“气”,中医也认为是物质,其实,“气”多半不是物质,而是生命物质的活力,它在一定的意义上与“阳”有相同的意义,“气”的物质( 氧气)性可归于“精”。“神”,中医与现代科学在认识上相同点比较多,可以认为其主流就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神”表现的生命活力的一方面可归结为“气”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庄子与斯宾诺莎颇具特色的哲学观在东西方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相同点表现在倡导自然、主张理智等;相异点表现在一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消极无为;一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立论而积极进取等。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对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西文化比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比及差异规律与视觉造型吴培秀,卓昌勇一、对比的“对立表现”与“反衬表现”《辞海》将“对比”一词诠释为“把两种不同事物和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对比”诠注为“相对比较”。显然,这类注文均局限于该词字面的本义,未能涵盖“对比”作为...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思想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开始,经过其传人及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阐发、补充和修正,逐渐发展成为儒家理论的指导思想及核心内容,并成为统治阶级所欣赏、推崇的一种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一种最高的道德。这种“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的博大精深的中庸之道,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影响之广,渗透之深,实为其他思想所莫及。所谓中华文化的中庸性,所谓中庸意识浓厚的民族心态,莫不与之有关。然而长时间在对于中庸思想的评价上,鉴于种种的原因,一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要超越“过”与“不及”的二元对立。儒家中庸思想所体现的和谐原则为其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语言层面和艺术形象层面寻求和谐应该是再创造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与王小波作品中的幽默艺术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相同性表现在:他们以独到的视角观察社会,以理性的思考探究现象的本质,以讽刺幽默的语言揭露现实社会的矛盾与悲剧,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含蓄蕴藉,同时又有哲理思辨。差异性表现在:二人的幽默无论是表现手法、语言,还是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都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对二人幽默艺术的分析,可以为幽默艺术在当代杂文作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后期桐城派整体上可以定位为一个主张维新的旧文学流派。其主要人物的思想包含着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经学立场日趋辨证和开放,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明显地表露出与传统经学文论相离异,甚至解构等维新的迹象。另一方面,他们捍卫旧文化与旧文学的立场始终没有动摇。这种既赞同维新又坚决护旧的文化立场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迄今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后期桐城派作家的维新与护旧,两者的终极目标是趋于一致的,他们的护旧思想固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但也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督粤期间,采取过一系列积极的治粤方略,解决华侨海外受虐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张之洞认为华侨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一方面,许多华侨具有爱国之心,每遇祖国有难,均慷慨捐资捐物;另一方面,侨民海外发展,既可一定程度缓解国内生存和就业的压力,又可帮助和支持国内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侨眷的生活水平。因此,当华侨在海外受到迫害时张之洞力主救助,并提出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举措。张之洞对待华侨问题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不仅在当时使海外华侨的处境有所改善,而且至今仍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试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观非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不仅是理学建构的终极目的,是理学范畴体系的完成,也是理学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要达成的最佳境界,而这一境界主要是通过“乐”来体现的。理学家对“乐”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们一方面继承儒学前辈忧乐天下的精神,以大悲襟怀关注现实人生;另一方面又对“孔颜乐处”从本体论层次上加以阐释,从而为士大夫的理想审美人格找到了形上之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透视弱势群体道德价值观状态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我国弱势群体道德价值观水平并不因为其经济上的弱势而有所降低,但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利己主义的倾向;与其他群体相比,弱势群体的道德信仰水平较低,社会公德水平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既热爱传统美德又不愿充分认同传统美德,同时,对现代性较强的道德品质也认同不足,使得弱势群体道德价值观的提升比别的群体更为艰难。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天人观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各种形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往往忽视人类维护自然的义务;二是否认将人类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的必要性。而荀子常自觉地将“天”(自然)人合一,并要求人们在“制(顺)天命而用之”的同时,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他主张把人类伦理关怀视野从人际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礼”事于天地。从二者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荀子的天人论与人类中心论无涉。  相似文献   

18.
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子>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关于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其解决方式,充满辩证逻辑体系和智慧的光芒."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通过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无为"、"不治"的主张,开启了"治"与"为"的另一扇大门,使管理者入乎其内,又出乎其上.  相似文献   

19.
论宋代理学家的古文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古文有着自身的时代特性 ,其基本的特征和观念 ,是“文以载道”的内在思想体现为文学复古的外在形式 ,实与理学诞生于同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理学家虽然重道轻文 ,但由于儒学的传统表现方式 ,理学家既认为“出于正”的文章是圣贤气象的体现 ,又借助古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一方面 ,理学家的主理思想影响了古文家的观念 ;另一方面 ,理学家处于古文运动潮流之中 ,自亦受到古文家创作主张的潜移默化。因此 ,宋代理学家古文既具有自身的特色 ,又始终参与着整个宋代古文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汉、英两种语言均有自己的特点和体系,有时两者的差别很大,从而对人们的语言交流带来一定的影响。文章就汉语和英语中赞扬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增加人们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民风,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