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文章运用职业人口密度和区位商指标,分析了职业人口在省(市、区)和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研究表明,中国职业人口分布不但省、市、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东中西部、南方与北方区域间也差异明显,且不同职业人口在省、市、区间和区域间差异程度不同,中国就业人口职业构成性质传统与现代并存.此外,文章定性和定量探讨了影响职业人口分布的因素,认为中国职业人口区域分布差异性是由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1—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人口出生率数据,运用Moran’sⅠ指数和泰尔指数,对人口出生率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差异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呈现出由东向西增强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即东部地区出生率低,西部地区出生率高;我国人口出生率空间聚集性显著,高-高型主要聚集在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华南地区,低-低型主要聚集在内蒙古、河北、吉林等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出生率的地域差异显著且差异性逐渐减小,表现为区域内差异远远大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内差异主要受北方地区差异的影响。根据该结论,可以更好地制定我国区域人口政策,缩小人口区域差异,提升生育率。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人口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GPCA模型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从省域层面出发对全国31个省(市)区2005—2008年的人口安全水平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就其空间集聚效应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分析,探究其集群效应的空间分布及其核心区域。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区域人口安全水平之间的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但各省(市)区间仍存在显著差异,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十分突出,且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现象和集聚效应。各省域均未脱离其期初原有的集群范畴,时空跃迁类型呈现出高度的空间稳定性,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已初步形成且较为稳定,时空演化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中部地区经济承载力问题是科学承接和布局沿海产业转移的基本依据.本文利用中部六省1978-2010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数据,建立时间序列ARIMA模型,对各省2011-2015年就业人数进行预测,以此反映中部地区未来经济人口承载规模,并与广东省三产就业人数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中部六省经济人口承载规模差异显著;(2)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能力差异显著;(3)中部六省经济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弱,阻滞了产业大规模转移;(4)中部地区经济人口承载规模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1910~1953年间三峡地区县级人口地域分布空间格局,初步分析了该时段内三峡地区县级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总结了20世纪前半期三峡区域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规律。20世纪前半期三峡地区在人口分布总体态势上,峡西地区往往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是三峡地区人口分布的重心区,其后依次为峡中与峡东地区,基本上呈现出从西部、中部向东部边缘山区递减的趋势,人口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突变性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间物流产业专业化分工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物流业1999-2004年的数据,本文首先描述了物流业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及其变化。其次,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区域物流行业专门化和区域间物流业同构程度的较为合理的指标和方法组合,并利用这些指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区域物流专门化分工及各区域内省市物流行业同构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各区域间的差别大致上可以用自然禀赋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得出大区域物流行业专门化程度是由各子区域本身的主导行业专门化程度和各子区域间经济同构程度共同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零售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对比研究我国各区域零售产业竞争力,文章在构建零售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2-2014年零售产业各区域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横向比较而言,仅有部分东部省份位于极度富有零售业竞争力的区间;大多数东中部省份位于富有零售业竞争力的区间;大多数西部省份位于缺乏零售业竞争力的区间.从纵向发展角度来看,全国各省份零售业竞争力水平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零售业竞争力提升幅度差异明显.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近似;西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小.研究结论有助于明确各区域零售业竞争力差距,对提升我国零售企业国际竞争力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SSM模型对1988—1995年、1997—2007年、2008—2012年三个样本区间,25以年来中国家具产业空间上的偏离与产业竞争力消长与变化,进行区域与省级套嵌式分解测算。并结合矩阵思想,对产业区域类型划分进行修正。研究表明:(1)中国家具产业正由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演变为多区域竞争与偏离并存的状态。特别是2008—2012期间华东与中南家具主产区内经历着空间格局的分异性调整,而华北、东北、西南部分省份的家具产业已演变为产业竞争力主导区域;(2)近年东部家具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并不显著,区内部制度与区域间的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可能干扰了产业空间分异正常机制,这不利于中国家具产业区域间转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国物流业1999-2004年的数据,本文首先描述了物流业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及其变化。其次,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区域物流行业专门化和区域间物流业同构程度的较为合理的指标和方法组合,并利用这些指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区域物流专门化分工及各区域内省市物流行业同构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各区域间的差别大致上可以用自然禀赋理论和外部效应理论给出合理的解释。得出大区域物流行业专门化程度是由各子区域本身的主导行业专门化程度和各子区域间经济同构程度共同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部分产业承接区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问题.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背景下,如何保证区域产业转移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选择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5年中国工业省际数据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工业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绿色有效的水平,绿色效率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空间局域LISA指数显示中国区域间工业绿色效率差异较大,表现出“东优西劣”的集聚格局;空间滞后计量模型表明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并未能带动工业绿色效率的提高;最后,据此提出未来中国工业在区域间均衡、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并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分区域的实证检验以探讨此种影响的区域性特征。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住房消费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同时住宅供应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对住房消费也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人口老龄化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西部地区则显著为负,而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目前各地区间仍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是实现数字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文章以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计算出各省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东中西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空变化规律,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来考察经济社会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六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而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较低。2013—2019年均增长率最大的地区是重庆,增幅达8.4%,其次是西藏、贵州和四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7.4%和4.8%。中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阶梯递减的趋势。从时间分布来看,2013—2019年间,中国中西部整体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东北地区省份数字经济水平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明显。数字经济在东中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区域间基尼系数最大的为...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贸易关联的新视角分析了互联网对中国不同地区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采用2003—2012年29个省市的年度面板数据,通过区域间贸易关联空间权重矩阵测算中国不同地区的区域内和区域间贸易溢出效应,并进一步将区域间溢出效应分解为前向溢出效应和后向溢出效应,系统地测算了互联网产业对其他区域出口额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互联网产业既存在正向的区域内溢出效应,又存在正向区域间溢出效应,并且互联网产业前向溢出效应和后向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前向和后向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人口老龄化、民生支出、经济增长三者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6年各省年度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和传导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样本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以民生支出为中介变量的显著中介效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存在以民生支出为中介变量的显著中介效应,但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政府应适当调整民生支出规模,提高其利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省域之间的教育与经济联动性虽已得到普遍证实,但浙江省经济发达与人口教育水平偏低的悖论给区域发展以启示。浙江省域内以县为地理单元的教育人口与经济之间存在“交叉而不重叠”的特征,其联动模式证明,在区域发展初期,区位优势、产业类型、交通条件等变量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以教育人口为表征的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而它对经济的促进或联动作用在省域之内仍存疑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趋势,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以30个省(市区)为横截单元,以1985-2008年的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研究贸易作用于城乡收入差的机制。研究发现,贸易是促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其起作用的方式不但与地区差异有关,而且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性质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改变我国加工贸易东重西轻的分布格局,同时也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加工贸易向西部地区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政策视角着重论述我国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现状和承接加工贸易的优势,进而分析影响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加工贸易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正在进入移民时期,流动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规模大、增长快、发达地区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是流动人口的主要吸收区域、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输送地、流动人口在距离上以近邻流动和中程流动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建制镇多于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差异大。为了消减城市化的不稳定因素,急需根据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建立稳定、公平、开放的城市化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建立公平的迁徙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公共住宅,改革城市设置标准,建立人口大省基础教育基金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与中国东北地区地理位置接近,两者之间的贸易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双方具有共同利益和相互依存性。同时,日本与东北三省的贸易与投资也存在着地域差异大、技术转让成分低等问题。今后,东北地区同日本可在节能环保产业、跨国联运和物流、汽车制造业、医药业以及跨国旅游业等领域开展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