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教学生如何欣赏西方音乐与教西方音乐史是不完全相同的,如何让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在一学年的西方音乐史与欣赏的课程中,用有限的时间系统地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欣赏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的能力,是教师们多年来探讨的问题之一。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在教学时运用时代特征之比较的方法教历史;从短小的体裁或学生易于接受的作品教欣赏,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从历史与欣赏的角度来谈谈我的做法。一、从时代特征之比较到了周欧洲音乐传统:…  相似文献   

2.
王恩来 《理论界》2008,(11):132-133
孔子对音乐情有独钟。据他的学生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同上)这两则记录,充分展现了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程度。“三月不知肉味”,  相似文献   

3.
黄琼珊 《南方论刊》2004,(6):56-56,52
音乐是一门听觉、时间的艺术,是一门“直指人心”的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的作用,是人们通过对其欣赏,受其熏陶而达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让学生学会欣赏,在欣赏中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本文试谈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余璐 《南方论刊》2009,(2):108-109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代表艺术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的结合,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启示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别关注学生的资质和个性差异;“喷启悱发”的思想启示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音乐教学同样需要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达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5.
幼儿音乐教育是一种通过音乐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会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律、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相似文献   

6.
音乐体验既是柏林特环境美学得以建构的重要来源,也是验证他审美理论的最佳范例。环境现象学语境中的“环境观”和“体验观”是柏林特艺术美学和环境美学一脉相承并得以建构的理论基石。音乐作为一种环境艺术,是柏林特对音乐审美体验的“环境性”所做的一种环境现象学描述。他将由创造性、物质性、表演性和鉴赏性等主要因素构成的音乐环境定位为一个知觉体验的审美场,有力批驳了音乐理解的形式化和主观表现倾向,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艺术客体论,消解了现代审美欣赏的二元论格局。音乐存在的非对象性、多维性及其知觉场域内各因素功能的连续性、交互性和一体化,有力证明了音乐体验的环境性和人类多维度的统一性。这不仅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音乐体验及其实现路径具有直接指导意义,还为当代美学建构一种普适性审美理论带来了重要启示,从而为阐释当代艺术审美领域中的去物质化、非对象性、关系性和跨媒介的美学理论、艺术现象带来了更加全面有效的语境视角。  相似文献   

7.
李平 《理论界》2003,(6):53-53
经常有人对问:“音乐听起来很美,可就是不太好理解,既看不到图象,又读不到文字,只听到一些抽象的声音,那么如何知道这段音乐描写的是什么?那段音乐描写的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如何欣赏音乐呢?”下面我从两方面做以简要阐述。 一、欣赏音乐应具备的条件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那么欣赏音乐的修养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笔者认为欣赏音乐只需具备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8.
藏族著名诗人伊旦才让,1933年生于青海省海东地区。1952年在西北艺术学院学习音乐、舞蹈。1954年调到该院民族歌舞团,专门从事创作和编导工作。出版的诗作有《婚礼歌》、《金色的骏马》、《雪山集》、《雪狮集》、《雪域集》等。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甘肃分会副主席。伊丹才让自称是“天界使者”、“雪域诗人”①,他被称为:思想最活跃,写作最勤奋、影响最广泛的藏族当代杰出诗人。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②伊旦才让的诗歌符号,正是很富有哲学意味。他不仅以写景抒情见长,而且还特别致力于探索人…  相似文献   

9.
扬雄是西汉大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音乐理论家。在音乐领域,他提出了“比耳”(即悦耳动听)、“雅正”、“和”、以“悲”为美、音乐有相当的社会功用等音乐美学观。一方面,他阐发了儒家音乐思想,另一方面,他又突破了儒家音乐思想的禁锢,探求了音乐“追求美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善和功利”的天性。  相似文献   

10.
《居室部·房舍第一》李渔自称“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置造园亭”。这两个绝技,不但有实践,而且有理论。“辨审音乐”的实践有《笠翁十种曲》的创作和家庭剧团的演出可资证明,李渔集剧作家、导演、“优师”于一身,对于音律绝对是行家里手,在他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马婷婷 《理论界》2007,(2):214-215
黑格尔曾说过:“每门学科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首先,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那么我们在探讨这个对象的存在问题时,首先要知道的就是这个对象的存在方式。波兰音乐学家茵加尔登在《立乐作品及其本体问题》一书中,对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本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对音乐作品实现审美价值的创作——演奏——欣赏三个阶段,来试谈音乐作品特殊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音乐民族志书写经历了从音乐民族志作者单声部发声到民族志多元主体发声的历程。传统音乐民族志书写建立在主体性范式基础之上,民族志作者在书写中处于支配地位,往往导致自我中心化倾向,面临真实性遭质疑和价值性被遮蔽两方面困境;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实验音乐民族志试图以“多声部”“复调式”对话的书写方式在理解过程中达到主体间的视阈融合,具有一定进步性,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认识论的桎梏。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提示对音乐文化主体差异性与“为他者”的伦理责任的关注,构筑了基于差异性的主体伦理共生体,旨在实现最终指向“和而不同”的公共性的音乐民族志书写。  相似文献   

13.
顾颔刚先生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谈到他研究学问的缘由:“我对于自然之美和人为之美没有一种不爱好,我的工作跟着我的兴味走,我的兴味又跟着我所受的美感走。我所以特别受好学问,只因学问中有真实的美感,可以生出我的丰富的兴味之故。”接着他又谈到审美与学问的功用之关系:“并不是说凡是我所欣赏的都要在里边得到实效,我很知道狭了受用的心思而作的欣赏决不能成为真的欣赏。我的意思,不过要借此说明不求实效的结果自能酝酿出一些成绩来,这些成绩便不是在实效的目标之下所能得到的而已。所以我们若要有伟大精美的创造,必须…  相似文献   

14.
音乐的欣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究竟怎样欣赏音乐就不一定是人人皆知了。要知道怎样欣赏音乐,首先应了解音乐欣赏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一、感官的欣赏音乐本身是诉诸于听觉的艺术,它首先作用于人的听觉,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审美行为。因此音乐欣赏的第一个阶段即是感官的欣赏,也是官能的欣赏。所谓“欣赏又可称为玩赏、领略、指一种相对的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动,常常以其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愉悦令人产生美感”。[1]它主要满足于悦耳,好听与否。当人们听到一段音乐,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是否动听,是否愿意继续听下去。这…  相似文献   

15.
音乐形象再现过程中的“联觉” ,在音乐创作和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三种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的一种基础能力 ,又与传统观念中的“通感”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音乐教学中 ,要把能够增强“联觉”能力的教学内容在相当范围内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强化“联觉”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一位哲学研究生来到寓所。起初天南地北的闲谈,后来扯到国家社会的大问题。过去数年来,虽然曾和他几次会面,但从未有过深谈,颇感遗憾;且言只提及“书”而未及“义”。意外地这次他说出一些令我惊奇的话,甚为欣赏。他说(大意):“自从新社会建立后,如果不清除一下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今天就不能解决几亿人民的基本生活。”令我惊奇的是,他是长期生活在殖民地的书呆子,又受充满封建思想的高等学府熏陶多年,活在云层间,吟诵一些不着边际的圣贤书,“讲”值德,“说”仁义,践踏和吞噬着广大纳税人的辛勤成果,竟…  相似文献   

17.
读者信箱     
《快乐青春》2014,(12):52-52
编辑老师您好:我仔细地阅读了小学版《经典阅读》1—10期,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一个个启发人、鼓舞人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刊物了。在此,我想提点建议:应增加一点阅读知识的内容,只安排一篇《阅读一对一》显然不够,应以三篇为宜,内容要多样化。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古诗学习,应增加一个“古诗欣赏”栏目,便于我们对古诗的学习和鉴赏。  相似文献   

18.
电影     
《弗兰克》悲情城市
  除开脑补桥段(法斯宾德大多时候都戴着头套,你得不断假想头套后面的样子),整体是部挺好玩的片子,一定程度拆解着独立音乐、混乱、特立独行、性与死亡,但大多数神经敏锐的观众更多表示“心塞”、“哭晕”。虽是在说独立乐队,也以Frank为电影名,但并非一部“音乐电影”。主题依然老套:人生的无可奈何,与必将清醒的梦想--但该死的,它讲得真好。视角以Jonh展开,一心向往音乐却只能被困在办公室里的他机缘巧合偶遇了一个古怪乐队,他们一起生活、创作音乐。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Frank也出现了,从不以真面目示人,却拥有特殊的魅力,天真、善良、脆弱、才华横溢。正常人Jonh开始了一段奇妙的音乐之旅,他渴望融入,甚至用自己的关系给他们机会。所以悲剧来了,梦想经不起现实的推敲,真正表演时刻,一切失序脱轨。阳光下泡沫灰飞烟灭,这是结局注定的单相思。  相似文献   

19.
《吕氏春秋》的艺术心理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才 《兰州学刊》2003,(6):169-170
《吕氏春秋》书中论述音乐的部分 ,涉及到艺术心理问题。它以“道”为本体 ,表现在乐的起源 ,乐的本质、规律 ,乐的欣赏 ,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 ,“乐教”的目的和作用等方面 ,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代诗论、诗话,现代当代诗歌论著,谈论诗歌作品,无不涉及诗歌语言的语音与诗情的结合。诗中的语音是一种特定的物理声学现象,诗的声律、韵律是诗歌特有的现象,这是一方面;另一份面,因为“诗线情”,诗歌语言较其他语言现象更具备有规律的传情达意的声响特征。我国传统戏曲唱念讲究“声情并茂”,唱出“韵味”,即是这种特征的艺术概括。普通话诗歌也具有此种特征。研究这种特征,无疑对诗歌写作、欣赏、教学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普通话诗歌语音与音乐语言之比较人们常说诗歌谣言具有音乐美,这一比喻式的表述,说明诗与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