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郑玉敏 《理论界》2004,(1):100-101
诉讼是当代社会解决纠纷的基本手段,是当事人权利保护的主要途径。由于诉讼是由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可以保证纠纷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一个社会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标志着人权保护程度的提高和进步,一个人诉讼意识代表着他的权利意识,而权利意识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最重要的观念保证。一百多年的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步履坎坷,制度建构、“西学东渐”,我们一直热衷于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但希望法治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梦想总是一次次落空,法律一直都不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东西,法律始终走不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没有法制传统的国家,人治是中国制度文明的主旋律。法治的传统是人类制度史上的主要遗产,它造就了有序的社会。中国现在正处在法制现代化的时期,应回到传统中去,树立法治观念,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由外部强制变成内心信念。  相似文献   

3.
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批判性地考察现行法治理论的共同性内涵可以看出,其重大理论误区在于:对物质性的法津制度的过分关注和对精神性的法律观念的极度忽视。形成这种状况的基本原因在于这种理论忽视了在法治历程中社会成员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现代法治包含或者应当包含的观念要素为:法律情感、崭新的法律态度、主人翁的独立意识、社会成员的自主性、政府的绝对守法义务等。而对法的真诚的信仰乃是现代法治真正的精神意蕴。以此审视中国的现实,其步入法治境界之路的确还相当遥远、艰辛而漫长。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与法制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的实现问题上 ,人们的认识经历了物质的现代化 ,制度的现代化 ,观念的现代化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并且它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人们已经认识到 ,现代化最关键的还在于人的现代化 ,即使这样 ,人的现代化也应该算是一个宽而深的课题 ,从人们的法制文化这一视角来探讨现代化问题。  一、法制文化与现代化的一般关系  现代化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 ,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变化的过程。其中 ,人的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没有人的现代化 ,社会的现代化便不可能实现 ,而人的现代化必定包括法制观念、法律、制度等法制文化方面的现代…  相似文献   

5.
何谓法制现代化呢?法制现代化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是一个从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法律发展不仅仅是法律体系的完善,更意味着从传统型法制向现代型法制的变革,现代型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里法律工具主义论始终起着绝对支配地位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行为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为了摆脱这种法律工具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致力于建立现代化法治国家 ,必须对法律工具主义价值观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在全社会树立起现代法治观。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的观念之维及其中西方差异除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基于观念之维的法律文化观更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并理解法律文化的中西之分野、古今之脉络,进而致力于建设一种沿承自身传统同时指向现代法治目标的法律文化.因研究方法的宏大叙事,时空选择的非对应性,学界关于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结论多有瑕疵.中西方的传统法律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以西方现代法律文化为标准来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法治休戚相关的一系列观念与价值是现代法律文化的基本内容,它们所构成的法律文化保障法治得以实现,同时也只有法治才是引领法律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唯一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和法制现代化都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法制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从传统社会的法律转向现代社会的法律,从乡村社会的法律转向都市社会的法律。城市生存方式具有集中性、流动性、专业性和异质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使都市社会的法律亦即现代社会的法律得以产生。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城市文明基础上产生的现代法治在中国的实现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猛 《学术探索》2014,(5):9-17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治理体系的效能,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解决中国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各项既定目标,关键要靠社会治理现代化也就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社会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精细化,使社会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法律制度治理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社会的效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进一步改革社会治理体制、不断丰富、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松 《学术探索》2023,(1):65-72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法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确保人的法律安全、实现人的法治获得、提升人的法治幸福的新要求。当前,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设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样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推进的战略部署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文明理念、全面提升法律制度的供给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理的能力建设,实现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探索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1.
现代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对其中的关键词礼、刑、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重点阐释,并与现代法治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简略地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无法之法.所谓无法之法,是指一种与现代法治相对立的传统法律.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上来分析,还是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及法律基础、法律功能、法律特点上来分析,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整体上与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观念、原则,以及在结构层次、形式化等所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根本对立.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法制现代化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一个社会的法制现代化程度,重要的是要考察该社会的法治水准。积极审慎地推进法律改革,乃是实现法制现代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要确立衡量法制现代化的标准,重要的是在历史经验的分析基础上找寻关键性变项。以法治为关键性变项的法制现代化,便蕴涵着三个相互关联的判定标准:其一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其二是法律的价值合理性;其三是法律的效益化原则。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对于推动法制现代化、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具有先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怡红 《北方论丛》2010,(3):160-162
法律文化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冲突。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存在的传统与现代、观念与制度、本土与西方的冲突,是多种矛盾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冲突,需要我们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法律文化本土化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维护社会的模式是多元的。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都比较重视运用法治、德治这两手,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建构了封建统治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但这种法治的有限性和德治的局限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是与现代社会的法治和德治不可同日而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双管齐下,共同发挥作用,并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二是制定良法,引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三是加强道德建设,为推进法治提供重要支撑。四是重点抓好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5.
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其建立在国家机器民主法治化基础上催生出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更要重视国民的法治社会心理的培育。如果没有内生于社会生活的法治心理的支撑与配合,法治国家的实现就缺乏坚实的内在驱动力。当代中国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中存在诸多社会政治心理障碍,特别是传统社会形成的人治意识与现代法治社会存在根本冲突。现代法治心理的核心要素是理性,公正是现代法治心理的"生命线",信任是法治社会心理的价值前提,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法治的心理基础。实现从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历史性转变应加强社会心理基础的培育,塑造以权责意识为内容的公民意识,培育以法律认同为根基的法律信任,建设以民主法治为导向的法律文化,践行以法治思维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律观念对现代法治的实现具有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的作用。在现代化法治建设中 ,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消除传统法律观念的消极因素 ,运用有力措施对传统法律观念的积极因素加以正确引导、改造并予以有效的利用 ,使它服务于现代法治 ,推动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法治社会,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现代性普遍发展的过程中,在民族意识和利益诉求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必须与国家认同、国族认同和国家整体文化认同保持高度广泛的同一性并且要不断深化发展。这是一个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大语境中,用现代文化的知识、观念和制度去统领转型期各民族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并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这些早期共产党人在批判人治、武人政治、帝国主义法治并认同法治有助于保障权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郑重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法治主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法治观念源自于对英国议会式法治的批判,他们认为法治与德治、人治、专制截然不同,就是宪法的统治;法律约束人类行为,以平等为基本精神,政治人物应当模范遵守法律,且不能制定溯及既往的法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主张通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民主共和国或立宪国,法治是民主共和国或立宪国的一大标志。他们基于中国法治实践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中国化的基本立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念中国化的基本方法。这一理论开创,对于当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农村法治建设成为21世纪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课题。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中,没有农村法治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村民自治就是农村法治建设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以下称《组织法》)的修订实施,为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诸种原因,村民自治法治化中存在不少障碍,影响了农村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加以解决。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村民与村委会…  相似文献   

20.
非制度因素与正式制度相对,体现为习俗规范、价值观、道德伦理、社会观念等。非制度因素与正式制度相比显得无形和隐性,因而常常不够受重视。而事实证明,非制度因素对一个法治社会能否建成却起着根基性作用。一般说来,不同形态的非制度因素,或阻滞或推动着法治现代化。实践表明,滋生普遍信任的非制度因素,有利于法治现代化,滋生特殊信任的非制度因素滞碍法治现代化。以滋生信任类型为参照的非制度因素关注,对于法治现代化深层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有着较强针对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