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艺术品是主体在艺术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体的产物。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对于揭示艺术创造、艺术品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把艺术创造过程分为审美感受、审美冲动、审美构思、审美物化和艺术品五个阶段。这样的划分也许稍嫌生硬,因为这五个阶段往往是交错进行、难以分辨的,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暂且依据这样的划分。这里我们从艺术创造的五个阶段来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
周穗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6)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是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的哲学范畴.实践是主体向客体发生作用的客观活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作为有目的的活动的本原的主体与活动的客体之间能动的相互关系问题.本文试图论证实践的主体与客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考察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的历史形成、科学规定及二者运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4.
5.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客体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界普遍关注的基本课题。然而,就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而言,在总体上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笔者认为,这一框架所固有的不可忽视的缺陷,迄今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路,它直接导致了对客体观理解上的种种偏颇,因此理应加以纠正。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主体—客体”两极框架视界中的客体观的若干缺陷,进而说明客体观研究框架转换的必要性以及中介客体范畴的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7.
主体、客体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属性,探讨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是深入揭示主体、客体科学规定的继续,是为了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主体、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主体、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和客体是物质自然界分化的结果。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主体和客体分化的内在动力。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为的主体;劳动创造了世 相似文献
8.
1984年10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有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租给或包给集体或劳动者个人经营。全国各地经过两年多的试点,逐步由点到面,由全民小型企业扩展到集体企业,到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已有1万多个工业和商业企业实行了租赁经营。这种租赁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使经营者有了受法律和合同保障的实实在在的自主权;落实了自负盈亏的原则,促使经营者在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环境中图强振兴;明确了通过竞争选拔干部的原则,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和传统的干部考核制度。因而绝大多数实行租赁经营的企业,大大增强了活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般成功率在百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马克思"两个尺度"的视域下,论述了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既是对发展客体尺度的科学认识,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对发展主体尺度的深切关怀,是发展必须坚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的统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11.
<正> 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反映着不同的对象,因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哲学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认识者,客体是指被认识者或认识对象。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作用和被作用、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表现为由实践、感性和理性等认识环节构成的认识的行为和现象。这种行为和现象是认识论研究的对象。哲学上所谓的认识论,就是人们对这种行为和现象以及它们发展的规律进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观点、 相似文献
12.
主体、客体特别是主体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在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着。在讨论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时候,对主体和客体概念做一点历史的考察,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主体和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相似文献
13.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对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上述重要性,许多人都是知道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范畴并不是孤立地重视它,而是把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重要范畴放在一起,即在它们的联系中重视它的。由此,便涉及到实践范畴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普遍重视了主体、客体问题,在认识上和理论上均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同样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有些同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史上,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内涵,经历了种种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科学地制定了主体和客体范畴。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概念的内涵规定是有区别的,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必须承认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了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等外,还具有本体论的关系。不仅客体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主体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历史是由历史主体所创造的。没有历史主体,就不会有人类的历史,也不会有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构成主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则是客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质的规定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相互转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辩证运动,并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既相一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6.
<正>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盲目的、无意识的,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就通过这些盲目的、无意识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因此,自然界的发展具有的不依 相似文献
17.
三、主体观念的发展道路原始人的主体观念,就是原始人关于自身的观念,包括他们对自身智能、感情、意志、力量的认识和体验。原始人正是在这些方面表现了自身的主动性或能动性,因而表现了他们在自然界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原始人的主体观念产生于他们制造工具的... 相似文献
18.
一、客体和主体观念的分化当原始人挥手告别他们的猿类祖先时,他们用自己打制的石斧,已经在客体和主体之间划下了一条界限。但是,原始人真正走出客体、主体不分的精神迷津,却经历了极其漫长的道路。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猿类祖先留下的历史遗产实在太少,几乎微不... 相似文献
19.
管理劳动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结合劳动"发展的结果.随着人类生产劳动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管理劳动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形式越来越多样.在当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管理劳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社会实践活动.企业管理是管理劳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管理手段的使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顺利进行,取得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企业管理劳动中,产生了不同于一般直接物质生产劳动者的特殊劳动者——企业管理劳动者,同时也产生了这种劳动的特殊 相似文献
20.
<正> 关于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根本问题,是理解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很难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论述透彻。一、主体和客体同时性问题的前提谈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我们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其本体论、历史观的意义,也要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