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聂绀弩的一生,大起大落,多灾多难.不过,命运的公正在于,它无情打击一个人的同时,却在另一方面悄悄成全了他.艰辛的生活,赋予了他刚强的意志;多难的人生,炼就了他傲人的风骨.所谓疾风知劲草、霜浓叶更红.历经坎坷,聂绀弩的高尚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饱受磨难,聂绀弩的文学创作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聂绀弩传略     
一九○三年一月廿八日(农历除夕),聂绀弩诞生在湖北省京山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家庭.小时名聂国棪,号干如.笔名:耳耶,肖今度、迈斯、悍膂、淡台灭暗等,是一位声名颇著的社会批评家、杂文家、古典小说研究家;语文运动参与者,文字改革工作者;诗人,小说家.有《聂绀弩杂文集》、《中国古典小说论集》、《语文问题和语文运动》等著作,其它诗歌、散文、小说不计.  相似文献   

3.
马德翠 《江汉论坛》2008,(3):140-141
聂绀弩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他是20世纪30年代"鲁迅风"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代杂文八大家"之首,他的杂文旁征博引恣肆汪洋,致力于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刻批判,被公认为是鲁迅杂文的最好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当代旧体诗现象纳入共和国前三十年(1949-1979)的文学史视野,发现原来被“一体化”所压抑的“个人化经验”暨“艺术独创”,却在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这三家旧体诗中保存得极丰赡且极纯粹.所谓极丰赡,是说陈寅恪的“学圣孤怀”、聂绀弩的“俳谐荒草”、王辛笛的“国史冷吟”,委实写出了当代文坛难以企及的悲壮、幽默与凄美.所谓极纯粹,则说这三家旧体诗皆能在价值上凝结这一终极关怀,即诗性地安顿个体尊严于苦难.  相似文献   

5.
聂体或绀弩体,是一种现代打油诗。聂体打油诗的风骨,含有"三气":阿Q气,离骚气和江湖气。其中,阿Q气使聂诗诙谐,离骚气使聂诗沉郁,江湖气使聂诗狂放。阿Q气是表,离骚气和江湖气是里,一邪气(或曰逸气),两正气,互为表里,亦正亦邪,恰构成了聂诗"盛气凌人"的独特魔力,也使现代旧体诗(打油诗)别开了新生面。阿Q式的自嘲、屈原式的忧患、江湖式的狂狷,正是聂绀弩直面人生苦难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散宜生诗》的作者散宜生即聂绀弩(1903—1986),他本是著名的杂文家,并不以诗名世,虽然他早年写过新诗,并出过诗集。但他写旧体诗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受到异口同声的赞美。胡乔木同志称他的诗是“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形成了“在艺术上很难达到的新的风格和新的水平”(《散宜生诗·胡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今人写旧体诗有如此创造,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7.
绀弩是1940年4月间应《力报》之聘编该报的副刊《新垦地》,由金华到桂林的。《力报》是由湖南邵阳迁来桂林的。当时的创办人张稚琴和总编辑欧阳敏讷考虑到一个新创办的报纸,要在象桂林这样的文化城争取读者,需要有一个能吸引读者的副刊,这个副刊必须由一位著名作家来主持。他们设法找到张天翼,由张天翼辗转介绍绀弩去。抗日战争前绀弩在上海编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以鲁迅先生为后援,成为当时著名的报纸副刊之一。他愿意去,《力报》当然是非常欢迎的。皖南事变前夕,整个1940年,国民党反动派已经处心积虑地搞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了。仅仅由于蒋、桂之间的矛盾,桂林多少还保持  相似文献   

8.
新诗占据诗坛主流地位后,旧体诗仍在延续,且不乏佳作。但近人旧体诗基本属于古典美范畴,即使像杰出的旧体诗人聂绀弩,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有明显缺陷:长于传达理性深度而拙于表现现代人的丰富内心世界;有诙谐之趣却模糊了悲剧性底色;有古典语言美却难以发挥现代汉语的特长。造成其局限的原因之一是,旧体诗必须遵守以语音规则为核心的外在律,因而不能不拒斥以诗情的抑扬变化为基础的内在律。近人旧体诗不具有充分现代性,因此不宜纳入现代诗歌史。  相似文献   

9.
《封神演义》漫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封神演义》(俗名《封神榜》)是明代神魔小说巨著,在民间存在极大影响.聂绀弩先生曾经指出:《封神榜》作为大众读物之一,在中国旧社会里面,占着它确乎不拔的支配地位.“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的纸条儿,到处都可以碰见;财神赵公明、东岳大帝黄飞虎以及麒麟送子的三霄娘娘……底庙宇,各地都有.至于三头六臂的哪吒,八九玄功的杨戬们底英勇的战绩,就是不认识字,没有直接看过这书的乡下放牛的砍柴的人们,也背得出一两套来.可是,覆盖面如此之广的说部,历来却评价不高,不登大雅之堂.原因何在?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10.
穆长欣 《快乐青春》2009,(10):75-76
有个侗族聚居的吉祥寨,寨主名叫聂恭禧。他虽有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却爱财如命,一毛不拔。因此,人们都称他“铁公鸡”。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学者保尔·聂图普斯基关于拉卜楞的研究成果及其著作《拉卜楞寺:一个位于内亚边界地方的藏传佛教社区,1709-1958》的主要内容,并给予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朱玲玲 《江淮论坛》2011,(2):68-73,116
利奥塔对现代性、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充满强烈的不满。他提出了在"主体已死"之后的现代社会里,"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利奥塔努力拆解现代性,拒斥元叙事、总体性等传统理性主义话语,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差异、歧义和感性的,以及关于政治的、道德的美学方案,即崇高美学。从总体上看,他的崇高美学主要表现为三种面向:荒诞、震惊和非人。这些是利奥塔从语言游戏、康德、纽曼以及先锋艺术那里发现的。他的这些所谓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和精神,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当然,或许这正是利奥塔的解构策略:正是渴望通过这些,利奥塔试图实现人的自由和超越,只是,它或许也仅仅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3.
正把菜买回家,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去除残留农药呢?杨暹是华南农业大学蔬菜系教授,名副其实的蔬菜行家。可洗起菜来却显得有点业余:将蔬菜置于水龙头下搓洗不超过两遍即可。许多家庭主妇比他讲究多了:做菜前,用水泡上半小时;洗菜要用盐水、淘米水、果蔬洗涤剂。说到底,为的是洗净残留的农  相似文献   

14.
(一) 公元七○五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吐蕃赞普(藏王)器弩悉弄逝世。唐中宗李显听到噩耗后,“为之举哀,废朝一日”(《唐书》卷196,吐蕃传)。吐蕃的王太后,(嗣藏王器弩悉弄的七岁儿子章肆蹜赞的祖母)为了加强藏汉两个兄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素质。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了自己的平民教育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都离不开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先温总理的讲话一步,已有一位有识之士在身体力行办平民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木工“匠士”。 他就是我市休宁人、留美归国学子、成功企业家、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单独约见聂圣哲先生会谈8分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境内聂斯脱利教遗物分布状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人文杂志》2003,(3):118-125
自明末起至今 ,中国境内陆续发现、出土有唐元二代聂斯脱利教遗物 ,有关这些遗物 ,前人的论述中多有不全面之处。本文综述中国境内聂斯脱利教遗物的分布状况 ,并指出这些遗物中尚有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庄子·逍遥游》:“越有难,吴王使之将”的诠释,至今颇多分歧,兹举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释为“当时越国有内难,吴王就拜他为将,统率军队”,释“难”为“内难”。二、释为“那时越国正好困难重重,吴王就拜他为将,出兵进攻越国”,释“难”为“困难。”三、释为“等于说越入侵”,“吴王派他统率军队”,释“难”为“乱事”。笔者认为一、二两种,均属误释。第三种意见,释“难”为“乱事”,似有不妥。“乱”指无秩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如扰乱、叛乱、兵燹等  相似文献   

19.
观察周围的人,那些从小就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到现在大多依然有条件大手大脚地花钱.而那些小里小气的人,多少年之后依然过着拮据的生活.似乎越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舍不得花钱的人越穷.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有节约才能省下来,才能攒得到钱,不管赚多少,只有省下的才是自己的.社会上80%的人都在不断地节俭,把能省下的都省下,能少开支就少开支,能存银行就存银行.存入银行的钱,占到了财富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风骨”与“崇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学术界曾对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风骨”进行过好几次争论,许多专家都对“风骨”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精彩的见解。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有关论文,也很少有突破。究其原因,恐怕是研究范围太狭小,没有闯出新的路子。因此,本文试图把“风骨”与古代西方的“崇高”作些比较研究,以解析“风骨”的内涵。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是指郎吉弩斯所说的那种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崇高”,而不是康德等人所说的属于审美感受的那种“崇高”。因为郎吉弩斯所说的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