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大体是在6世纪前半叶传入日本的。关于传入的具体情况,文献记载各异,一般认为,公元538年经由百济传入之说较为可靠。日本对佛教的接受比之于儒学的接受困难得多,大约经过一个世纪才开始兴建宫寺和在宫中进行佛事活动,即得  相似文献   

2.
简论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辽宁教育学院关松林关于儒学初传日本的时间,目前学术界尚无考证缜密的界定。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应神天皇15年8月,朝鲜半岛的百济国王派一个名为阿直歧的人到日,并带来两匹良马。阿直歧精通中国经典,来日不久,便成为皇太子菟道稚...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迅速发展为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于是,驱使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课题,便自然成了各国众多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仅就儒学观念在日本的历史轨迹和独特功能、儒学观念对日本现代化的精神驱动、日本当代儒学观念的蕴涵与效应略陈拙见。一、历史轨迹与独特功能:儒学在日本日本原本并无儒学,中国才是儒学的故乡。根据《日本书纪》所载,儒学典籍的东渡,最早经由朝鲜。应神天皇16年(公元285年)。朝鲜的百济博士王仁将《论语》和《千字  相似文献   

4.
日本儒学是从中国儒学中吸取滋养,以中国儒学的发展为原动力而逐步成长的。公元5世纪初的日本应神天皇16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武士     
儒学与武士吉林大学哲学系王中田本文试从实践的层次上考察江户时代日本儒学与武士之间的关系、儒学对武士阶层的影响、武大道对儒家思想的吸收。江户时代(1603~1867年),是儒学传入日本后发展的高峰期。经过德川幕府的极力推崇和儒学者的辛勤努力,儒家思想从...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对日本古代律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日本应神天皇16年(公元405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至日本,中国儒家思想即开始传入日本。自此以后,儒家思想对于日本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文学艺术各领域,均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影响力虽有强弱兴衰的变化,却一直不曾断绝,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对日本法律有哪些影响?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人移居日本的记载,古来不绝于史。秦始皇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访仙,寻长生不老之药,日久而不返。中外不少学人认为其行踪当在日本,是中国人移居日本之始祖。汉代曾在朝鲜半岛设乐浪、带方二郡,垂四百年,自百济兴起乃废,多达几百乃至几千的汉人自半岛东渡日本。随着中日经济、文化间的交往和交流,历代赴日侨居的中国人屡见不鲜。中国王朝更替之际,亦总有旧朝遗民亡命日本。但综观近代之前的旅日华侨,数量终归不多,旦不少人与当地人民同化,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日华侨仅八百九十二人。旅日华侨人数剧增,当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相似文献   

8.
追求衣服装饰的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服饰习俗的演变,是社会变革、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中日服饰习俗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对日本服饰变革的影响中国文化,尤其隋唐文化促进了日本服装的发展和变革。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缝衣女工由百济去日本。雄略天皇十二年,日本曾派人来我国江南聘请缝衣技工。《日本书纪》载:“十四年正月戎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衣缝兄  相似文献   

9.
日本应神天皇16年(公元405年),百济人王仁将《论语》携入日本,揭开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史。自此以后,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响,虽有兴衰强弱的变化,却从未消失,以至今日。其中,中国儒家的文学观也曾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显著影响。不过,国内外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本文仅就儒家的文学观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6)
显庆五年(660),唐朝在新罗导引下灭亡百济,并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及带方州。后唐朝出于战略考虑于麟德二年(665)八月前将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都督府及带方州合为一个统一的熊津都督府,以原百济太子扶余隆为统一的熊津都督府都督。《新旧唐书.百济传》有关熊津都督府陷落记载过于简略,其记载的熊津都督府都督扶余隆"惧新罗,寻归京师"或"畏众携散,亦归京师"不符合历史事实。熊津都督府于672年五月前后被唐朝主动放弃,与扶余隆无关。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日关系发展史 ,佛教文化的东渐对发展两国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起着重要作用。虽然 ,中日两国古籍都记载 ,日本的佛教最早于公元 552年 (一说公元 53 8年 )由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的。可之后的一个半世纪的 ,佛教文化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中日两国僧侣的互访互学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 ,自隋唐以来 ,有一大批僧人 ,扬帆蹈海 ,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如唐朝的道旋、鉴真 ,宋元的道隆、普宁、正念、祖元、清代的心越等。他们大多是受日本僧人或之前寓居日本的中国僧人的邀请 ,去日本讲经说法。唯独元初赴日的一山一宁 ,是受元朝皇帝派遣 ,…  相似文献   

12.
传说百济移民曾大批参加编纂古代日本的史书,但是日本的《古事记》或《日本书纪》等史书却大量歪曲有关朝鲜半岛的记载,这是什么原因? 日本古代社会组织的核心是部民制度。很多人认为它是受新罗骨品制影响而形成的,其职能是表示古代贵族阶级的身份。臣、连为“姓”之最高者,其下有直、君、首、史、忌寸、吉士等。“吉士”在朝鲜半岛也很常用,可见它和新罗十七等官品中的第十四品官“吉士”不无关系。部民制度既然是身份制度,当然是世袭的。因此,“史”、“姓”皆都由具有汉文教养的百济移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出土的木简,有食品货物标签、登记簿、祭祀呪符、题签轴、公文书、《论语》木简等,类型多样。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等古代朝鲜三国的木简各有差异,其中百济木简与古代日本的木简具有密切的类缘性。这表明伴随着物品与人员的移动,木简也随之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百济王权与倭王权之间流播。在自中国大陆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并被接受的过程中,木简文化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衍变。朝鲜半岛出土的各种木简,为探讨此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4.
《学问》2015,(5)
长寿王南征百济是高句丽战争史上的重大战役之一。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这场战争的许多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时间、僧道琳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及长寿王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指挥才智尚无善可陈,而这几个问题正是长寿王南征百济成功的关键所在,因而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这场战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问》2015,(4)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19代王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墓碑,记载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和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的统治,以及好太王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功业,同时记述好太王陵守墓烟户的来源、数量和守墓烟户制度。其中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倭寇侵入朝鲜半岛后,高句丽好太王亲率水陆大军往救新罗,击退百济,驱除倭寇的一段战事尤为重要,中国、朝鲜、日本的古籍鲜有记载。碑文按年记载的史实,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习与探索》上发表的关于渤海国的文章中,有不少篇都谈及渤海聘日的使者,特别是谈到第一次出使日本的渤海官员。但是,由于对一段文字的理解的不同,使这次出使的人数、姓名、职务,被叙述成多种情况。这一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对渤海国的官阶、人物的认识,因而有必要予以讨论,以求统一。日本国史《续日本纪》第十,记录的武王仁安八年渤海送往日本的《武王致日本圣武天皇书》中有一句“谨遣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游将军果毅都尉德周别将舍航等二十四人赍状并附貂皮三百张奉送”。这句看似寻常的记录历来被作为第一手资料,借以生发出许多枝蔓,而对这句未加句读的史料又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好太王碑是四世纪至五世纪为高句丽好太王歌功颂德而建立的。碑体有铭文1,800字,高6米。它是在好太王死后2年,即公元414年由其长子长寿王在国都内城(现中国吉林省集安)的东北方建立起来的。好太王即广开土王,在位22年,使领土有了很大的扩展。碑文不仅是研究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初高句丽历史的绝好材料,也是研究东亚史不可缺少的史料。对碑文的研究始于明治16年末。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佐伯有清的《广开土王碑研究史》(吉川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受容与变异──刍议日本神话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的受容与变异--刍议日本神话的几个特点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毅在人类文明史的源头,总有一段由神话和传说谱写的序曲,日本文化亦如是。由成书于8世纪初的《古事记》、《日本书纪》和《风土记》3部敕撰史书架构而成的日本神话,是大和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本文拟...  相似文献   

19.
朱舜水论中日友好关系王凤贤中国和日木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两千年前,秦始皇就派遣使者徐福到日木岛。隋、唐时期,日本有多批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R本佛教天台宗、曹洞宗,都是由浙江传入的。浙江余姚学者朱舜水和日本柳川学者安东省庵之间的深...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江户时代的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儒学而形成的两大派别,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思想分歧。即伊藤仁斋儒学派和山崎暗斋儒学派都重视儒家学派,都关注了儒学中的朱子学,具有重视人伦道德等共同点,并尝试为中国儒学日本本土化做出了努力。尽管如此,两大学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