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隐蔽行动战略是冷战期间美国对外实施的主要战略之一.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冷战期间美国为了遏制所谓中国共产主义的扩张,对中国西藏也实施了这一战略,并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即:持续时间长;以隐蔽政治战和准军事行动为主,辅之以隐蔽的宣传战;与印度情报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并力图使西藏问题国际化.这一战略行动虽以失败告终,但也给中国留下了棘手的后患.  相似文献   

2.
冷战期间美国国会对隐蔽行动的监督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国会对隐蔽行动的非正式监督时期;此后直到伊朗门事件爆发是国会对隐蔽行动正式监督体制的构建时期;从伊朗门事件到冷战结束是国会监督体制的再调整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国会监督体制的演变表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国会监督的制度化与法制化相互促进;国会“危机调查监督”和“例行监督”两种模式交替使用;国会监督呈现出螺旋式提升的总体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3.
“南下”行动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大曲折。但是,“南下”行动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客观上支持和掩护了党中央单独北上;在战略上配合了党中央开创陕北革命大本营的艰苦斗争;接应了长征中艰苦转战的红二、六军团,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创造了条件;“南下”红军还在经过的路途广播了革命火种,充分发挥了人民军队的“工作队”的职能。这些积极作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产党作为“南下”红军的灵魂和核心是其中最基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经历了一个由消极观望 ,到与国联合作 ,再到“不承认主义”的过程 ,总的趋势是朝着逐渐强硬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美国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实质性行动 ,美国的反应对日本的遏制是软弱无力的  相似文献   

5.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逐步形成了全球冷战战略,在全球冷战战略的统领下, 美国政府还进行了冷战心理宣传攻势.杜鲁门总统公开进行的宣传攻势"真理运动"(Camp aign of Truth)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进行的隐蔽宣传行动形成了一场总体的心理宣传战.其中,美国之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突破苏联对美国之音的广播干扰 , 美国国务院组成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22名专家教授在内的研究项目组,代号为"特洛伊计划".通过对这个"最高机密"计划的研究,可揭示出美国在冷战初期进行的种种心理宣传手段,进而全面认识美国的全球冷战宣传战略.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年下半年开始,各革命根据地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所谓肃“AB团”的行动,尤其是王明“左”倾错误统治全党之后,这种行动日甚一日,逮捕关押和杀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好同志,其中有不少是对革命有卓越贡献的领导人,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为痛心的损失。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在中共中央的关怀下,以“AB团”罪名被杀害的同志大都得到了平  相似文献   

7.
林登.约翰逊虽然没有把越南问题看作是美国外交的中心,但是,由于他断然拒绝了越南“中立化”的建议,先后批准了“34A行动计划”和“横滚”作战计划,实施“雷鸣行动”,命令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越南登陆,从而将战火一步步烧到越南北方,使越南战争日益成为一场“美国人的战争”。而他本人,由于美国日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被迫声明不再竞选连任,付出了惨重的政治代价。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革命性变革的世纪 ,这反映在整个世界范围内 ,更体现在拉丁美洲身上。 1 0 0年来 ,拉美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从“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到“第三世界重要力量” ;从“西方经济的原料供应地”到“推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 ;从“美国人的拉丁美洲”到“拉美人的拉丁美洲”。这些巨大的变革关系到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 ,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人类社会新的千年构建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展示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杨斌曾留学美日研修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 ,1996年他从读《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中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开始从国际政治战略的角度来研究美国为重新支配世界格局的新式武器——“软战争”,并感到这种威胁正在逼近国门。由此而产生的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使他汇集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威胁中国隐蔽战争 :美国隐蔽经济战与改革陷阱》(经济管理出版社 2 0 0 0年 5月第一版 )一书。此书论述了美国谋求霸权的战略演变 ,深入剖析了美国的隐蔽经济战暗器为何能产生超过核弹的巨大破坏威力 ,俄罗斯、…  相似文献   

10.
书刊简介     
拉丁美洲哲学——英文著作目录索引美国密执安州底特律大学的安东·多诺索根据“拉丁美洲思想研究教材会议”精神,编纂了一份拉丁美洲哲学英文著作  相似文献   

11.
沃尔特.拉夫伯通过对"门罗主义"历史演变的梳理,对美国-巴拿马关系、美国-中美洲关系的追述,从根本上推翻了以比米斯为代表的传统派对美国的拉美政策大唱赞歌的观点。他揭示:美国对拉美的政策历来都是利己主义的帝国主义政策;历史上,这些政策作了一些边边角角的小缝小补,但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这些政策不仅没造福拉美国家,反而导致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停滞、社会分化、政治不民主,从而使民族主义情绪激化、革命频发。  相似文献   

12.
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拉之间的又一次历史性合作。美国试图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标准掌握美洲自由贸易区主导权在拉美国家引起了不同反应。以巴西为代表的南美共同体主张南美国家以一个整体有条件加入美洲自由贸易区,挑战美国主导地位,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组成的反美三国同盟坚决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区,并提出玻利瓦尔美洲替代计划。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乃大势所趋,但它的建立将会充满曲折和斗争,合作与冲突并存仍是贯穿未来美拉关系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3.
对日本的教育民主化改革是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改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日本教育的改革是去除日本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因素以及将日本改造成为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占领日本后,美国不仅对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还对日本的体育、宗教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随着冷战的爆发,日本成为了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积极争取的目标,为了抵制共产主义在日本的传播,美国开始在日本的教育界展开了反共行动,并利用宗教作为对日本进行反共宣传攻势的重要工具。通过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教育改革的内容和过程的追述,认为在对日本的改革中美国采取了以专制的形式培育民主的政策,干涉了日本的学术自由和宗教自由。  相似文献   

14.
"天赋使命"观是影响美国外交的重要功能性因素,它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与使命。美国对其自身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迷恋、向外输出民主和推广自由的热衷以及拯救"落后"国家和救赎世界的冲动等,皆源自于这种使命感。通过解读"天赋使命"观的内涵及其思想渊源,来进一步理解美国的使命意识,有助于人们考察美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美国、西欧、亚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区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并对其不同特点加以分析,从而描绘出该研究领域世界性发展趋势的主体框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的分析,探析中美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的特点及差异,在微观层面比较中美高校在教师聘任考核、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跨学科发展、学生管理、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做法,分析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拉丁美洲的政治发展是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一个历史过程,可以称之为拉美道路,其形成是和拉美独立运动中对民主的追求和为民主而奋斗的目标一脉相承的。拉美道路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但却是拉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其贯穿于整个拉美独立运动中的民主内涵对拉美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宪政和民主具有不同的内涵。民主的本质是人民的统治,宪政的本质是对权力进行限制。英美等国家通过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构建了有秩序的现代政治文明;而后现代化国家却在移植西方政治制度时出现了视野性遮蔽,将社会转型引向歧途。今天,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宪政和民主的联结是英美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在无"文化亲缘性"的国度进行制度移植具有失败的必然性,我们应重新审视自身传统,建设与宪政民主功能相同的制度。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农产品生产与贸易数据,以受摩擦影响最显著的农产品为切入点,研究显示:拉美在大豆、高粱等少数产品上替代美国的潜力有限,而在食品、水产等产品上潜力较大,在水果、蔬菜、猪肉等产品上潜力巨大。但是,拉美农产品要真正进驻中国市场,在产品质量、供应链体系、国际营商环境等方面仍需改进,因此有必要加强进口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中拉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农产品贸易营商环境,为中国更好地应对经贸摩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在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前后 ,孙科致力于和平运动 ;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前后 ,孙科不顾国民党强硬派的反对 ,仍争取国民党走向民主 ;但全面内战爆发后 ,孙科一改过去“亲苏和共”的主张 ,乞求美国援助国民党打内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